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拯救生命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辟蹊径,攻坚脑出血
  5分钟,15分钟,30分钟,在常人眼中不过是弹指之间匆匆而逝,但对于孙树杰来讲,却有着如生命般非凡的意义。
  2004年一天早晨7时30分许,孙树杰刚到单位,就接到瓦房店市第三人民医院邹主任的电话,一位患者因颅内急性出血,已经大小便失禁、处于昏迷状态。孙树杰赶到时,患者的一侧瞳孔已经放大。孙树杰立即在病床前为这名患者进行了当场救治手术。3天后,这名男性患者意识开始恢复,逐渐能自己吃饭。半个月后,他自己迈步坐上了回家的汽车……
  有一次,四川西昌市医院紧急向孙树杰求援,希望他能为一位脑疝病危、身患尿毒症的脑出血病人实施手术。他火速乘飞机前往。赶到之后,他根据患者的 CT片,拿出随身携带的专用手术器械—“颅内定向置管装置”即“定向软通道”颅脑微创手术器械,立刻在患者的床边开始手术。十几分钟后,手术成功,患者得救。
  还没等孙树杰喘一口气,大连那边又打来电话,有位患者颅内出血生命垂危,孙树杰当日午夜飞回大连。当他来到患者所在医院时,患者已经发生脑疝,出现呼吸不规整,一侧瞳孔散大的现象。患者当时出血量达100毫升,并迫入脑室,脑中线位移1.5厘米,处于危重状态。孙树杰用他的“颅内定向置管装置”在患者的脑部钻了3个5毫米的小孔。一周后,患者奇迹般开始清醒。半个月后,患者瘫痪的肢体可以活动,能够讲话,一些简单的生活也可以自理了……
  孙树杰是谁,他为什么能够屡屡在死神手中拯救生命?“颅内定向置管装置”又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创造如此的生命奇迹?
  孙树杰,神经外科学博士、教授,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原大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国家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卫生部《急诊医学》等教材编委、卫生行业医疗救护员国家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著名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专家之一。
  孙树杰教授从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救治研究20余年,在国内率先采用自行研制的医疗器械开展方体定向钻颅微创置软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创立了脑内血肿快速方体定位法和定向置软管清除脑内血肿新技术,是我国“定向软通道”微创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新技术的发明人。由于该项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肯定,使得该项新技术临床应用成功地申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I07A13),纳入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等教材中,向全国各级医院推广应用。近年来,他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获数十项发明、实用新型等国家专利和国家、部、省市等多种科研奖项,其事迹在《健康报》、《中华医学论坛报》、《中国医药报》、《现代医院报》、《大连日报》等报刊及电视台、电台等相继刊登和播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众所周知,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三高”为特性。脑血管病通常有两种表现:脑血栓和脑出血,可在瞬间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瘫痪、失明、失语等。
  “脑出血发病就是这样,上一分钟还挺好,下一分钟就可能血压骤升,没等你有感觉,血就冲破脑动脉造成生命危险。”孙树杰说,很多急性脑出血患者包括高血压患者的救治时间非常有限,依靠传统的开颅手术,会对脑组织造成很大的创伤,术后恢复差,存活率只有50%,致残率则更高;而保守的药物治疗,往往会造成患者瘫痪、失明、失语等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伤害。面对这种情况,孙树杰产生了研究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急性脑出血病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的想法。
  经过22年的基础及临床实践研究,翻阅了大量资料,在积累和总结以往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孙树杰大胆设想,终于发明了“微创颅内定向软通道装置”的手术方法,创立了如头部立体画线定位法、定向软通道微创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新技术,并与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们共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了一整套配合手术技术的手术器械。
  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俗称为“定向软通道”技术,专业名称为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手术名称为“经……(部位)微创或定向置软管脑内血肿吸引术”。该技术是孙树杰教授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发明的一项最新技术,是区别于其他微创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全新方法。
  该项技术的创新点在于:首先,用独创简化的方法对颅内血肿进行科学的三维定位,从而提高了血肿基点定位穿刺的准确性,以便于血肿引渡以及提高血肿清除的成功率;其次,可床边救治,也可在CT动态监测中进行手术操作,清除颅内血肿较快较彻底;第三,采取局麻定向软通道微创方式,对脑组织的创伤更少,引流装置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大大拓宽了手术适应症,缩短了医疗疗程,使康复治疗可以早期介入,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治疗的预后效果,降低了该病的残死率,易于掌握普及,定位准确、科学、安全,操作简便,不用开颅和输血,费用低廉,是更适宜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救治脑内血肿的全新手术模式。
  迄今为止,他已经为1000余例脑出血病人(出血最多为144毫升,出血部位分别在基底节区、脑叶、脑室、脑干等处)采用头部画线立体定位法进行脑内微创手术治疗,并全部获得成功。现在,他又发展到直接在 CT 下操作救治脑出血患者的新技术,为大批患者减轻了痛苦,在医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该项新技术被列为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并逐步向全国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20多年的行医生涯,孙树杰磨炼着自己的医术与仁心,以精湛的技艺,至人所未至之境。同时,他也在同疾病抗争,同死神赛跑,体验着医生这一职业中非同凡响的速度与激情。然而作为一个医生,孙树杰并没有满足于在脑出血领域做出的专业成绩,他的目光落在了更远处。
  心忧苍生,传播新技术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120的急救数量也是不断增加。以西安为例,入夏以来,急救车每天出诊有300多趟,而8月上旬的急救出诊量中,中老年人脑卒中病人脑出血就占到30%左右。   据了解,全国每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始终位列各种疾病之首。孙树杰发明的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新技术和配套设备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符合我国医疗改革中提出的“高效、安全、治疗费用低廉”的基本特点。但是,想要治疗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只靠孙树杰的个人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拯救更多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生命,孙树杰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技术传播和广泛应用上。他希望有更多的医院、更多的脑科医生来运用这一技术开展治疗,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救治。“我希望将推广颅内定向软通道手术技术,作为我毕生的奋斗目标,通过我对技术的不断传播,有更多的医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项技术,并通过这项技术救治更多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孙树杰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孙树杰就开始了传播技术的工作,他先后撰写国内外论文40余篇;在学术研究方面,为我国的急性脑出血治疗领域开辟了一片广袤的新天地,为脑出血救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6年后,孙树杰不再满足于学术研究,他开始办学习班、学术研讨会,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峰会和论坛,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外界传播技术的机会。在这些大会上,孙树杰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无私的交流,同时还多次进行现场手术展示,受到了很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称赞和好评。
  5年来,孙树杰已经举办了30多次学习班,几乎平均每两个月就要办一次学习研讨班。每次办班,学习时间都很紧张,孙树杰基本上是全天站在讲台上讲解,下课后,还要为学员进行答疑,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的确很辛苦,但是学习时间很紧张,对于我、对于学员都是如此,我只希望在仅有的学习实践中,把我的知识告诉大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到目前为止,孙树杰已经亲自培训了超过3000位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医院脑外科的主治医生,甚至是主任医师。
  在传播技术的同时,孙树杰还对学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就如文章开头提到,他经常到全国各地配合当地医院进行会诊,甚至亲自上台做微创手术,而更多的时候,他通过网络和电话给予技术支持。
  有一次,曾经在孙树杰学习班进修过的学员在开展该项技术时出现了重大失误,当时就与孙树杰电话沟通,孙树杰立刻与这位医生通过网络视频连线,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分析,通过网络对其进行了技术指导,一直到手术结束,确认患者生命安全,脑部出血基本清除才结束连线,而此时时钟已是凌晨两点。
  正是孙树杰如此真诚的传播与无私的奉献,打动了很多业内人士,他们自动站到了孙树杰技术传播的队伍中,组成了以孙树杰为首的“颅内定向微创软通道”救治技术传播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接近500人,不仅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同时也在2012年加入了国家“十二五”课题项目。这个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凭借这项技术在当地成为了神经外科或脑出血救治的权威人士。目前通过这个团队,已经在各地建立起了“颅内定向微创软通道”的救治基地,而这项新技术也正如星星之火,一点点绽放开来,必将成燎原之势。
  “我希望通过更多的人来帮助我传播这项技术,使这项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覆盖全国,今后不再出现因为开颅治疗脑出血而致瘫,不再因未能及时施救而让医生和家人悔恨终生……”
  现在,他的梦想正通过他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而一步步实现。
  他是那个推动了中国医疗历史车轮的人,也许20年后,当他的梦想实现的时候,在中国,脑出血将不再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疾病,人们不再将瘫痪、失语、失明与脑出血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如阑尾炎一样的小手术,只要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就能治愈,甚至没有任何后遗症。
  孙树杰对于“颅内定向微创软通道”救治技术传播的激情与梦想,必将为我国急性脑出血救治事业带来一场伟大的革命,也必将为社会大众带来健康福祉。
  方体定向置软管
  血肿吸引术面面观
  出血点定位:
  以CT扫描的层面为水平面(X),以颅脑前后正中面为矢状面(Z),利用定位尺确定颅脑的冠状面(Y),分别画出OM线、正中矢状线、下横线及前垂直线。选取CT片上血肿量最大层面为血肿靶点的测量平面,根据颅脑CT计算出血肿的体积,该层面血肿的前距、深距、高距,以及血肿中心靶点的前距、深距、高距的参数,形成血肿三维结构图。将垂直平面投影的方式移标在患者头部的颞顶部、额部和顶部,确定血肿靶点在头皮表面投影点,再利用定位器将上述3个投影点相连,其交点即为血肿靶点。
  技术方法:
  常规消毒后,在全身麻醉下,用手术刀锐性切开靶点处头皮约0.5cm,采用特制定向颅内置管装置,钻透颅骨,手槽锥扩创,清除骨屑,沿术前测算的穿刺深度及角度,避开外侧裂、中央沟等头部体表标志区,用脑穿针刺破脑膜,再用不同型号的脑探针逐次扩张硬脑膜及通向血肿的通道。试抽出陈旧性血液,证实脑探针准确置于血肿腔内,拔出探针后,在导丝引导下向血肿中心置入头端圆钝、有多侧孔的硅胶软管(内径2.5~3.0 mm),达到术前拟定的深度后撤出导丝,见陈旧性血液流出后即证实置管成功,然后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以清除血肿。术中复查颅脑CT,以了解引流管的位置及残余血肿量,并可根据血肿的实际形态及残余血肿量对引流管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血肿清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中切忌抽吸过多,为防止血肿排空后血肿腔压力过低诱发再出血,应向血肿腔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和止血药物维持一定的压力差,随后关闭引流管1小时。留置该管作血肿腔内引流并外接三通阀引流器及负压引流袋,头皮缝合并固定引流管,管周皮下无菌敷料覆盖头皮切开,包扎固定。
  仪器设备:
  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1996年于临床作为新技术独立应用。2008年与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相结合,针对常见病颅脑出血的微创治疗研发了拥有专利权的系统化手术器械-定向软管脑内血肿清除微创手术器械。
  该套手术器械为目前我国脑出血微创器械提供一种具有知识产权、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极易普及、科技含量高的软管清血微创手术装置。它不但克服了国外高端大型设备所带来的过高的医疗费用,又克服了国内神经外科由于无微创手术器械而导致的开颅手术和神经内科的保守治疗所产生的不理想疗效结果,为解决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带来了福音。
  技术对比:
  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微创手术及临床惯用的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主要为去骨瓣血肿清除术,该术式具有操作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微创手术包括微创小骨窗术和立体定向抽吸术相比,前者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血肿清除范围受定位及视野限制;后者具有麻醉简单,创伤小等优点,但操作需要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花费较高。近期,一项来自中国大陆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的神经外科方法常规开颅治疗(COC)、微创外科血肿清除术(KIA)及CT引导钻颅置管血肿抽吸术(CTGA),结果显示,与COC相比,KIA和CTGA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带来更有利的结果,更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定向软通道”脑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国内新兴的一种微创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新技术,它是一种利用方体定向原理置入软管排空脑内血肿的新技术。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表现在:这种手术可在CT监视下可视操作完成,也可在病房床边对于危重患者进行早期微创救治,具有安全有效、定位精确、操作简便及费用低廉等优点,使许多脑出血患者可以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该项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降低病人残死率。它不但适于市级以上医院开展,更适于在有CT的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成果应用:
  本技术成功地申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I07A13),在顺利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础上,现又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1BAI08B00),成功地向全国千余家医疗单位公开和推广,每年应用本技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万例,发表相关论文近50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该系统由脱硫吸收塔、脱硫剂制备系统、脱硫产物处理系统、控制系统、电气系统、水系统和烟气系统组成。锅炉尾部烟气预除尘后,向烟气中喷入雾化液滴,使烟气降温,同时颗粒长大,然后将烟气喷射进入吸收塔内的吸收液中,在液层上部形成一流态化反应区,在此区域内实现脱硫脱硝。脱硫脱硝后的烟气通过高效低阻惯性分离器除去水分和泡沫后由引风机、烟囱排出。反应塔下部通入空气形成氧化反应区,使脱硫反应产物 CaSO3完全氧化
期刊
近年来,具有环保节能特点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是研究的热点,其应用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发光材料掺入通用的涂料当中制成发光涂料使用。  但是,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机溶剂挥发造成的污染,二是较长的固化时间,对施工造成不便。为此,我们开发了可快速光固化型的发光涂料,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这种发光涂料没有挥发溶剂的污染,并且漆膜可在十到几十秒内实现固化,真正做到环保节能。该产品以其快速固化、无
期刊
通过有机朗肯循环回收中低品位余热,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关键技术设备包括蒸发器、有机透平、冷凝器和增压泵。结构简单紧凑,操作灵活。该技术可用多种中低温烟气、印染热水、地热和太阳光热等作为驱动热源,特别适合作为工业余热节能挖潜及分布式电源技术。目前我国车辆燃油价格高昂、耗量巨大,柴油年耗量在1.4亿吨,按照车载烟气余热ORC系统热效率为8%计算,年节约0.0112亿吨柴油。折合减排CO
期刊
温差发电是一种合理利用余热、太阳能、地热等低品位能源转换成为电能的有效方式。温差发电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无运动部件,无噪音等特点。目前在国外已广泛研究。由于低噪声、能快速启动、能长期连续工作、易携带、维护方便、后勤保障便利等优势,温差电转换发电器大大优于常用的内燃式驱动发电机和化学蓄电池。此外,随着全球石油消耗的剧增、价格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技术活动集中到新能源的开发及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方面。
期刊
轮毂、轮轴、齿轮箱和底座是风电设备关键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MW级风机用轮毂等大型件的生产制造技术,已成为现代风力发电用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特色与创新:1.使用国内生铁;2.成分中不加镍;3.使用自己研发的球化剂和孕育剂;4.采用计算机模拟控制温场和流场;5.铸件铸态性能达到 EN-1563标准要求;6.铸件 100%部位进行无损探伤,达到欧洲标准 EN-12680中 2~3级的要求。
期刊
本装置主要采用了激淋式横管降膜蒸发、多效闪蒸、多效回热、强化冷凝、强化对流等多项先进的强化传热传质措施,并有效地减少了装置中海水的热容量,使装置升温更迅速,运行5分钟即有淡水产出。装置中海水的蒸发与蒸汽的冷凝潜热得到了多次重复利用,使系统产水率得到成倍的提高,是传统盘式太阳能蒸馏器产水率的5倍,平均每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日产水量 12 公斤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生产的淡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
期刊
电连接装置涉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各国常用的弱电或强电的连接方法和接插装置均是直接插入式:插入即连通,拔出即断开。这种传统方法和装置,虽然用起来比较简便,但比较容易松动或虚接,不能确保电连接的可靠性而出现接触不良。本项目经过18年的攻关,利用“金属触点主要完成导电任务,卡紧任务主要由特设机构完成,在依靠金属触点自身的导电性能的同时,提高金属触点间的配合精度,增强金属触点间的相互啮合力”的电连
期刊
本系统为节能或平滑短时大功率能量波动而开发,可用于电机再生制动能量吸收、风力发电机能量平滑,采用超级电容作为储能元件,并采用双向直流变换器进行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储能元件也可以为锂电池、镍氢电池或铅酸电池,项目组有成熟的各类电池充电和管理技术。单个储能单元的参数为:高压侧直流电压额定值375V,低压侧电压额定值288V(可视应用灵活改变)。双向直流变换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带有CAN通
期刊
不辞辛劳勤调研  常州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常州市科协直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政策咨询;承担江苏省科技厅院士工作站创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国内外专利应用推广技术服务和各类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咨询、保险公估服务等工作。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技术服务工作。  作为服务中心主任,洪晓虹充分认识到开展“讲、比”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
期刊
2012年8月21日,中国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会上,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尹岭受邀发表演讲,将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作用归纳为:“医学数据共享与远程医学服务”。  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战略加以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科技资源支撑。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来讲,智慧医疗显然已经成为前景光明的发展方向,人口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