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本文就怎样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谈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思路编写的,因此我认为,《美术鉴赏》的教学也应该本着“建构”主义的思路进行。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的功能在过去传统美术教学传授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基础上扩大为培养学生终身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灵活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培养自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比起传统的美术课具有十大优势。建构型美术综合课设计要考虑情境如何创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怎样进行评价。建构型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呈现情境、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同样一节课,建构型的课堂可以设计成这样: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时期作者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提出如下问题:(1)请对比这些同名作品,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好在哪里。(2)请用各学科知识解释达芬奇作品中耶酥为什么会如此突出,即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又是最后目光停留的地方。(3)用你学过的物理、化学和美术知识相结合分析作品的颜色为什么脱落这样严重。(4)如果你表现这段故事,你将怎样做,提出你的设想或做出来。(5)请大家分组进入角色表演这幅作品。这种教学过程体现了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
总之,"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思路编写的,因此我认为,《美术鉴赏》的教学也应该本着“建构”主义的思路进行。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的功能在过去传统美术教学传授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基础上扩大为培养学生终身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灵活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培养自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比起传统的美术课具有十大优势。建构型美术综合课设计要考虑情境如何创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怎样进行评价。建构型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呈现情境、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同样一节课,建构型的课堂可以设计成这样: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时期作者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提出如下问题:(1)请对比这些同名作品,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好在哪里。(2)请用各学科知识解释达芬奇作品中耶酥为什么会如此突出,即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又是最后目光停留的地方。(3)用你学过的物理、化学和美术知识相结合分析作品的颜色为什么脱落这样严重。(4)如果你表现这段故事,你将怎样做,提出你的设想或做出来。(5)请大家分组进入角色表演这幅作品。这种教学过程体现了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
总之,"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