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任何学者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综合分类和归纳过,使之形成一个清晰、易懂的理论学说体系。本文通过整理和研究有关文献,将它的理论体系分为主要的9类学说,并将其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结。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理论体系;分类;归结
作者简介:刘利(1971-),男,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湖南财政与会计研究基地教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23-04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对主流企业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缘于公司社会责任之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它认为,企业并不完全是属于股东的实物资产的集合体,股东只是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为了保证企业的持久生存和发展,公司治理安排必须恰当地考虑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要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留有足够的发言权。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也涉及到管理基础、分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既有企业经营微观层面的研究;又有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宏观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既有纯理性的规范性分析,也有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却没有被很好地整合起来,尚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经过相关研究后,笔者将它的理论体系分为契约说、产权说、资产专用性风险说等主要9类,并将其主要观点归结如下:
一、契约说
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结,它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执行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的,并由此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物质资本所有权并非拥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强权,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中的契约必须依赖于一种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协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有时股东的声音大些,有时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大些。在企业契约联结体中,签订契约的主体远不只企业的所有者、经理人员和员工,还包括所有会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受到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个体和群体,如政府、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消费者、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签订了契约,只不过有的签订的是显性契约,有的签订的是隐性契约罢了。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往往与企业签订有明确的雇佣契约,而供应商、分销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是隐性契约。这些隐性契约往往容易被忽视掉。隐性契约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并非只是市场交易关系,而且还蕴含着以专用性投资为基础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在这组契约体中,由于每一个契约参与者都向企业提供了特殊的资源,而契约的本质就是保证缔约各方享有平等谈判的权利,要求对不同的缔约各方都要给予应有的“照顾”,确保其利益都能被公平、公正的被照顾到,因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契约联结体的企业应该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公司治理应该给予利益相关者以充分的发言权。
二、产权说
企业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产权决定了企业归谁所有的问题。企业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所以应归利益相关者所有,企业之所以应当极力追求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第一,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产权主体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剩余”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不能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第二,产权与人权不可分离,在定义某人产权时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产权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权利不是毫无限制的……在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是如此。一种对个人权利无所约束的制度将会是一种无须取得任何权利的制度”,企业产权是同其利益相关者相连的,而非仅仅是同其股东相连的,企业的产权对应着其每一位利益相关者;第三,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只有基于多元理论中这些“多元个体判断”所形成的产权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财产所有权是契约达成的前提,所有权是这种契约达成交易的结果,企业财产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而已,在不同的状态下,企业所有权分别归股东、债权人、工人或经理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社会应该从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同时,把企业的这种产权关系必须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只有这样,产权才能反映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属性。第四,企业财产是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借贷形成的债权以及公司劳动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企业无形资产等共同组成的公司法人财产。公司是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的,并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的。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只是拥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他们只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不能独享所有权,传统理论把作为所有者的一切权利和责任赋予股东,并非出于社会科学的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和社会惯例而已。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股东的利益会或者应该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产权理论是一个多元“个体判断”的产权理论,它是从多元理论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产权理论的。多元产权理论包括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个体判断理论,多元理论中的自由意志论是鼓励财产所有权人自由地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的,功利主义论是要求财产所有权人必须压抑自我的欲求,满足自己利益上的要求,社会契约论是强调个人和群体之间在私人财产的适当分配和使用上要相互表达和相互理解。
三、资产专用性风险说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毫无疑问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并非只有股东才投入了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都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与股东一样分享企业所有权。在不完全契约和有限责任制下,债权人由于对企业投入的资金专用性很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下,容易受到股东的“虐待”,由于企业所有权是状态依存权,债权人实际上承担了大量剩余风险。雇员在“干中学”中获得的高度用于本企业的专业技能,一旦转为他用,其价值就会降低,甚至荡然无存,雇员的专用资产同样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除股东、债权人、雇员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只不过有的投入的可能是信誉资产,有的投入的可能是关系资产。这部分专用资产同股东、债权人、雇员投入的专用资产一样,一旦改做他用,其价值同样也会降低,所以这部分投入公司的资产也是处于风险状态的。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由于存在着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东还可以通过市场分散其资产因被锁定而产生的风险,因而其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是在日益减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资产的“锁定”状态,难以打破其利益的束缚,只能依赖于公司的运行状况。相比而言,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
在现代企业里,绝大多数现代公司创造财富的能量主要是以职工技术与知识和组织能力为基础的,在这些企业中,那些技艺只能专用于本公司的职工将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部分与企业相连的风险,就像是公司赋予了他们一种“利害关系”,使他们与股东持有股票一样处于风险中。职工将可能像股东一样拥有极强的动机来监督公司资源的有效使用,甚至比那些“遥远的和匿名的股东”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许多类型的公司来说,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当充任企业的所有者,或许就是如此。
四、人力资本说
在企业的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依赖性很高,物质资本在企业资源中最重要,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是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富由知识资本创造。根据企业公理“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所有者”这一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参与公司的治理。
随着物质资本价值重要性的下降,知识技能等精神资产力量的上升,企业各契约的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开始削弱,拥有资源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力量在增强。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突破了原有的模式,股东利益至上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失去了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体系还包括:
1.经济民主论。经济民主是经济领域内的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的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成员有权力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有利于企业劳资双方间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制度设立、角色定位,运营和管理应当充分体现有关公司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和意志。
2.参与论。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组织系统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公司系统的良好运行,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利于维持公司系统稳定性。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相互影响有助于解决公司面临的社会问题。
3.组织论。个人或团队为实现目标与公司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影响或控制的程度取决于其所提供资源的价值,资源依赖的程度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地位,而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因此组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社会责任说。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方面的社会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是经济社会中贫困、失业、种族歧视、城市衰败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产物。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诸如产品安全、与消费者的关系、与雇员关系等等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体系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只能从政治、经济、法律以外的企业社会责任途径寻求支持。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关注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短视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形契约的内在要求。企业作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必须以社会责任为依据,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对利益相关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负社会责任的经营,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获利活动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社区、自然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5.企业财富创造说。对企业财富创造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没有理由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因而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享企业的剩余,企业应当考虑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要求。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2] 任海云、李丽.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3] [美]布莱尔著,张荣刚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2-213.
[4] 郭利华等.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8).
[5] 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和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理论体系;分类;归结
作者简介:刘利(1971-),男,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湖南财政与会计研究基地教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23-04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对主流企业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缘于公司社会责任之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它认为,企业并不完全是属于股东的实物资产的集合体,股东只是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为了保证企业的持久生存和发展,公司治理安排必须恰当地考虑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要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留有足够的发言权。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也涉及到管理基础、分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既有企业经营微观层面的研究;又有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宏观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既有纯理性的规范性分析,也有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却没有被很好地整合起来,尚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经过相关研究后,笔者将它的理论体系分为契约说、产权说、资产专用性风险说等主要9类,并将其主要观点归结如下:
一、契约说
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结,它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执行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的,并由此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物质资本所有权并非拥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强权,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中的契约必须依赖于一种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协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有时股东的声音大些,有时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大些。在企业契约联结体中,签订契约的主体远不只企业的所有者、经理人员和员工,还包括所有会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受到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个体和群体,如政府、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消费者、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签订了契约,只不过有的签订的是显性契约,有的签订的是隐性契约罢了。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往往与企业签订有明确的雇佣契约,而供应商、分销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是隐性契约。这些隐性契约往往容易被忽视掉。隐性契约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并非只是市场交易关系,而且还蕴含着以专用性投资为基础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在这组契约体中,由于每一个契约参与者都向企业提供了特殊的资源,而契约的本质就是保证缔约各方享有平等谈判的权利,要求对不同的缔约各方都要给予应有的“照顾”,确保其利益都能被公平、公正的被照顾到,因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契约联结体的企业应该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公司治理应该给予利益相关者以充分的发言权。
二、产权说
企业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产权决定了企业归谁所有的问题。企业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所以应归利益相关者所有,企业之所以应当极力追求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第一,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产权主体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剩余”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不能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第二,产权与人权不可分离,在定义某人产权时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产权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权利不是毫无限制的……在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是如此。一种对个人权利无所约束的制度将会是一种无须取得任何权利的制度”,企业产权是同其利益相关者相连的,而非仅仅是同其股东相连的,企业的产权对应着其每一位利益相关者;第三,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只有基于多元理论中这些“多元个体判断”所形成的产权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财产所有权是契约达成的前提,所有权是这种契约达成交易的结果,企业财产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而已,在不同的状态下,企业所有权分别归股东、债权人、工人或经理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社会应该从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同时,把企业的这种产权关系必须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只有这样,产权才能反映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属性。第四,企业财产是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借贷形成的债权以及公司劳动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企业无形资产等共同组成的公司法人财产。公司是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的,并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的。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只是拥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他们只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不能独享所有权,传统理论把作为所有者的一切权利和责任赋予股东,并非出于社会科学的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和社会惯例而已。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股东的利益会或者应该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产权理论是一个多元“个体判断”的产权理论,它是从多元理论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产权理论的。多元产权理论包括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个体判断理论,多元理论中的自由意志论是鼓励财产所有权人自由地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的,功利主义论是要求财产所有权人必须压抑自我的欲求,满足自己利益上的要求,社会契约论是强调个人和群体之间在私人财产的适当分配和使用上要相互表达和相互理解。
三、资产专用性风险说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毫无疑问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并非只有股东才投入了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都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与股东一样分享企业所有权。在不完全契约和有限责任制下,债权人由于对企业投入的资金专用性很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下,容易受到股东的“虐待”,由于企业所有权是状态依存权,债权人实际上承担了大量剩余风险。雇员在“干中学”中获得的高度用于本企业的专业技能,一旦转为他用,其价值就会降低,甚至荡然无存,雇员的专用资产同样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除股东、债权人、雇员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只不过有的投入的可能是信誉资产,有的投入的可能是关系资产。这部分专用资产同股东、债权人、雇员投入的专用资产一样,一旦改做他用,其价值同样也会降低,所以这部分投入公司的资产也是处于风险状态的。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由于存在着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东还可以通过市场分散其资产因被锁定而产生的风险,因而其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是在日益减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资产的“锁定”状态,难以打破其利益的束缚,只能依赖于公司的运行状况。相比而言,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
在现代企业里,绝大多数现代公司创造财富的能量主要是以职工技术与知识和组织能力为基础的,在这些企业中,那些技艺只能专用于本公司的职工将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部分与企业相连的风险,就像是公司赋予了他们一种“利害关系”,使他们与股东持有股票一样处于风险中。职工将可能像股东一样拥有极强的动机来监督公司资源的有效使用,甚至比那些“遥远的和匿名的股东”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许多类型的公司来说,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当充任企业的所有者,或许就是如此。
四、人力资本说
在企业的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依赖性很高,物质资本在企业资源中最重要,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是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富由知识资本创造。根据企业公理“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所有者”这一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参与公司的治理。
随着物质资本价值重要性的下降,知识技能等精神资产力量的上升,企业各契约的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开始削弱,拥有资源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力量在增强。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突破了原有的模式,股东利益至上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失去了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体系还包括:
1.经济民主论。经济民主是经济领域内的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的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成员有权力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有利于企业劳资双方间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制度设立、角色定位,运营和管理应当充分体现有关公司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和意志。
2.参与论。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组织系统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公司系统的良好运行,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利于维持公司系统稳定性。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相互影响有助于解决公司面临的社会问题。
3.组织论。个人或团队为实现目标与公司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影响或控制的程度取决于其所提供资源的价值,资源依赖的程度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地位,而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因此组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社会责任说。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方面的社会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是经济社会中贫困、失业、种族歧视、城市衰败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产物。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诸如产品安全、与消费者的关系、与雇员关系等等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体系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只能从政治、经济、法律以外的企业社会责任途径寻求支持。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关注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短视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形契约的内在要求。企业作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必须以社会责任为依据,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对利益相关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负社会责任的经营,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获利活动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社区、自然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5.企业财富创造说。对企业财富创造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没有理由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因而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享企业的剩余,企业应当考虑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要求。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2] 任海云、李丽.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3] [美]布莱尔著,张荣刚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2-213.
[4] 郭利华等.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8).
[5] 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和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