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组部、中央编办等6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为了缓解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意见》要求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3—5年后,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2015年一半行政村配备大学村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职务。2008年开始,这一方式在中国内地全面实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代知识青年下乡”。
为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启动高校扩招计划,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较98年增长48%,之后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几年之后,大批学生毕业,这项本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实施的“应急”之策,却带来了新的就业难题。
大学生村官制度应势而生,它不仅有让年轻人深入了解社会,为农村工作提供人才支撑的含义,也有缓解近年来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就业难题的意味。山西省在2006年提出5年内“为每个村、每个社区选配一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干部”的计划,并在2009年率先成为中国内地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的省份。
2008年,我国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已经高达21万人。据《人民日报》报道,大学生村官中已有3万多人进入各级党政机关,3200多人走上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7人当选省级党代会代表。今年更有4名大学生村官首次成为了十八大代表。
但总体而言,“应急”之策并未有完善的规划,3年选聘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成为这些“村官”们心头的困惑。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待不住”的现象也颇为严重。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
针对这一现象,6部门近日下发的《意见》提出,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因此,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任满1个聘期、当选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可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乡镇公务员定向考录,录用比例一般应达到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此外,任满2个聘期、当选并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满一届、考核称职以上的,经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继续留村工作。
《意见》还要求,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经过3至5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其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30%;除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和专业限制的岗位之外,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应达到当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数量的30%左右。
《意见》同时提出,到2015年,全国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第一年,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第二年开始,考核称职、符合任职条件的,原则上应担任村“两委”委员或以上职务并明确分工,3—5年后,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至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岗位性质,《意见》规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其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等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
中组部等6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为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大业。因此,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培养和选拔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选得优、干得好、流得动。
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要坚定人生选择,在农村广阔天地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让“心系三农、报效祖国、甘于奉献、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村官精神不断丰富、永远传承。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理解支持,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使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大学生“村官”,是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职务。2008年开始,这一方式在中国内地全面实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代知识青年下乡”。
为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启动高校扩招计划,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较98年增长48%,之后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几年之后,大批学生毕业,这项本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实施的“应急”之策,却带来了新的就业难题。
大学生村官制度应势而生,它不仅有让年轻人深入了解社会,为农村工作提供人才支撑的含义,也有缓解近年来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就业难题的意味。山西省在2006年提出5年内“为每个村、每个社区选配一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干部”的计划,并在2009年率先成为中国内地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的省份。
2008年,我国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已经高达21万人。据《人民日报》报道,大学生村官中已有3万多人进入各级党政机关,3200多人走上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7人当选省级党代会代表。今年更有4名大学生村官首次成为了十八大代表。
但总体而言,“应急”之策并未有完善的规划,3年选聘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成为这些“村官”们心头的困惑。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待不住”的现象也颇为严重。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
针对这一现象,6部门近日下发的《意见》提出,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因此,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任满1个聘期、当选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可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乡镇公务员定向考录,录用比例一般应达到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此外,任满2个聘期、当选并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满一届、考核称职以上的,经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继续留村工作。
《意见》还要求,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经过3至5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其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30%;除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和专业限制的岗位之外,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应达到当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数量的30%左右。
《意见》同时提出,到2015年,全国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第一年,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第二年开始,考核称职、符合任职条件的,原则上应担任村“两委”委员或以上职务并明确分工,3—5年后,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至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岗位性质,《意见》规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其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等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
中组部等6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为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大业。因此,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培养和选拔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选得优、干得好、流得动。
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要坚定人生选择,在农村广阔天地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让“心系三农、报效祖国、甘于奉献、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村官精神不断丰富、永远传承。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理解支持,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使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