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与舞蹈文化的互动关系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力量来源。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酒文化与舞蹈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文化自信;酒文化;舞蹈文化;互动关系
  一、文化记忆中的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
  酒,自出现以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浸染和滋润下而变得越发醇厚。酒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仪的重要体现,并以其丰厚的内涵,包容着一个民族物质、精神、社会、心理等诸多内容。
  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酒文化,透射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全景,体现着他们共同的热情朴实、真诚善良、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涵和民族气质。不论是登上傣家的竹楼,还是走进彝家的掌房,或是白族三坊一照壁,来访的宾客都会受到当地民族人民热情的款待,各民族都会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敬上酒来。例如,傈僳族人们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傈僳族人们通常用喝酒、跳舞,再喝酒、再跳舞的方式欢迎遠方的贵宾,且喝酒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同心酒”“团圆酒”“相思酒”等,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三江并流”了,由外侧两人共同拿着碗,把酒同时倒入三人口中,就如同傈僳族人们居住的地区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流并流一样。也正是云南各少数民族中酒文化,透射出民族精神维系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繁荣与稳定。
  二、酒文化与舞蹈文化的相互作用
  酒由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创造,舞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识,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二者皆为人类为满足生存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如今中国的各少数民族都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和舞蹈文化。酒与舞不同形式的结合,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来往中,酒与舞常常被视作主人欢迎宾客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这其中包含了人们最诚挚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酒与舞自出现以来,作为原始文化形态,反映了先民意识形态中最崇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物质生活内容。人们以酒与舞作为媒介,来祈求美好生活。也正是这种方式,使得酒与舞在原始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也才有了美酒、舞蹈敬于神祖的社会行为。
  比如云南苗族地区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苗家无酒不唱歌。”由此可见,苗族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酒与舞,伴随着酒歌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通过歌舞抒发人们内心的情绪,苗族人民豪爽、开朗的民族性格和他们好客、敬客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酒不只是一种饮食,更是作为一种寄托情感和精神的媒介,逐渐形成一种符号,发挥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其与舞蹈文化的结合使得这种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原本的内涵,并被寄寓着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
  三、“酒舞相融”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文化自信是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而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与舞蹈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酒与舞二者的融合创新,为充分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艺术形式,在不断促进民族发展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各民族文化自信心。因此,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酒舞相融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源远流长,在酒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舞蹈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如今,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与舞蹈文化的交融互动已经逐渐融入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下快速被更多人们知晓,带向世界各地。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作为一张云南名片,展示了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对我国的文化自信的树立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千百年来,酒与舞的耦合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多少壮丽篇章,“有酒必有歌,有歌必起舞”,酒与舞的结合,恰恰最直观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对生活最美好的祝愿,是珍贵的,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酒与舞之所以能被冠以“文化”二字,并不是仅仅因为其是人类文明所创造,更因为围绕酒与舞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文化现象。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坚守并深刻认知,以一种平等、豁达、自豪的心态积极参与在人类社会文明对话当中。
  作者简介:孙慧(1996-),女,汉族,现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方向的研究生。黄薇(1978-),女,汉族,现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讲师。
  参考文献:
  〔1〕张瑜.浅析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酒文化——以云南壮族为个案[J].中国商界,2010(1).
  〔2〕孙燕青.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定位[J].哲学动态,2012(8):19-23.
  〔3〕陈立华,于霞.酒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
  〔4〕寇清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教育导刊,2015(5):46-47.
其他文献
行健馆的某个下午/楚红城  甚至想要忽略这一束阳光。炎夏  从合欢叶子上缓缓隐褪  瘢状的绿,挂几点蝉鸣  沉默。这是一座被红色覆盖的大房子  沥青投像,莫名的树和风  他们说找不到我  玻璃构造的世界里,我选择隐形  夹杂于他们之间  入如此,出亦如此  即便这样,也怕那一幢幢赤裸的雕塑  认出我来  就像不曾相识的灵魂  认出熟稔的自己  回归/王丽萍  雾,从一棵树的枝叶上  走远。沐过奶浴
期刊
摘要:由于历史因素和民族渊源,越南语和三岛京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越南语和广西京族三岛京语的语音差异分析,探寻造成中越两国京族语音出现差异的原因,促进两地人民的交流。  关键词:越南语;三岛京语;语音;对比研究  著名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在他的著作《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提出:“当文化的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决定因素不再相同的时
期刊
一、背景概述  19世纪末期,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在欧洲产生并不断发展。首先在绘画领域印象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画家们受到光学理论成果的启发,将光与色的科学概念引入绘画当中,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随后印象主义风格渗透到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印象主义音乐也随之产生。  印象主义音乐不拘泥于规整的结构、其和声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印象派作曲家
期刊
摘要:《无名的裘德》为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95年发表。作者在小说中以主人公裘德的人生经历,描述了当时英国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冷漠和无尽的悲哀。主人公裘德作为一名乡村青年,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同样也透露出独特的存在主义意味。基于此,本文对《无名的裘德》中的存在主义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不断探索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的体现与价值。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存在主义;
期刊
庐陵·源头古村  在源头古村  可以暂时关闭耳朵  随红密石拾级而上  仰望承明堂大殿雄伟的石柱  阅读隐藏在檐雕里的传说  桂花树下,下棋的人还没回来  月光思考着残局  在源头古村  也可以暂时关闭眼睛  倾听林中的鸟鸣  溪水悄悄绕村而过  一群牛踏着黄昏下山  那沉重的脚步  仿佛夕阳走下天空  在源头古村  只要你和缄默的石匠握过手  不管你去到哪  十年或者一生  你的血管里都會回荡着
期刊
人像(四)
期刊
若盛开  这样的夜  风是风荷是荷  蛙鸣,心静之人  喜欢听的歌  风,来自千里之外  也曾在低处徘徊  也曾扬起尘埃  荷,是唐诗宋词里  最婉约的等待  若盛开  就有立出浑浊的姿态  斜阳·花  一朵花  在斜阳里  静默成  不语的风景  似乎还有很多话  已经无须表达  在夜幕降临之前  允许自己  将最美的芳华  一半赠给暮春  一半留给初夏  自此,所有的馨香皆如云霞  所有的深情
期刊
第一章 雾 离  许多人一生只说一句真话,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才能被人听到。  例如在我眼前的这个人,鲜血如注,是被星坠刺伤的缘故。  而星坠,这种小小的,散发蓝光的暗器,此刻正握在我手中。  我追杀他三个月零十六天,只因他在酒楼与人谈天时说的一句话。  “震云大侠啊,你们不知道吗?真是孤陋寡闻,他手中那柄叫雾离的剑……”。  他没能说完这句话,因为我已经把星坠打在了他面前的桌子上,他甚至来不及惊讶
期刊
2005年春天,我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到深圳市赛格三星公司应聘。  赛格三星坐落在深圳大工业区,是中韩合资的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当时物流处缺少一名管理人员,我很快地通过了面试。  那天,刚上班,电话响了,我一看,是晓萍打来的。  晓萍是著名画家大江的弟子,在山东聊城开了家美术培训班。  “你在家吗?”晓萍问  “没有,我在深圳。”  “你咋跑这么远呀?”晓萍在电话那头说,“我这里学员写生需要个模特,
期刊
作者简介:王奕鑫,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忻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未央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未央区美术家协会会员,《知音》杂志金牌作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评论家,电影《哪儿,家》《最后的心事》文学顾问。  曾获评“中国老挝国家旅游年文化大使”荣誉称号,获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二等奖,吉林省文化厅《参花》2018年度优秀作者奖等。  出版图书《活出自己》《我们,就这样走》《染墨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