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启动近10年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是否改变了原来所存在的幼稚化、肤浅化、庸俗化现象?本人从2007年开始,通过历时四年的翔实调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师生访谈等,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把脉”。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对本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
  有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课前认真计划和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更能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节省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相反,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干扰越多,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间也越多,学生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更多老师课前备课却不够“用心”。
  我还是用实例来说话。我们曾经就“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进行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第一位老师先介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随后指出,除了铁农具和牛耕之外,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表现就是兴修水利——都江堰。讲授第三子目时教师是这样过渡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大发展,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私田开始出现,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也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就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样的讲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时间上的错误认识,即铁农具、牛耕以及都江堰的修建都是在商鞅变法之前,三者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基础上,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
  然而历史却并非如此。公元前361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国开始强大,强大后的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李冰修建都江堰是在秦灭蜀后的公元前256年。
  另一位老师就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她在教学设计中把都江堰的内容放在了商鞅变法之后,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就变成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商鞅变法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秦灭蜀后修建了都江堰。这样的设计不仅线索清晰,学生不会产生概念或时间上的错误认识,而且对于7年级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遗憾的是,能够这样精心处理教材的老师太少了。
  从目前岳麓区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历史老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地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从教学实践活动的本质上来看,教学实践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所有学生而不是某几个学生)在特殊情境中的一种自主探究,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这种交往应该具有互动性和互惠性,是师生间、生生间一种动态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获得共同提高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的教学都失去了教学的本义。
  我在调研中发现,60%的老师一堂课讲授时间占去30分钟左右(一节课4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仍然限于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是课后做练习,课堂的讨论基本上也是流于形式。
  
  三、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如历史剧表演、辩论、讨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应有尽有,然而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却让人担忧。
  记得有位老师在上“伐无道,诛暴秦”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要求学生分组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组高呼一次,最后全班高呼一次。高呼完后,学生分组讨论高呼后有什么感想。这样的教学似乎是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有位同学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啊?”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没有几个人能正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陆毅等人是否能演好三国人物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他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太不熟悉,无法把握好人物性格特征。演员如此,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在学生刚刚触及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马上就会安排来一个讨论、辩论或历史剧表演或者来一个探究。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样的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流于形式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事么?
  
  四、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997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个性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10年过去了,现在情况怎样?我想,如果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调查,情况应该不会好太多。
  如我们讲授科技史部分时,常常还是停留在罗列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早于世界多少年等,而对科学家的奋斗事迹介绍甚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工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是啊,我们有张衡的地动仪,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有《本草纲目》,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仪并不在中国,最先进的医学也不在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在中国,甚至,中国还没有获得哪怕是一项诺贝尔奖!科技史教学没有使学生从我国古代优秀的发明家身上吸取科学创新的精神,没有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意识,光知道躺在昔日荣光上沾沾自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缺了灵魂?
  李惠军老师在《我思、我行,故我在》一文中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进行这样的描述:“一段时间以来,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华丽炫目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法等。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学术概念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肤浅。”由此可见,打破初中历史课题现状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对Fe4+离子进行了大规模组态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表明:组态相互作用对不同跃迁系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对文献中报道比较多的3p63d34p→3p63
通过分析桥梁工程中预应力空心板梁纵向裂缝的发生规律,归纳总结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设计方面、施工过程、运营阶段等等。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观察、摸索,总结出采取综合治理,彻底消灭臭虫的体会,现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房臭虫的慈生与繁殖。我们从1984年春发现在妇产科病房个别床位的病人
人体蠕形螨是一种分布很广,形体很小的寄生虫。常寄生在人体鼻尖、鼻翼两侧等部皮肤的毛囊内,为了解绍兴县人体感染该虫的情况,我们于1993年11月,对绍兴县某学校学生(16~19岁)及
在通车运营的高等级公路中,桥头跳车不但降低了公路的行驶舒适性,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依托宁连高速公路桥头跳车专项处治工程,结合桥头跳车检测结果及处治方案,建立了相应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道路建设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但在道路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交通量不断增长、轴栽明显增加,给沥青路面带来明显的损坏特别是早期破坏。越来越多的道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d)的水平上对Si4N4团簇的可能结构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得到了可能的17个异构体,Si4N4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是有8
采用分子轨道从头算方法,在B3LYP/6—311+G(3df)G2水平上研究了极地平流层臭氧损耗的一个基本过程。计算结果明显支持Cl-ClO催化循环圈机理,并且从能量角度解释了了臭氧破坏的基本
<正>我国人口众多,耳聋的发病率也很高.在耳科门诊中,经常遇见儿童因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或不能讲话,前来就诊.今收集我科门诊两年半时间内,重度感音性耳聋患儿108例,对其主要
抗滑桩处置滑坡多选择人工开挖桩矩形截面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西部某高速公路煤系地层滑坡的治理设计,论述采用旋挖成孔的圆形抗滑桩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