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媒体的教育价值追问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2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握有麦克风”这句话,由于迎合了网友在传播中的“中心感”,而一语风行。
  但是,最让网友热血沸腾的一句“自媒体宣言”是这样说的:
  “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0粉丝,相当于拥有一份时尚小报;如果你有1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如果你有1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份都市报;如果你有10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家地方电视台;如果你有100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家卫视;如果你有1亿粉丝,相当于拥有CCTV。”
  这个“宣言”着实诱惑难挡,在这个信息喧哗的时代,也着实充满着蛊惑人心的力量。
  在网友们纷纷为了摆脱被动的“受众身份”,而跃跃欲试,准备成为“信息发布中心”的美梦开启时,我不禁想起《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自媒体是个被夸大的概念”
  这篇文章这样描述道:微博再万能,网络再强大,社交平台再热闹,个人的账户也只是人际交流的空间,无法担当起媒体的功能。自媒体不可能“逆袭”,也不可能取代主流媒体而登堂入室。因为,“媒体”并不是一个随便的概念,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成为媒体的,“人人都握有麦克风”是现实,但并非手里有了麦克风就可以成为媒体。……
  那么,“自媒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 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推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于是,我们知道了QQ空间,知道了博客,知道了百度贴吧,知道了微博、微信等等;同时,我们还发现:学校网站、电子校报也是一种放大了的自媒体。
  我心里浮出了另一个问题——校园自媒体究竟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
  我又想起一连串关于校园自媒体兴起后,老师和校长们的疑虑——
  老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明天可能就会成为自媒体上热传的照片或视频。
  老师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就会成为自媒体上热传的 “经典语录”。
  学校刚刚制定的规章制度,可能立刻成为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或吐槽的对象。
  由此可见,诸如此类的假想,确实会令我们的老师和校长们冷汗一身: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会被自媒体“现场直播”,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自媒体上被“晒”的对象。
  一些本来不起眼的小事,只要通过自媒体就会瞬间传至社会的各个关联角落,社会影响也会瞬间被无限放大,其后果也就无法估量。
  那么,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自媒体是一把 “双刃剑”,它在给校园生活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但是,我们应该直面挑战,而不能无视自媒体之于教育的价值。
  当我们身处“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我们首先需要也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自媒体体系,以便于争取舆论高地、形成意见领袖,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自媒体当作“洪水猛兽”,而应该把自媒体平台变成学校与师生沟通的新渠道;变成学校传达信息和宣传理念的新窗口。
  因为,在自媒体时代,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今,校园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他们通过“发状态”、“写评论”、“转分享”来关注校园各类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各种校园自媒体面前,师生们也各有选择——微博、微信、人人、贴吧、空间……可谓“百花齐放”。
  智能手机的出现,助推了自媒体的发展,也让“屏奴”、“低头族”、“手机人”……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手机对人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开山祖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可否认,自媒体对当下新型传播方式和新型生活方式都有着开创性意义。
  2002年“中国博客网”的诞生标志着博客在中国的萌芽,这也是自媒体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此后十余年间,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各类自媒体用户数量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影响力也逐步向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渗透。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发挥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因此,我在这里向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们呼吁,让我们携手借助自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吧!(本文摘编自2015亚洲教育论坛年会演讲稿)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学习型社会的内涵、远程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学习型社会中远程教育发展的建议。
前年初冬,应《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之邀,我随《新疆经济报》新闻代表团访问了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这次机遇使我意外地接触到一家办得很有特色的报纸——《驼队》报。笔者
关于“后课改时代”,提法可以斟酌,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进入了“后课改时代”,可能有较大的争议。但是,我以为这一话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在概念本身,而在于这一话题引发我
秋石(课题组成员:闰志民常光民杨绍华李传柱王传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与基本特征——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一文中认为,民主
经济报道的主体是什么,是人还是物?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成为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一)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物质生产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与反思1.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我们通过叙述性观察记录、符号性行为观察、成长档案、阶段性统计分析、学期统计分析、幼儿个案的专项
经济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之具有深度和力度,是经济记者面临的一个课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上发表的《石河
新中国成立后,在“维持、恢复、整顿”方针指导下,1950年2月学校被正式更名为“川西列五中学”。先后被列为市属13所重点中学之一、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学校被教育部分
词·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但并不是都可以通用,有必要加以辨析,区别使用。词典和辞典、词章和辞章、词令和辞令、词讼和辞讼,这些都可以通用。但习惯用法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