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原恒远,魅力永流传。《红楼梦》的不简单,从细处看,细节之中生百态;从整体看,百态之下见人生。人教版九年级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笑剧”的布“局”以及“笑”的描写上,可谓伏脉千里、异中聚同。
一、布“局”:鸳鸯熙凤铺垫“取笑儿”的底
分析贾府一干人的笑,还得从“笑”的布局说起。课文从贾母在大观园摆宴招待劉姥姥开始,王熙凤带着鸳鸯等人“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想拿刘姥姥“取笑儿”,王熙凤一拍即合,“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共同设计、布“局”让刘姥姥“出丑露乖”(搞笑)。布什么“局”?从后文看,贾母叮嘱人抬过来一张小楠木桌子,让刘姥姥挨着自己这边坐。应该说,贾母还是在营造一个比较客气的待客场合,“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大家也是如此。但是,早与鸳鸯有“商议”的凤姐却并非如此,她“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可见这是她们布好的“局”,鸳鸯嘱咐刘姥姥一席话,目的在于让她给大伙搞个笑。既然鸳鸯这么说给她嘱咐,刘姥姥又不懂贵族礼仪,又觉得“礼出大家”,所以当贾母这边说声“请”的时候,她便站起身来,把这样做“视为”大户人家吃饭的规矩,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俨然一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样子。正是由于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一个“局”,不明就里的众人才“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那么,这个“局”究竟布得好还是不好?从中可以看出鸳鸯、王熙凤的什么性格以及小说所表现的何种世态?
首先,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这个“局”布得简直“绝了”,“取笑儿”这“底”也铺垫得极好。如果不是王熙凤和鸳鸯悄悄设“局”,如果不是贾母和众人都视这一场合为比较客气的待客场合,那么,刘姥姥按王熙凤和鸳鸯所布的“局”出“洋相”的时候,众人何有“发怔”之态?如果没有之后的“一想”,众人哪里明白这是借刘姥姥“取笑儿”的招数为逗大伙笑,大家又何以“哈哈大笑起来”?所以,从这些细微的情节设置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曹雪芹先生文法的美妙、章法的极绝、人物描写的生动。
其次,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侍奉贾母的贴身第一丫鬟,鸳鸯时刻为自己的主子着想,和王熙凤一同布“局”,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逗贾母高兴,而且也并没有伤及刘姥姥。她设“局”时,“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可见她也是尊重刘姥姥的。她送刘姥姥走的时候,那些对话,其中刘姥姥说的“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这些话,都表现出鸳鸯是一个心地善良,很纯洁的姑娘。总体上说,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她的父母都是奴隶,但由于她聪明能干、模样又好,所以深得贾母的喜爱。她善良、纯洁,从不弄权,尽管出身低贱,但并不自卑,有主见,有追求,有尊严。从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王熙凤表现得精明能干,鸳鸯稍一露自己的一点想法,她一下子就能领会并随之附和。从她“递眼色与鸳鸯”,“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便知是一位很有计谋的管家奶奶。
整体分析设“局”的两个人物,作为贾府数以百计的丫鬟当中地位最高的人,鸳鸯虽是下人,但地位不同一般,连凤姐都要叫她“鸳鸯姐姐”。鸳鸯到王熙凤屋里去,凤姐和贾琏都会赶紧站起来让座。从中可以看出,规矩很多的贾府反映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伺候长辈的仆人,晚辈见了,也要比较尊敬。这也是这一细节中鸳鸯和王熙凤一拍即合的主要原因。由此,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高邈、才气的纵横,把一个丫头都写得不同一般。
二、析“笑”: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趣
演员演得好不好,看观众的反应就知道。刘姥姥在大观园的表演,怎么就一下子嗨翻全场了?从贾母和众人的反应看,其“笑”态有何不同?又从中可以看出各人的何种性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曹雪芹先生在此处的精彩描写,还是有好多妙处的。
首先,刘姥姥的表演看似生硬,其实搞笑,效果很好。开席时贾母先说一声“请”的客气话,作为主人,应该说在她心目中这也算是一个挺庄重的待客场合。正因为心领神会,在鸳鸯的一番叮嘱之后,刘姥姥却正正经经地念了这么几句无厘头的话:“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所以,众人先是发怔,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就产生了滑稽可笑的戏剧效果:一本正经的表情,加上自损自嘲的自语,让众人一想刘姥姥狼吞虎咽的吃相,粗鄙不堪、不懂规矩的窘态,怎么不为她的无知和胡说八道感到可笑?
其次,贾母和众人的反应各得其所,作者在不同的笑态刻画之中把各人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林黛玉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从她的笑中可见她极力控制,反映出她的有教养而又含蓄、谨慎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她的笑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反映出其爽朗、率真而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笑得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她的笑侧重于对王熙凤鬼点子的认可,从中可以看出她对王熙凤的赏识。“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她笑得率真、爽朗。“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她笑得毫无拘束。“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这种笑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反映出她极富同情心且仁慈的性格特点。可以说,这些笑都把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恰如其分。
第三,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趣,背后表达的是难言的沉重。刘姥姥年岁不轻,但为了让贾母和众人高兴,她让年轻的王熙凤和鸳鸯当做了“逗乐儿”的对象。为什么?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得到了贾府的“资助”,贾府上下也识得了她。作为一个乡下老妇人,她确实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在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时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这位老妇人的言谈举止又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虽然她俗,但俗得可爱。所以,王熙凤和鸳鸯一拍即合,拿她逗乐。这场嗨翻全场的“笑剧”背后,除了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还表达了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腐朽生活的深切谴责。可以说,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背后,同证的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深刻的思考。
总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剧的布“局”以及笑的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雪芹文法的美妙、章法的极绝、人物描写的生动、思想的高邈和才气的纵横。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一、布“局”:鸳鸯熙凤铺垫“取笑儿”的底
分析贾府一干人的笑,还得从“笑”的布局说起。课文从贾母在大观园摆宴招待劉姥姥开始,王熙凤带着鸳鸯等人“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想拿刘姥姥“取笑儿”,王熙凤一拍即合,“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共同设计、布“局”让刘姥姥“出丑露乖”(搞笑)。布什么“局”?从后文看,贾母叮嘱人抬过来一张小楠木桌子,让刘姥姥挨着自己这边坐。应该说,贾母还是在营造一个比较客气的待客场合,“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大家也是如此。但是,早与鸳鸯有“商议”的凤姐却并非如此,她“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可见这是她们布好的“局”,鸳鸯嘱咐刘姥姥一席话,目的在于让她给大伙搞个笑。既然鸳鸯这么说给她嘱咐,刘姥姥又不懂贵族礼仪,又觉得“礼出大家”,所以当贾母这边说声“请”的时候,她便站起身来,把这样做“视为”大户人家吃饭的规矩,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俨然一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样子。正是由于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一个“局”,不明就里的众人才“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那么,这个“局”究竟布得好还是不好?从中可以看出鸳鸯、王熙凤的什么性格以及小说所表现的何种世态?
首先,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这个“局”布得简直“绝了”,“取笑儿”这“底”也铺垫得极好。如果不是王熙凤和鸳鸯悄悄设“局”,如果不是贾母和众人都视这一场合为比较客气的待客场合,那么,刘姥姥按王熙凤和鸳鸯所布的“局”出“洋相”的时候,众人何有“发怔”之态?如果没有之后的“一想”,众人哪里明白这是借刘姥姥“取笑儿”的招数为逗大伙笑,大家又何以“哈哈大笑起来”?所以,从这些细微的情节设置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曹雪芹先生文法的美妙、章法的极绝、人物描写的生动。
其次,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侍奉贾母的贴身第一丫鬟,鸳鸯时刻为自己的主子着想,和王熙凤一同布“局”,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逗贾母高兴,而且也并没有伤及刘姥姥。她设“局”时,“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可见她也是尊重刘姥姥的。她送刘姥姥走的时候,那些对话,其中刘姥姥说的“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这些话,都表现出鸳鸯是一个心地善良,很纯洁的姑娘。总体上说,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她的父母都是奴隶,但由于她聪明能干、模样又好,所以深得贾母的喜爱。她善良、纯洁,从不弄权,尽管出身低贱,但并不自卑,有主见,有追求,有尊严。从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王熙凤表现得精明能干,鸳鸯稍一露自己的一点想法,她一下子就能领会并随之附和。从她“递眼色与鸳鸯”,“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便知是一位很有计谋的管家奶奶。
整体分析设“局”的两个人物,作为贾府数以百计的丫鬟当中地位最高的人,鸳鸯虽是下人,但地位不同一般,连凤姐都要叫她“鸳鸯姐姐”。鸳鸯到王熙凤屋里去,凤姐和贾琏都会赶紧站起来让座。从中可以看出,规矩很多的贾府反映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伺候长辈的仆人,晚辈见了,也要比较尊敬。这也是这一细节中鸳鸯和王熙凤一拍即合的主要原因。由此,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高邈、才气的纵横,把一个丫头都写得不同一般。
二、析“笑”: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趣
演员演得好不好,看观众的反应就知道。刘姥姥在大观园的表演,怎么就一下子嗨翻全场了?从贾母和众人的反应看,其“笑”态有何不同?又从中可以看出各人的何种性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曹雪芹先生在此处的精彩描写,还是有好多妙处的。
首先,刘姥姥的表演看似生硬,其实搞笑,效果很好。开席时贾母先说一声“请”的客气话,作为主人,应该说在她心目中这也算是一个挺庄重的待客场合。正因为心领神会,在鸳鸯的一番叮嘱之后,刘姥姥却正正经经地念了这么几句无厘头的话:“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所以,众人先是发怔,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就产生了滑稽可笑的戏剧效果:一本正经的表情,加上自损自嘲的自语,让众人一想刘姥姥狼吞虎咽的吃相,粗鄙不堪、不懂规矩的窘态,怎么不为她的无知和胡说八道感到可笑?
其次,贾母和众人的反应各得其所,作者在不同的笑态刻画之中把各人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林黛玉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从她的笑中可见她极力控制,反映出她的有教养而又含蓄、谨慎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她的笑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反映出其爽朗、率真而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笑得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她的笑侧重于对王熙凤鬼点子的认可,从中可以看出她对王熙凤的赏识。“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她笑得率真、爽朗。“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她笑得毫无拘束。“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这种笑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反映出她极富同情心且仁慈的性格特点。可以说,这些笑都把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恰如其分。
第三,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趣,背后表达的是难言的沉重。刘姥姥年岁不轻,但为了让贾母和众人高兴,她让年轻的王熙凤和鸳鸯当做了“逗乐儿”的对象。为什么?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得到了贾府的“资助”,贾府上下也识得了她。作为一个乡下老妇人,她确实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在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时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这位老妇人的言谈举止又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虽然她俗,但俗得可爱。所以,王熙凤和鸳鸯一拍即合,拿她逗乐。这场嗨翻全场的“笑剧”背后,除了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还表达了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腐朽生活的深切谴责。可以说,贾母和众人尽享“逗乐儿”的背后,同证的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深刻的思考。
总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剧的布“局”以及笑的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雪芹文法的美妙、章法的极绝、人物描写的生动、思想的高邈和才气的纵横。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