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讨论是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而讨论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讨论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因此,讨论问题设计得好坏是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物理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讨论设计;问题设计;小组讨论
  一、研究的缘起
  1.课改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比新旧教材,不难发现,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考与讨论”专题,可见讨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物理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变迁,生活条件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变得越来越弱,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当求得知识后,学生的好胜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教材中“思考讨论”栏目是在众多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和科学性。教师合理使用这些“思考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不仅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和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探求知识、解决问题。
  (3)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习讨论的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讨论时教师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讨论时,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还可以从教师和其他学生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4)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现状分析
  小组学习式的课堂讨论,一般表现为教师依据教学情境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的物理课堂,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常常不能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讨论问题设计得不科学、不适宜、不恰当。主要表现如下:
  (1)讨论问题设置脱离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有效的讨论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即要紧扣认知目标,要着眼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但实际教学中所设置问题往往与教学目标不匹配,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
  (2)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盲目设计缺乏探究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课上,有教师设置分组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类型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在课本上就可以了解到。由于问题设置缺乏探讨性,小组讨论只能作为形式表现出来,看着表面热闹,徒有讨论之形而无交流之神。
  (3)讨论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
  小组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过于简单的讨论问题,学生容易缺乏讨论的热情与兴趣,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就无法产生,进而失去小组讨论的深层次价值与意义。相反,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脱离学生实际地设置一些“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也是不可取的。
  (4)讨论问题设计过多或过频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既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堂课多次地进行“小组讨论”,盲目设置大量的“问题”,认为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岂不知,过多或过于频繁的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表面的热闹实际上破坏了学习环境和基本的学习氛围,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讨论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讨论问题的设计都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有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即要紧扣认知目标,要着眼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讨论问题的设计应针对物理新课程标准,凸显知识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教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实际,能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语言精练、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物理问题。
  2.启发性原则
  设计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激活学生认知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悱愤状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学生个个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积极分析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方法。讨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讨论的效果。
  3.适度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学习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出学生讨论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学习。   4.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从学生的身边、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出学生较为熟悉、倍感好奇的情境问题,学生不仅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讨论问题的设计实践
  真正要组织好一次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要精心选择讨论的题材,所选问题必须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
  1.利用“思考与讨论”设计讨论问题
  (1)“思考与讨论”的讨论价值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试验修订本)对原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增设了许多“思考与讨论”专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节重点知识的突破口,处理好这一栏目的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考与讨论”的设计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巩固和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场所。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是在众多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和科学性,所以很多教师只要对其内容略做组织与设计就可以,甚至有部分就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当然在讨论之前,教师要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应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讨论的任务,从而提高思考与讨论的效率,例如必修1P2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章节中设计了如下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本章节引入了全新的概念加速度,对加速认识的快慢与如何引入加速度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没有与加速度相关的知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很难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而加速度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中设立“思考与讨论”,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比较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加速的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给出非常直观的数据,末速度100 km/h,小轿车到达此时速需20 s,而火车需要500 s。
  教师在利用此“思考与讨论”进行突破重、难点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
  ①教师创设汽车和火车加速的情景,给出100 km/h、20 s和500 s的直观数据(若能够利用动画模拟演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让学生利用所给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轿车与火车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大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③设置思考小问题“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速度平均1s内各增加多少?”
  ④引导学生讨论“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三个概念所描述的运动是不是一样的,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举例说明;
  ⑤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通过引入情景,学生独立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对“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三个概念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教师指导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意义的,所以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3)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思考与讨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和讨论之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讨论的任务,从而提高思考与讨论的效率;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加以质疑和激趣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扩散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全节乃至全章知识作更全面和更深层的理解。
  2.利用“教材例题”设计讨论问题
  (1)“教材例题”的讨论价值
  教材例题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文本载体,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专家选定、又经专家充分论证了的。教材例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典型,它代表了该节的主要内容和典型方法;二是基础,它选材常规,注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规律的一般应用。同时,它还具有三大主要功能:①导向性功能,教材例题大都比较基础,要通过例题教学将学生的视点引向教材,引向双基;②示范性功能,它设计严格,画图及解答过程正确规范,给学生提供了解题的规范模式;③总结性功能,例题的解答过程就是对本节知识的总结、复习和应用的过程,对当堂内容起到了及时复习的作用。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教材例题对培养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但教材例题简单,学生就很容易轻视它的作用,并且兴趣不大。教师在这里就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是对教材例题设置问题讨论,可以是让学生总结例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将习题进行改编,增强学生的开放思维。
  例如,在必修1P85-8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章节中出现了两道典型例题: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是经典力学的核心理论。为此,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力学问题就成为力学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问题分为情形相反的两种类型:(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材通过这两个简单的实例,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解题过程中的一些物理思维等。教师在处理这类重点例题时要做到认真示范、分析与展示,包括板书的展示,目的是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示范完之后设计问题讨论:
  ①从知识内容与解题过程方面考虑两个例题存在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②归纳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
  ③将例题适当的增加、减少条件或适当的变化情景改编成新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与同组人一起讨论对比。
  ④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认识了牛顿运动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初步形成了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习惯,利用例题进行适当改编,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3)例题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对教材例题的教学千万不能就题讲题,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与物理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潜心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为有效地组织教材中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例题教学的精心设计,使例题的作用得以展示,真正发挥出例题应有的教学价值,是有效地组织教材中例题教学的保证。
  3.利用“阅读材料”设计讨论问题
  (1)“阅读材料”的讨论价值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一些章节后面加上许多供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短小精悍,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与物理学相联系的生活或自然中的现象,与物理学有关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物理学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些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等等。透过它们,学生可以窥见窗外更精彩的物理世界——物理学前沿内容、思想和观点,还有那物理学家精彩的人生。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部分阅读材料很好地设计讨论的内容,通过挖掘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实践,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物理学习中,“阅读材料”却往往是一个被师生遗忘的角落。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三物理教学中,遇到一些模拟试题,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联系紧密。仔细研读近年的高考试题,更能从中体会到“阅读材料”在高考试题中的作用,现举例说明:
  例如,必修1P77《牛顿第二定律》章节中的“利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的阅读材料:
  该阅读材料是让学生体验牛顿第二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其次从分析问题来说,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点延伸。所以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能将其在新课中设计讨论,因为学生才刚刚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虽然学生感兴趣,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考虑将其移至下节课,设计成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简单连接体问题进行讨论引入,但要让学生在课前有所准备,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若分别研究物体1、物体2,它们的受力情况怎样?
  ②物体1与物体2可以当做一个整体吗?若能整体受力情况怎样?若不能,请说明为什么?
  ③物体1与物体2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一样吗?
  ④牛顿第二定律适应单个物体,对两个物体也可以适应吗?
  ⑤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学生经过以上问题的独立思考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再适当地引导进行课堂讨论。再分析简单连接体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质量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并且化整为零,将一个难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学生将这些小问题联系起来讨论更高层次的问题——如何测质量,这样就达到我们讨论的目标。这样顺利引入新课——简单连接体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
  (3)材料设计讨论的意义
  编制阅读材料让学生讨论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形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增加了教材的具体性,也能转变学生就书本论书本的狭隘学习观念,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因此,教师应走出认识误区,克服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惯性影响,积极地创造条件、制订计划,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挖掘这些材料丰富的教育内涵,切实开展好“阅读材料”教学,使之真正体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
  4.利用“生活实例”设计讨论问题
  (1)“生活实例”的讨论价值
  利用生活实例设计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都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
  (2)讨论问题的设计
  物理来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许多学生看到生活应用的题目常常觉得一筹莫展,无从着手分析,实际上就是物理实体模型建立不起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多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例如,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首次在单杠上实现了“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伸展身体,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童非的体重为65 kg,那么,在完成“单臂大回环”的过程中,童非的单臂至少要承受多少的力。(g取10 m/s2)
  教师可以对类似的生活应用题精心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
  ①童非可以作为质点处理吗?若能,怎样确定圆周运动的半径?
  ②童非做的是单轴圆周运动,在此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满足机械能守恒吗?
  ③童非在圆周过程中在哪个位置单臂受力最大,为什么?
  ④童非在圆周运动中当在什么条件下在最低点受力最小?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在这里认识到把体操运动员看作一个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当他做“单臂大回环”时,相当于轻杆一端连一小球,另一端绕轴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样物理模型就清晰了。   把生活实例引入高中的物理教学实际上就是把学生个体能够看到的、体验到的生活信息、生活模型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这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激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探究欲,从而提高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
  (3)实例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生原有错误的物理认知,特别是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在生活中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可是,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有很多只是一部分或在某一条件下才是对的,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的物理认知。学生的错误物理认知具有顽固性,与物理科学概念的形成是相互抵触的。我们只有让学生体验认知冲突,化解学生顽固的错误认知,才能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
  四、成效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讨论吸引了最大数量的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畅所欲言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得物理知识和规律技巧更容易被吸收、掌握。展现自我获得的成功感,使得学生更容易建立自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投入到讨论所需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去。
  2.有效地避免两极分化
  由于讨论对象的广泛性,能避免那种后进生一学期难得有几次被提问的机会,老师或同学间的鼓励或安慰,对难度不大的问题持有的观点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能联络师生情感,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中教师都及时地作出评价,学生互助共赢。讨论过程中学生见多识广,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培养学生敏捷的物理思维能力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弄懂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还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答案以及老师指出的正确解题思路,使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4.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结果的有效更能体现和证明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课堂讨论是针对学习事件中起内因作用的学习本体的一种激发手段,其有效性直接体现于学习事件成功的必然性。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使教与学更有效率,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规定的时内,快捷扎实地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计划。
  5.利用教材,挖掘教育意义
  有效的课堂讨论更有深度和广度,在达成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发掘出教材中相关内容所蕴含的物理教育意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体验并深受教益。可以通过课下搜集阅读资料,课堂讨论挖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物理教育。
  五、反思与展望
  1.研究教材,精心备课
  一般来说新课要求在三十分钟内讲授完,而讨论需要时间,这无疑对教师的备课又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的目的要求、系统性和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精心备好课,授课时才能做到“精讲巧问”。上课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精心设计好,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变化,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还要预见答案和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模糊答案以准备应变的办法。
  2.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能直呼每个学生的姓名,而且对每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情况、思维能力以及上课注意力等情况都必须了如指掌。什么样的问题哪类学生可能答出什么答案,向哪类学生提问再由哪类学生来纠正或补充,教师也必须在提问前就应心中有数。同时也需考虑设计的讨论问题是否适合学生进行讨论、把握讨论的深度、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讨论等。
  3.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他们对物理实验、模型、活动挂图、多媒体动画课件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每节课选用合适的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4.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能否顺利有效除了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外,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教师毫无组织地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不仅讨论不到要点,反而浪费大量时间,并会导致课堂纪律的松弛。要顺利有效地组织一次讨论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何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如何把握合适的讨论时机、如何创设和谐的讨论氛围、如何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等等,这些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都行之有效。特别是对新教材,根据大纲要求,物理课时减少,很多结论性的问题都必须靠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思维去解决,这对教师的“精讲巧问”和学生的“勤思巧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尤为合适。
  参考文献:
  [1]朱恩红.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中学生数理化,2011(12).
  [2]钱华.对教材例题的高效教学设计与思考.中学物理,2012(03).
  [3]刘好军.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学术研究:教学反思,2012(10).
  [4]凌恩健.“讨论型”物理课堂结构的探索与思考.中学物理参考,2010(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六中)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目的综述力学信号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检索查阅近年来各种力学负荷对成骨细胞影响的基础研究与综述等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结果成骨细胞的凋亡与众多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质流失等,对成骨细胞凋亡的研究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力学信号对成骨细胞的凋亡过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可能为临床治疗成骨细胞相关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综合现有文献,当前研究使用的力学负荷以流体剪切应力、牵张应力与静水压力3种应力为主,主要研
2013年你心中的UFC最佳拳手是谁?是一跃而起的克里斯·魏德曼?是逐渐形成统治力的凯恩·维拉斯奎兹?还是难求一败的乔恩·琼斯?答案可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沉
摘要:针对材料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本课程授课小组通过对学生调查、课程讲授内分析和课堂讲授摸索实践,提出了采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中引入生产实例进行讲解的讲授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课程讲授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综合讲授的方法比较实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目的分析河北省保定市1起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分离菌株遗传学特征,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2018年保定市1起人间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n=22)进行布鲁菌抗体检测;对布病患者(n=3)血液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传统法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分析菌株的遗传学特征。结
教师要想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应从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及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为
期刊
2013年的一个秋日,美国波士顿,流浪汉格伦·詹姆斯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牙买加商场门口乞讨。不时有好心人扔过来几个零钱,每次詹姆斯都虔诚地说着“谢谢”。快近中午了,詹姆斯
20年前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岗女工,20年后一跃成为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她的创业历程令人敬佩而感动,她的真诚付出令人感慨,她的奉献与成功诠释了时代发展的波澜壮阔与魅力
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
目的 观察研究葛根素对骨质疏松大鼠氧化应激反应、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葛根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4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造模组、雌激素组、葛根素
颈椎病是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变基础,包括颈周围肌肉、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退变增生直到压迫神经血管等,并诱发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对于其治疗,临床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