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孔子》围绕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仁”、“礼”、“中庸”,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文章通过对《孔子》电影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从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违反的角度推导会话含义,以能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会话含义。
关键词:电影《孔子》;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违反准则;例析
一、孔子和电影《孔子》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朝纲无序、统治阶级道德腐败、人文发展文化无方向性的时代,所以他珍视日常习俗和周朝的有序,主张建立有规范、道德准则和文化规范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并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实现其政治构想,在这一点上,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电影《孔子》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为实现其政治抱负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首先,电影中他为拯救一个小奴不惜与三桓作对,宁可被人嘲笑也要遵守周朝旧礼,并冒着生命危险去和齐国会盟等,可见他的思想深处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随着他“堕三都”(拆掉三桓的城墙)措施的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最终受三桓的排斥而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十四年他游历了不同的国家,试图通过游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颠沛流离中他始终坚持理想。文章将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角度来分析该影片中孔子是如何践行他的的主要哲学思想 “仁”、“礼”、“中庸”。
二、会话含义的理论基础
会话含义就是句子字面意义之外所隐含的意义,合作原则是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合作原则是Grice在1967年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提出了制约交际和理解话语意图内容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CP)。Grice认为,人们进行交际活动必须遵循一般的标准,即合作原则,也就是说为了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交际双方只有相互配合,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才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1]32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四点:1)量准则:决定了交谈中提供的信息量,信息量的提供应根据所需而定,不能太多亦不能太少;2)质准则:要求话语的真实性,要求言语者讲真话而不是谎言或缺少足够证据的言论;3)关联准则:要围绕话题,而不是偏离话题的无稽之谈;4)方式准则:强调表达的方式,怎样与人交谈,要求言语简洁、清晰、不晦涩、冗赘。然而,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和其次准则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准则的违反是说话者或作品中人物为了达到他们的特定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这也是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即对特殊含义的推理,揭示人们在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如何希望受话人根据语境和合作原则得出话语的特殊含义。[1]34也就是说,言语者的言语包含的意义往往比他们说的多,所以句子往往包含的意思不只是其字面意思。《孔子》影片对话中就有多出违反此原则的现象和随之产生的会话含义。
三、《孔子》电影的会话含义例析
影片是真实世界的反应,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情景的艺术展现。在影片对话中,电影中的人物往往通过违反合作原则和其次准则,在荧幕中创造会话含义,以增强电影的欣赏性。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就需要透过表面意思去领悟其隐含之意。下面通过影片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展示这些此准则的违反。
(一)量准则的违反
量准则的违反表现为: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过少或过多。当听者所需信息量没有达到要求,讲话者就违反了量准则,确切的说,量准则的违反与否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很难确定信息量的足够与否。
例如电影《孔子》中,鲁定公问孔子“鲁国想强大可否效法齐国?”,子曰:“齐国的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吗?选贤能、修信用、贼不做、谋不用。人不但只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也爱别人的,男人安本分,女人有归宿,不论是孤儿寡母、老弱病残都能得到照顾和供养,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是天下大同啊!”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鲁定公“行”或“不行”,相反,他滔滔不绝地说理上面的一段话。很明显他说的过于多,违反了量准则,但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他试图客观并礼貌地回答此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绝对的“行”或“不行”,鲁定公之所以那样问是因为他认为鲁国可以效法齐国。如果孔子只是简短回答:“行”或“不行”而不加以分析恐怕会冒犯鲁定公。另外,如果鲁定公效法齐国而失败了他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孔子身上的;第二,以上的话正是孔子个人的治国思想的阐释,事实上,他在间接地向鲁定公描绘自己的理想。
另一个电影中的场景是一个陪葬家奴从季氏墓地逃跑了,后来被孔子弟子—子路救回孔子住处。当季氏家臣费邑宰,公山钮来寻找此家奴时,他悄悄对孔子说“孔大夫,我也讨厌三桓的跋扈,我今天就当什么都没看见,你我可以化敌为友,联手合作,驱逐三桓,掌控鲁国,你看怎么样?给个话呀!”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只用几个字就回绝了他。很清楚孔子是故意违反量准则的,没必要和你厌恶的人多语,可能这是拒绝和你意见不同人的最简单的方式。这样说孔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不需顾虑公山狃的面子,当然公山狃也深知孔子之意,随后便气冲冲的走了,这正是孔子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质准则的为违反
对质准则的违反是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说话者说一些不真实、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有时人们违反质准则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避讳一些禁忌语和淫秽语,因此,听话者想要了解全部信息就需要通过语境推断会话含义。电影中当鲁定公问孔子能否胜任大司寇之职时,子曰:“丘,德薄才浅,愧难胜任”,或许在此应理解为孔子是谦虚,但从旁观者的角度,他违反了质准则,没有讲真话,众所周知他博学多才,对治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样说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及对君上的尊敬,因为他深知在当时只有君上对整个国家拥有权力,任何人都应尊敬他并且君上被认为是当时最聪明的人。
另外一个例子是影片中他们在谈论应不应该放过那个家奴,孔子认为应该并且请求在鲁国彻底废止以活人陪葬的恶俗。当时公山狃就站起来反对说“季平子大人说要求以生前所爱为殉,让这个小奴殉葬,并非残忍,反而正是体现大司徒对父亲的孝心和爱心!”很显然,此话违反了质准则,如果是真的,他的儿子应该是首选殉葬品,因为父母都是最爱自己子女的。孔子反驳说:“公山大夫,丘知道,大人作为家臣侍奉平子大人多年,丘还听说,季平子大夫生前常说,他是离不开你的”公山狃“对呀,没错”,子曰:“既然你们如此情深,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又岂能少了你的陪伴呢?如果大人愿意同平子大热同行,那丘就赞成让这小奴随你殉葬。”公山狃听到此话脸色铁青,无言以对。很明显,孔子意识到了他违反了质准则,通过揭露其真实目的,孔子巧妙地解救了那个家奴。
(三)关联准则的违反
关联准则的违反是为了某种原因或目的,说话者说了一些与当前语境无关的话语。看看下面的例子,孔子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卫国,当卫国君夫人—南子问他是否愿意做自己的老师教她学诗时,孔子曰:“我在卫国收了一个新学生,名叫卜商。这学生虽然年幼却是个神童,他跟我学诗很有见地,微臣可以推荐他来伴你读诗”。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讲了一个小童对诗有独特见解,也就是说他不能做她的老师。他撇开当前话题很显然违反了关联准则,以此种方式拒绝她是为了不冒犯卫国君夫人并为其保全面子。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齐鲁会盟时,当齐国大夫黎鉏说:“齐鲁两国虽是异性诸侯,实则为手足之邦,结盟之后,两国合体无间,如同一国啊!”子曰:“黎大夫所言甚妙,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两位君上都有为周天子守土之责。”此时黎鉏看了看他,接着说:“两国订盟之后,齐鲁为结盟之邦,有互助之责,齐国日后对外有战事,鲁应出兵车五百乘加盟作战”。显然在此黎鉏领会到了孔子的隐含之意,但他没接着他的话说而是转向有利于齐国的言论,明显违反了关联准则,因为他深知孔子的意图就故意不顺着他的话讲下去,他明白鲁国想收回三十年前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汶上三城。可见,领会说话者的隐含之意的重要性,而违反关联准则是说话者在领会了说话者意图之后故意做的一个举动,目的是转移当前话题,避开当前不愿或对自己不利的话题。在两方谈判时,此准则是常被违反的。影片里还有很多类似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在此不一一列举。
(四)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如果可能,讲话者的意思应清晰简洁、避免歧义、误导或者以文体缺乏而迷惑听话者[2]。然而,讲话者有时故意违反方式准则,提供晦涩有歧义的信息,这样,听话者就应根据语境仔细推导讲话者的会话含义。孔子的言语通过运用韵律、对比、头韵和并列以简明生动闻名,尤其是他的言语具有启发性,易牢记。事实上,他在《论语》中的四字短语已家喻户晓。汉语的简洁、对仗、有韵律造就了谚语,它不但易于牢记,在孔子时代乃至今日还为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搭建了一座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的言语就不违反方式准则,来看影片中的一个例子:剧中在与齐鲁会盟之前,孔子前往季孙斯处索要军队陪同君上,在与季孙斯对话中孔子对他说:“其实季氏当忧虑的敌人当在自家的萧蔷之内”,孔子没有直接告诉他应该提防公山狃,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违反了方式准则,避免晦涩。他没有直接说而季孙斯也没有去推敲其隐含之意,最终导致被家臣公山狃背叛,损失惨重。由此,可以看出,领会讲话者的会话含义意义重大。
再来看一个例子,在公山狃来投靠卫国太子,卫国君夫人南子给太子分析不能收留公山狃的厉害关系时,太子说他可以驾驭公山狃,南子说:“你先驾驭好你自己再说吧,鲁卫两国一向相依相存,如果我们收留了公山狃,不就得罪鲁国了吗?你有没有想到,西有强大的晋国,南有称王的楚国,我们处四战之地,失去友邦,孤立无援了,怎么办呢?出去,如果再有下次,你就不再是太子了”。此番话说的很直白,简洁易懂,不晦涩,没有歧义,可以说是谈话中大家理想的言语,但是有时我们需要违反方式准则以达到我们交际意图,如果不违反方式准则,把话说的太直接不给对方留点余地、面子有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想此例中南子的话语说的太直接,没有给太子留一点面子,最终招致太子的怨恨,她最后被人暗箭射死。此例虽是一个没有违反方式准则的例子,但恰恰从反面反应了有时违反方式准则是必须的,言谈中采取合理的方式传达话语意图必须慎重。违反与不违反需以情况而定,应根据具体语境、谈话对象等各方面选择。
四、结语
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因为他们要表达的不是表面意义而是话语后面隐含的意义[3],因此,与其说“为了表达其隐含意义人们违反合作原则”,不如说“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他们创造了会话含义”更确切。对话中交际者真正的意图是使自己的隐含意义被发现并推导出来。此种情况下,人们彼此交流不是通过他们具体的语言表达而是彼此双方都能体会的会话含义。由此可以看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的连接点是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中创造出会话含义。《孔子》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情景展示了合作原则的语用及其次准则违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违反现象造成了理解上的真空,勾起观众无限的想象。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它也是这部电影值得欣赏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Widdowson, H.G. Linguisti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0
[3]Jean Stilwell Peccei, Pragma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p: 24-32
关键词:电影《孔子》;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违反准则;例析
一、孔子和电影《孔子》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朝纲无序、统治阶级道德腐败、人文发展文化无方向性的时代,所以他珍视日常习俗和周朝的有序,主张建立有规范、道德准则和文化规范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并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实现其政治构想,在这一点上,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电影《孔子》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为实现其政治抱负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首先,电影中他为拯救一个小奴不惜与三桓作对,宁可被人嘲笑也要遵守周朝旧礼,并冒着生命危险去和齐国会盟等,可见他的思想深处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随着他“堕三都”(拆掉三桓的城墙)措施的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最终受三桓的排斥而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十四年他游历了不同的国家,试图通过游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颠沛流离中他始终坚持理想。文章将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角度来分析该影片中孔子是如何践行他的的主要哲学思想 “仁”、“礼”、“中庸”。
二、会话含义的理论基础
会话含义就是句子字面意义之外所隐含的意义,合作原则是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合作原则是Grice在1967年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提出了制约交际和理解话语意图内容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CP)。Grice认为,人们进行交际活动必须遵循一般的标准,即合作原则,也就是说为了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交际双方只有相互配合,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才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1]32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四点:1)量准则:决定了交谈中提供的信息量,信息量的提供应根据所需而定,不能太多亦不能太少;2)质准则:要求话语的真实性,要求言语者讲真话而不是谎言或缺少足够证据的言论;3)关联准则:要围绕话题,而不是偏离话题的无稽之谈;4)方式准则:强调表达的方式,怎样与人交谈,要求言语简洁、清晰、不晦涩、冗赘。然而,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和其次准则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准则的违反是说话者或作品中人物为了达到他们的特定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这也是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即对特殊含义的推理,揭示人们在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如何希望受话人根据语境和合作原则得出话语的特殊含义。[1]34也就是说,言语者的言语包含的意义往往比他们说的多,所以句子往往包含的意思不只是其字面意思。《孔子》影片对话中就有多出违反此原则的现象和随之产生的会话含义。
三、《孔子》电影的会话含义例析
影片是真实世界的反应,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情景的艺术展现。在影片对话中,电影中的人物往往通过违反合作原则和其次准则,在荧幕中创造会话含义,以增强电影的欣赏性。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就需要透过表面意思去领悟其隐含之意。下面通过影片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展示这些此准则的违反。
(一)量准则的违反
量准则的违反表现为: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过少或过多。当听者所需信息量没有达到要求,讲话者就违反了量准则,确切的说,量准则的违反与否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很难确定信息量的足够与否。
例如电影《孔子》中,鲁定公问孔子“鲁国想强大可否效法齐国?”,子曰:“齐国的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吗?选贤能、修信用、贼不做、谋不用。人不但只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也爱别人的,男人安本分,女人有归宿,不论是孤儿寡母、老弱病残都能得到照顾和供养,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是天下大同啊!”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鲁定公“行”或“不行”,相反,他滔滔不绝地说理上面的一段话。很明显他说的过于多,违反了量准则,但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他试图客观并礼貌地回答此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绝对的“行”或“不行”,鲁定公之所以那样问是因为他认为鲁国可以效法齐国。如果孔子只是简短回答:“行”或“不行”而不加以分析恐怕会冒犯鲁定公。另外,如果鲁定公效法齐国而失败了他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孔子身上的;第二,以上的话正是孔子个人的治国思想的阐释,事实上,他在间接地向鲁定公描绘自己的理想。
另一个电影中的场景是一个陪葬家奴从季氏墓地逃跑了,后来被孔子弟子—子路救回孔子住处。当季氏家臣费邑宰,公山钮来寻找此家奴时,他悄悄对孔子说“孔大夫,我也讨厌三桓的跋扈,我今天就当什么都没看见,你我可以化敌为友,联手合作,驱逐三桓,掌控鲁国,你看怎么样?给个话呀!”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只用几个字就回绝了他。很清楚孔子是故意违反量准则的,没必要和你厌恶的人多语,可能这是拒绝和你意见不同人的最简单的方式。这样说孔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不需顾虑公山狃的面子,当然公山狃也深知孔子之意,随后便气冲冲的走了,这正是孔子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质准则的为违反
对质准则的违反是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说话者说一些不真实、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有时人们违反质准则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避讳一些禁忌语和淫秽语,因此,听话者想要了解全部信息就需要通过语境推断会话含义。电影中当鲁定公问孔子能否胜任大司寇之职时,子曰:“丘,德薄才浅,愧难胜任”,或许在此应理解为孔子是谦虚,但从旁观者的角度,他违反了质准则,没有讲真话,众所周知他博学多才,对治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样说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及对君上的尊敬,因为他深知在当时只有君上对整个国家拥有权力,任何人都应尊敬他并且君上被认为是当时最聪明的人。
另外一个例子是影片中他们在谈论应不应该放过那个家奴,孔子认为应该并且请求在鲁国彻底废止以活人陪葬的恶俗。当时公山狃就站起来反对说“季平子大人说要求以生前所爱为殉,让这个小奴殉葬,并非残忍,反而正是体现大司徒对父亲的孝心和爱心!”很显然,此话违反了质准则,如果是真的,他的儿子应该是首选殉葬品,因为父母都是最爱自己子女的。孔子反驳说:“公山大夫,丘知道,大人作为家臣侍奉平子大人多年,丘还听说,季平子大夫生前常说,他是离不开你的”公山狃“对呀,没错”,子曰:“既然你们如此情深,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又岂能少了你的陪伴呢?如果大人愿意同平子大热同行,那丘就赞成让这小奴随你殉葬。”公山狃听到此话脸色铁青,无言以对。很明显,孔子意识到了他违反了质准则,通过揭露其真实目的,孔子巧妙地解救了那个家奴。
(三)关联准则的违反
关联准则的违反是为了某种原因或目的,说话者说了一些与当前语境无关的话语。看看下面的例子,孔子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卫国,当卫国君夫人—南子问他是否愿意做自己的老师教她学诗时,孔子曰:“我在卫国收了一个新学生,名叫卜商。这学生虽然年幼却是个神童,他跟我学诗很有见地,微臣可以推荐他来伴你读诗”。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讲了一个小童对诗有独特见解,也就是说他不能做她的老师。他撇开当前话题很显然违反了关联准则,以此种方式拒绝她是为了不冒犯卫国君夫人并为其保全面子。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齐鲁会盟时,当齐国大夫黎鉏说:“齐鲁两国虽是异性诸侯,实则为手足之邦,结盟之后,两国合体无间,如同一国啊!”子曰:“黎大夫所言甚妙,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两位君上都有为周天子守土之责。”此时黎鉏看了看他,接着说:“两国订盟之后,齐鲁为结盟之邦,有互助之责,齐国日后对外有战事,鲁应出兵车五百乘加盟作战”。显然在此黎鉏领会到了孔子的隐含之意,但他没接着他的话说而是转向有利于齐国的言论,明显违反了关联准则,因为他深知孔子的意图就故意不顺着他的话讲下去,他明白鲁国想收回三十年前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汶上三城。可见,领会说话者的隐含之意的重要性,而违反关联准则是说话者在领会了说话者意图之后故意做的一个举动,目的是转移当前话题,避开当前不愿或对自己不利的话题。在两方谈判时,此准则是常被违反的。影片里还有很多类似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在此不一一列举。
(四)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如果可能,讲话者的意思应清晰简洁、避免歧义、误导或者以文体缺乏而迷惑听话者[2]。然而,讲话者有时故意违反方式准则,提供晦涩有歧义的信息,这样,听话者就应根据语境仔细推导讲话者的会话含义。孔子的言语通过运用韵律、对比、头韵和并列以简明生动闻名,尤其是他的言语具有启发性,易牢记。事实上,他在《论语》中的四字短语已家喻户晓。汉语的简洁、对仗、有韵律造就了谚语,它不但易于牢记,在孔子时代乃至今日还为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搭建了一座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的言语就不违反方式准则,来看影片中的一个例子:剧中在与齐鲁会盟之前,孔子前往季孙斯处索要军队陪同君上,在与季孙斯对话中孔子对他说:“其实季氏当忧虑的敌人当在自家的萧蔷之内”,孔子没有直接告诉他应该提防公山狃,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违反了方式准则,避免晦涩。他没有直接说而季孙斯也没有去推敲其隐含之意,最终导致被家臣公山狃背叛,损失惨重。由此,可以看出,领会讲话者的会话含义意义重大。
再来看一个例子,在公山狃来投靠卫国太子,卫国君夫人南子给太子分析不能收留公山狃的厉害关系时,太子说他可以驾驭公山狃,南子说:“你先驾驭好你自己再说吧,鲁卫两国一向相依相存,如果我们收留了公山狃,不就得罪鲁国了吗?你有没有想到,西有强大的晋国,南有称王的楚国,我们处四战之地,失去友邦,孤立无援了,怎么办呢?出去,如果再有下次,你就不再是太子了”。此番话说的很直白,简洁易懂,不晦涩,没有歧义,可以说是谈话中大家理想的言语,但是有时我们需要违反方式准则以达到我们交际意图,如果不违反方式准则,把话说的太直接不给对方留点余地、面子有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想此例中南子的话语说的太直接,没有给太子留一点面子,最终招致太子的怨恨,她最后被人暗箭射死。此例虽是一个没有违反方式准则的例子,但恰恰从反面反应了有时违反方式准则是必须的,言谈中采取合理的方式传达话语意图必须慎重。违反与不违反需以情况而定,应根据具体语境、谈话对象等各方面选择。
四、结语
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因为他们要表达的不是表面意义而是话语后面隐含的意义[3],因此,与其说“为了表达其隐含意义人们违反合作原则”,不如说“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他们创造了会话含义”更确切。对话中交际者真正的意图是使自己的隐含意义被发现并推导出来。此种情况下,人们彼此交流不是通过他们具体的语言表达而是彼此双方都能体会的会话含义。由此可以看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的连接点是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中创造出会话含义。《孔子》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情景展示了合作原则的语用及其次准则违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违反现象造成了理解上的真空,勾起观众无限的想象。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它也是这部电影值得欣赏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Widdowson, H.G. Linguisti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0
[3]Jean Stilwell Peccei, Pragma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p: 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