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教学三极读解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诗歌意境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被称为诗的国度,意境又是诗的重要美学标准,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就可看出古人在写诗时就开始了对意境的孜孜以求。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主要有“死教”和“空悟”两种情况。前一种是逐字理解,甚至译成白话文让学生背诵,再根据译文意思归纳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一种是茫无头绪地让学生读、背、悟。如教学: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前一种教师往往教给学生一个实事:一个家乡在横塘的女子,停下船来寻问一位相逢的男子是不是她的同乡。后一种教师不作成诗背景的介绍,不作“诗语”的分析,不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想象,学生能悟出什么来呢?把一首“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美诗教成这样不让人心痛么?下面就如何运用“三极走向说”读解诗歌意境作一探讨。
  
  二、“三个极向”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课文读解的三极走向是由蒋成禹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的。他认为由古到今,读解由文本、读者、作者三极构成。因为重心不同,它们各有不同的读解方向。
  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是最基本的方法,由于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赋予了作品意义。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读解的第一步。要理解作者,必须遵循着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读解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作品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的意义为意义,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者的原意为准,这样就有了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作者的原始意义已经散失,或难以追寻,需要从课文本身着手读解。
  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文本自身固然保存着意义,却只能是一种潜在意义,只有读者阅读之后,意义才得以“现实化”。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的,不只是直映作者或文本的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意义的生成,把自己主观的认识注入到文本中去,也构成了文本意义的一部分。
  
  三、“三极走向说”在诗歌意境教学中的运用
  
  这三个极向,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或忽略某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读解。在教学中常因对一方的忽略而产生异读,下面就以诗歌意境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熟读文本,进入诗歌之境。
  诗歌一经产生,就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实存,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读者接触到的也是这个实存。还有部分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那么读者就要认真理解文本本身的意境。
  让我们来看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对下面这首宋诗《有约》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高考试题分析》(2001年版)是这样说的——“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C。”
  我觉得这个分析过于精确。为什么会有“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的看法?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是以西方语法分析中国诗语。这种分析建立在一种知性认识的理解之上,那就是将所有诗的语句视同文句。在分析中,分析者对诗语的理解就是对它所作文句翻译而获得的意义。如赵仲才先生《诗词写作概论》之说“动词活用”,就举《有约》后二句,并翻译成文句云:友人因阻雨未能赴约,心绪索然的诗人闷坐灯下,无聊地敲着棋子,使灯花也被敲落了。给诗语以“友人”“心绪索然的诗人”的主语添置,“闷坐”的谓语补缺,“因阻雨”的原因确认,“使敲落”的“使动”指示。但诗经这些精确的表达和严谨的语法构成的逻辑分析,“意境”以及“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诗味也就荡然无存了,离诗所表达的情致也就相去胡越。
  其二是古今词义的差异没有详细分辨。特别是在诗语中所特有“象”的意义不能用常用意义去解释。在本首诗中,其诗眼是“闲”字,如何理解这一意象关系到对整个诗意的领悟。可以参看下面诗例: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薄》)
  这两句中“余闲”的“闲”指的是闲暇;“闲业”的“闲”,相对于时人谓的“正业”,指儒家《六经》以外的诸子百家。但作者在这里面分明不只是一个事实说明,“有余闲”和“无尘杂”相对,醉心于“闲业”之中,这里面分明包含了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雅”与“俗”的分野。也就是说,“闲”从陶渊明起,就带有了“高雅”的“象”义了。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这一句中“闲”字,写出了水自由奔流,从容自得。让人真切地感到水优游雅致的神态,不由得让人向住那种无拘无束,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的生活。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这里的“闲”人已不仅仅是“雅”和“俗”的分别了,代表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
  从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闲”从陶渊明开始就有了“雅致”的价值含义了,后面在此基础上从无羁绊引出自由自在、怡然自适的;引出淡泊名利、高雅情致的。到苏轼把闲和尘俗相对,引出超凡脱俗的文人的理想生活。当然也有闲与长相契,引出绵绵忧思的。但是就是没有焦躁不安的。意象一经形成,作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积淀,赵师秀当然也不例外。从《约客》轻灵的笔调看,诗人的心情也是轻松闲适的。
  其三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在今天的人看来,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别说“有约不来过夜半”,就是过了几分钟,也不能忍受,当然就“十分焦躁”了。我们怎么能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我们又怎么能容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百无聊赖”呢?约客未至就得“十分焦躁”,那么“寻隐者不遇”是否就“万分失望”了?农耕时代的古人心情能用我们今天信息时代的观念去衡量吗?
  那么,《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神思却在宁静的夜晚自由畅想。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不是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是一种闲逸、恬淡和怡然自适的心境。诗人对这“家家雨”的约会似乎早有预知,对朋友的失约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但现在,诗人被多情的雨滴、欢快的蛙鸣、闪烁的灯火感染了,不由自主敲起棋子融入到大自然的合鸣中去。在这既热闹又宁静、既黑暗又充满生机的夜晚,诗人的身心也得到极度放松,融入其中了。充分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高洁的情操,何来焦躁?如果这首诗就写了诗人等友人而没等到,因而“十分焦躁”,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首诗不就是“空灵而又充实”意境的写照么?
  
  2.联系史实,进入诗人之境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物象,而且还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祝允明诗云:“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里所说的“事”就是指与诗相联系的整个生活,也只有较详细地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生活的大概状况,才能循着他情感的脉络进入他的胸境,打开解读诗歌之门。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家喻户晓,但又有多少人能进入诗的意境呢?要理解这首诗,我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回顾史实,从了解诗人当时的整个生活入手。李白写这首诗时正在流放途中,并且在他流放逆江而上时还写了一首《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两首诗一上一下,一放一回,一喜一愁,被流放时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被击得粉碎的失落和对以后孤苦无依生活的担忧,构成了一幅“愁云惨淡”之境。而在流放途中的白帝城,作者意外遇赦,心情可想而知。作者借绚丽的“彩云”铺上愉悦的背景;飞驶的船速让千里近若咫尺,是愁去之疾喜来也速呀;“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啼”在古诗词中一般与“哀”情相系,可作者在这分明从那此起彼伏的猿声中听出了“旋律”,那是不比汪伦“踏歌声”逊色的乐音啊;“轻”与“重”的对比不正是作者一去一回心情的写照么?一个“过”字,不正是作者对先前无奈、失落、愁苦心情的卸弃,而对前途的展望么?我们的脑海中不就形成了一个愁消眉展、意气风发、聆听天籁、指点青山,相信苦难已经过去,坚信大展鸿图的时机即将到来的浪漫而又豪放的李白么?我们不是也深深被他这种跨越苦难、喜向未来、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染么?
  
  3.展开想象,进入读者之境。
  根据接受美学原理,文本作为一个实存,只是一件物体或者符号。只有当读者读解了它时,它才具有作用。作为诗歌教学来说,只有当诗歌之境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引起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而诗语限定的松散,成分的阙略(相对于西方语法分析而言)为读者生发感悟、想象意接所能够而必须。古人论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片言可以明百意”,充分说明了诗歌的巨大涵盖量。而带着诗歌中的意去感知领会生活就是寻求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的过程。这才是全面教学一首诗作水平高低优劣的试金石。
  如在教学王之涣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前两句写登楼所望之景,夕阳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下沉,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一远一近,一天一地,一山一水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由诗人所创造的“象”,进入欣赏者感受、想象而形成新的更充实、更丰富的“象外之象”,在诗人创造的虚活广大的空灵境界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人的景语所表达的情感。后两句即景生意,说要想看得更宽更远,那就上到更高的楼层上吧。前两句已经把上下远近的景物囊括其中了,但诗人并不满足,还想看得更宽更远,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对意境的体悟中,通过明丽壮阔、气势雄浑的画面感悟作者博大的胸襟、宏远的抱负,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有益的感染;通过作者即景生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奋斗不止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攀高峰。
  三极走向说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而不及其他。上面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阐述,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有所侧重而又顾及全面,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读解文本。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易闻晓.中国诗句法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张小华.课堂教学实行“三个极向”的教学方法浅论[A].《史教资料》2005年第16期.
其他文献
国庆前后,是我国青年人成婚的传统高峰期。新婚蜜月是人生一个特殊时期.相爱的青年男女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共同品尝新婚的甜蜜与喜悦.在这快乐的时刻.也不能忘了新婚保健!相反更应
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011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代表团一行50人赴欧洲参观了GIFA&NEWCAST,并于展会后参观了几家欧洲有代表性的铸造企业和研究机构。考察团全体成员真切地感
试验了一种在铸态下得到高强度球墨铸铁的方法。利用稀土的石墨化作用,再添加一定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锰,珠光体稳定化元素铜,使薄壁球墨铸铁不产生白口,基体组织为微细全珠光体,从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脑医学影像的发展,对AD诊断的精确度也在进一步提高,但对AD的诊断,客观上仍缺少好的生物标记。为寻找到AD的更稳定的生物标记,利
根据高分辨力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建筑物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信息融合的建筑物提取方法。以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为多尺度分析框架,通过融合基于NSCT低频子带的
VC临床主要用于:防治坏血病、克山病.高铁血红血症、金属慢性中毒、促进伤口愈合,过敏性皮肤病.各种贫血.以及对感冒、高脂血症、促进生长发育、抗衰老、治疗眼烧伤及白内障等都有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
醋是一种调料。用醋泡食物能治疗一些老年病,既简单易行,又能收到很好的功效。醋泡洋葱:洗净一个洋葱,剥去外皮切成薄片,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大约2~3分钟,再将洋葱放到容器里,加入
4月11日是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城市环境学院正式开学的日子,这所公益性的社会大学与自然大学的其他学院鸟学院、水学院一样每周末免费对公众开放,由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