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搞笑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5191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既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又是一场课堂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师生教与学的心理和行为革命。首先,需要对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有新的认识,坚持系统化改革;其次,要突破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限,完成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行为体系的三次有效转化;第三,高校教师要主动作为,建立有利于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第四,要设计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学科和专业特色的结构化课堂和物理心理空间,构建高水平信息化网络平台;第五,促进整体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优化创新,借助现代化教育模式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教育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课堂革命;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4—0046—07
  〔作者〕戴剑飞,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①。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是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要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突破点之一。
  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学理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科学地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有必要分析其内在运行机理和规律性特征。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高校思政课灌输性,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灌输等教学法激发学生自发生成的过程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和内化过程的无意识性、直接性和被动性。高校思政课启发性,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实践体验等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生成的过程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和内化过程的意识性、过滤性和能动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要科学地通过自发生成和自主生成两种路径,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这种统一既寓于教材、教纲、课标、教案、学案、教法、课型、考核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又具体表现为自发生成和自主生成两种路径在课堂教学中的互补互融。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实现两者统一的关键。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体现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法,形成“教师权威性输出——学生无意识接受”的自发生成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师引导青年学生直接达成由外到内的入脑入心入行的结果导向。另-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善于运用体现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法,注重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双向传导机制,形成“教师科学化输出|学生有意识接受”的自主生成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师引导青年学生先产生自主认知,然后达成由外到内的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导向。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合乎规律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根本在于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新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资产阶级教育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难道你们的教育不是由社会来决定的么?难道它不是由你们借以施行教育的那些社会关系来决定的么?不是由社会经过学校等等实行的直接或间接干涉来决定的么?”①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发展决定学校教育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也发生了新变化,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进行不断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方式和统一水平。显然,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需要灌输性,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年,第410页。
  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育人方法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考虑新一代青年的成长环境,更注重启发性,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加强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彰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力和思想政治引领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长远在于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新时代的学情也在发生变化,高校思政课既要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优质思政课的现实需要,又要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思政课不仅有政治性,具有政治引领功能,还有文化性,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必须立足长远,遵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就是让新时代中国青年明白自己的政治使命、认清自己的政治价值、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①。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②。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历史传承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学习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第一,传承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教育要踏踏实实进行的思想。马克思曾赞赏社会主义者自费创办学校和阅览室、进行讲演会、翻译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等人著作,用普及本把这些翻译作品和英国作家最優秀的著作一道加以传播,组织工人阅读最新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在马克思看来,这些纯粹无产阶级的教育方式方法是真正进行“踏踏实实的教育”③。比较而言,阅读更具启发性,讲演更具灌输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鼓励学生拓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章,鼓励师生在思政课堂上担当好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演讲家。
  第二,传承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多体验、多实践,少一点硬灌输的思想。恩格斯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
  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②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8页。
  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①恩格斯除了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多体验、多实践,硬灌输要少之外,还强调灌输内容和时机的选择。正如恩格斯谈及美国工人阶级运动时曾说:“可是,首先要让运动有巩固自己的时间,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有专业知识和政治知识的长期积累,有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有快速学习新知识的信息化平台,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继承和发扬好抓住灌输性教育时机、启发性多于灌输性的优良传统。
  第三,传承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必须讲条件的思想。1902年,列宁公开批判经济派主张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意识自发性生成与传播观点时曾指出:“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③但是,列宁也强调从外面灌输要讲条件:“现代社会主义也就是从这-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授给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④这里的“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和“条件许可的地方”,就是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法必须满足主客观条件,具备条件的灌输绝对不只有灌输性,同样具有启发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首先成为列宁所说的“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往往要先接受教育,营造列宁所说的“条件许可的地方”,也要在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教学环境等。
  第四,传承毛泽东关于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启发与灌输的思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毛泽东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启发式与灌输法。1929年1月,毛泽东在论述士兵政治训练问题时,提出上政治课的讲授法共计10条,其中第1条是“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第10条是“干部班要用讨论式”⑤。1955年,毛泽东又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继承毛泽东的合理主张,反对和废止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把启发、批评、讨论等形式结合起来达到灌输教育目的。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新认识
  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以往经常被视作一个单独的教学方法问题,忽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0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④《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视了系统化改革。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如列宁在全俄国际主义者教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说:“教师大军应该向自己提出巨大的教育任务,而且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①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七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②
  高校思政课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必须注重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必须纠正三种错误思想:一是把思政课灌输性与灌输法混同起来,狭隘地认为灌输性就是灌输法,并把灌输性和灌输法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有属性和专有方法;二是把思政课启发性与启发法混同起来,狭隘地认为启发性就是启发法,认为启发性和启发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方法;三是把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学理性、理论性、批判性、主体性、隐性教育对立起来,狭隘地认为高校思政课灌输性教育就等于或必然落入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等教学法,启发性教育就等于或必须是活动型、体验式等教学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思政课的灌输性和启发性有科学的新认识。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三大体系转化的过程创新
  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往往被认为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忽视了理论—教材—教学—价值行为的全过程的统一。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完成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行为体系的三次有效转化。列宁曾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告诫:“如果说,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而这往往会使我们受到损害,因为这种人虽然把共产主义书本和小册子上的东西读得烂熟,却不善于把所有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也不会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③因此,从编写高校思政课教材的专家开始,就要依据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和体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法联系起来。比如,在设计教材体例时,可以更多增加案例、图例等形式。
  在此基础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也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
  ①《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2页。
  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2页。
  则,依次完成三次有效转化:第一,根据灌输性、启发性的不同偏向,对统编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容作专业化的辨识和归类,旧知与新知、难点与重点、简单与复杂,概念与理论等;第二,依据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把现有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设计,即对教材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课堂教学逻辑重构、内容增减、教法选择、教学模式、语言转换等进行课前设计;第三,把教学设计转化为青年学生价值和行为体系,即通过实施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促进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价值行为体系三次转换层层递进,根本要求是灌输性和启发性贯穿全程,落脚点在于构建学生价值和行为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师生关系的结构创新
  师生关系对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落实到位有重要影响,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作为,建立有利于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良师益友新型师生关系。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担当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胜任角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跟学生平等自由地研讨问题,更多地充当大学生的启发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灌输者。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信中曾说:“党已经很大,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否则,简直不能同化和教育最近三年来入党的数目很大的新成分;部分地说,这完全是不成熟的粗糙的材料。对于三年来新补充的七十万人(只计算参加选举的人数),不可能象对小学生那样进行注入式的教育”。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上的青年大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学习主体,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课下体验,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探讨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正如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说:“希望你们的努力将成功地使大学生们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②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设计创新
  传统高校思政课往往对营造有利于灌输性和启发统一的物理心理空间的重要性、可行性认识不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适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学科和专业特色的结构化课堂和物理心理空间,积极主动创建有利于教师主导的课堂物理心理环境,鼓励学生主体平等参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达成共识,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比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5页。
  如,设计学生演讲辩论的交流平台、思想传播的交流室、实训场、理论论坛、虚拟实践场景,等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既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又是一场课堂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师生教与学的心理和行为革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构建有助于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高水平信息化网络平台,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恩格斯就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①互联网技术加速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互联网+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标配。面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立足全球化视野,确立现代化目标,用足信息化手段,做到“既面对面,又键对键”,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新对象的需要和特点。
  (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
  传统高校思政课往往只重视具体教学法的创新,而忽视整体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优化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灌输性与启发性教育各自优势,做到互补互融。灌输性教育优势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政治宣传目的、占据思想斗争有利地位、产生情感认同。启发性教育优势在于可以在更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想信念基础更扎实牢靠。比如,要让青年大学生先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选择“灌输性优先+启发性”的教育策略或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先树立更深层次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选择“启发性优先+灌输性”教育策略或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思政课往往偏重于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通过专题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深度学习模式等课堂革命创新形式,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练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真本领,重构高校思政课堂观念与目标、关系与地位、媒体与技术、空间与环境、教法与学法、传授与启发、探究与开发等,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青年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全面发展。总之,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教育的高度统一。
  (责任编辑    付国英)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8页。
其他文献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度耦合,其价值感召力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其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本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价值:引领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涵养价值,为涵养新时代
期刊
[关键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信息计量学;研究格局及主题追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下启40年改革开放进程,是我们党史、国史和中华民族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惟其如此,学术界对该会议的研究和解读从未中断,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本文基于信息计量学方法,以
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其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从基本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领导主体看,党的全面领导依托于党中
期刊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其蕴含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護生态环境、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等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该思想通过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严守生态红线管控国土空间开发、促进资源节约和生
期刊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共产党执政使命是邓小平关于改善人民生活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础。在引领中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保证的改善生活领导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关键环节的改善生活主体论;“三步走”战略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步骤的改善生活路线图;“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两个
期刊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或者领导集团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主客观条件取得I领导业绩的行为的综合表现。领导能力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能力是党和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性因素。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克服国内外种种艰难险阻,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期刊
【摘要】《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最集中的一篇讲话,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民族建设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提出民族团结是正确的阶级立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等重要论述,主张采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运用“三位一体”的工作方法,实现消除民族隔阂并达到民族团结的中心任务。这篇讲话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对马克思民族理论和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正确思想的坚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谋划和推动体现优势与特色的发展道路,卓有成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各高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还做得不够,千校一面的趋同化比较严重,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力,奖惩机制、目标考核、督察督办等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新时代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推进
期刊
邓小平与新中国七十年   石仲泉在《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2期撰文认为,邓小平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历史伟人之一,他参与了对民族复兴有着巨大影响的三个历史性事件,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对新中国70年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作为新中国奠基事业的亲历者,邓小平参与决策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网络舆论的一场大考,它既是对网络舆论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和敏锐力的考验,又是对网络舆论能不能有效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考验。我国网络舆论在战“疫”中呈现出以下特点:始终坚持讲真话的原则,网络舆论的思想性更加鲜明,网络舆论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网络舆论注重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更加凸显了人民群众的网络舆论主体地位。新冠肺炎疫情下要求网络舆论积极宣传党的最新政策,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