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ox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從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
  ——张庚(著名戏剧家)
  追本溯源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用于舞台演出时的一种化妆造型艺术。不同行当的脸谱,形象自然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的面部绘画则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称“花脸”。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在四川成都以北的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故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后来,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呈现面部表情,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等直接在脸上勾画,“脸谱”这一艺术形式由此诞生。
  演变历史
   脸谱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出现的脂粉妆,在汉代就已十分盛行,这对脸谱艺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到了宋代、金代和元代,杂剧日益繁荣,进而使唐五代时期的“涂面妆”获得了发展。虽有“素面”化妆和“花面”化妆之分,但还不是成熟的戏剧脸谱。
   直至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由于剧本创作的繁荣和更加完备的角色行当的划分,戏曲脸谱基本成熟。到了清代中期,地方戏空前繁荣,慢慢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大型地方剧种。
   到了清末,脸谱已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舞台化妆艺术。其中,谱式最丰富且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当属京剧脸谱。
  颜色派系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提起这首歌,相信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崇拜五行五色。这里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色分别是:白、青、黑、赤、黄。“青”就是我们常说的蓝色,“赤”就是红色。这一学说,在脸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红色: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有血性,多表现为正面角色。红色脸谱最初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而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推而广之,人们就开始用红色表忠勇。
   代表形象:关羽(《三国》) 吴汉(《斩经堂》)
   黑色:最初也是用来表示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皮肤黑,但随着包拯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一般用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以及性格直爽、刚毅勇猛的人物。黑色一方面象征着严肃、正义和正直,一方面象征着阴险、毒辣和恐怖,偶尔也象征粗率、鲁莽等。
   代表形象:包拯(《包公戏》)李逵(《水浒传》)
   白色:中国人遇凶事服白,如素衣、素裳、素冠等,体现出白色哀伤的一面。白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京剧中常用白色脸谱来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如三国戏中的曹操就画粉白脸,表明其奸诈多疑。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代表形象:曹操(《三国》) 严嵩(《打严嵩》)
   黄色:黄色色调明丽、温暖,给人积极向上、轻松舒适的感觉。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黄色一直作为帝王的专用色,也是高贵与荣誉的象征色。脸谱中的黄脸常用来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文士富有心计。
   代表形象:典韦(《三国》)
   蓝色:蓝色一般用来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与紫色、绿色的寓意相近,都是对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桀骜不驯的人物。
   代表形象:窦尔敦(《连环套》)
   除了以上提到的色彩外,还有很多传统颜色被运用在脸谱中。
   如紫色表示智勇刚毅、稳重沉着;绿色寓意勇猛暴躁,与黑色有相近之意,有些山贼就多使用绿色脸;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瓦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当然,京剧脸谱的用色也不是绝对的,有相对的灵活性。如,红色在表现三国戏中人物关羽时,代表其赤胆忠心;但在《法门寺》中,太监刘瑾也着红色脸,却表示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
   再如《水浒传》中,晁盖虽是“黄色三块瓦脸”,但在这里并不是说其凶暴、沉着,而是说其面部肤色发黄。他的印堂勾画着一个椭圆形的红光,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堂堂正正的老英雄。
  文化地位
   脸谱是历代戏曲艺术家辛勤创造的结晶,是中国戏曲艺术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所拥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地位令世人瞩目。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努力传承,锐意创新,潜心播种,精心耕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门艺术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花脸桂子”的泥塑脸谱。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闲暇之余,他看到庙会上有捏好的泥人,于是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个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后,他将其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赞不绝口。桂先生把做好的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故人们也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后,“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出售。自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起来。
  粉墨青春
   2020年12月2日-12月31日,锡剧《董存瑞》、梆子戏《母亲》、淮剧《小城》、京剧《鉴证》、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等五部剧目进入江苏各地的十二所高校,通过剧目演出、导赏、讲座、体验等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带领大家学习戏曲相关知识,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
   如今,巡演活动已进行了大半个月,其中的京剧《鉴证》在保留传统之美的同时,创排“西皮圆舞曲”、借鉴英国女侦探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叙事风格……这些创新点因更加接近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使得该剧备受青睐。
   在本次活动中,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还有江苏文艺广播独家打造的“戏曲脸谱展”,这个展览吸引了很多大学生驻足、观看、互动、拍照与分享。
  (节选自“荔枝新闻网”2020年12月23日)
  心香一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详略得当,即根据中心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语言的详略,既有浓墨重彩,也有简言而过,使文章繁简适当,疏密有致。让我们跟随余华先生的笔触,去学习详略得当这种写作方法。  【左读名家经典】  家 徽   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
期刊
初升的太阳在远处的小山头张望着,暖融融的阳光透过枝丫照在食堂的青白色墙壁上。“铛铛——哐哐——”均匀的金属相撞声顺着门缝悄悄溜了出来。   循着那声音,尽头是一座不大的青白色建筑。走进门,便闻到一股香气。我独爱学校的馒头,早早起床,端一小碗粥、一小碟豆泡,坐在靠门的位置,看太阳无声地爬上山头。   “孩子,你鞋带没系好。”食堂阿姨面上带笑,拿着锅铲,操着闽南腔说。   “好嘞!阿姨,你能多给我几个
期刊
最近整理书画,又看到了《金银花》《悠悠银河情》两本书的书名题签。这是三十多年前魏巍先生为我题写的,看着这一珍贵的墨宝,我又一次忆起魏巍先生。   初读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初中课本上,若干年后重新读,依然心潮澎湃……我当然想不到,有一天,我竟然能見到魏巍先生。   那是一个晚上,我与师友郝桂林一起在警卫战士的引领下来到北京西山八大处附近的一座小院。小院静静的,周围有很多树木。   我们
期刊
“哔——”裁判一声哨响,4×100米接力赛开始了!   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接力赛是我们班唯一参加的田径项目,我和徐东分别跑第三棒和第四棒。我队前两棒跑得十分迅速,按此开局,冠军非我们班莫属了,因为我和徐东是最能跑的。我接过第三棒快速飞奔,拉开了与别队的距离,快到第四棒接力区时,我挥手示意徐东先跑起来,我再将棒给他。可我一跨进接力区,徐东竟先来抓棒,一个猝不及防,棒竟掉在了地上。场外的同学
期刊
浓香与辣的碰撞,油泼豆瓣之味溢满街巷。我在这城中流连忘返。   洞庭湖以北,谓之“北城”,我自北来,又从南归。触及记忆中的城,一切场景都是那样的熟悉。深吸一口气,呛味儿弥漫,辛辣且麻,令人闻之泪下。大街小巷的吆喝叫卖声伴我度过了几个春秋。   北城的天令人捉摸不透。清晨,一打开门,寒风直灌身,让人瑟瑟发抖。我缩着脖子,口中呼出的白气结成了雾,落在眼镜上。摸到一扇门,便顺势推开,暖气席卷而来,鏡片上
期刊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于说理,则鞭辟入里。  【技法导入】   排比是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以一泻千里的气势、整齐划一的形式、重叠反复的音韵,成为被人关注的亮点。许多人在排比里揉进其他修辞手法,呈现出的效果如风移影动、摇曳多姿。如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期刊
蒙太奇,指通过对镜头的剪辑、组合等,使节奏连贯,给观众留下生动、明晰的印象。作文中的“蒙太奇”手法,是指将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接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采用这种手法行文,取材相对自由,不受时空约束,有排比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画面感强,明快,大气,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遵循“一个中心,共性画面”的原则。  【左读名家经典】  时光深处的柔软   偶尔回首,总是忍俊不禁。身后,是一片柔软的时
期刊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拿一个比较浅而易见的比喻来讲,作文如写字。在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构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全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如
期刊
【人物名片】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了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
期刊
白猫王子大概是已到中年。人到中年发福,脖梗子后面往往隆起几条肉,形成几道沟,尤其是那些饱食终日的高官巨贾。白猫的脖子上也隐隐然有了两三道肉沟的痕迹。他腹上的长毛脱落了。眉头深锁,上面有直竖的皱纹三数条,抹也抹不平,难道是有什么心事不成?   他比从前懒了。从前一根绳子,一个线团,可以逗他狼奔豕突,可以引他鼠步蛇行,可以诱他翻筋斗竖蜻蜓,玩好大半天,直到他疲劳而后止。抛一个乒乓球给他,他会抱着球翻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