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而深情地爱着这个尘世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hanica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文字的痴迷或许来自某种潜意识和基因遗传,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爱写散文、爱吹长笛和口琴,我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我在一家中医馆工作,每天穿行于生活、医馆和药柜之间,我施药给人治病,我偶然发现,诗歌才是治愈我的药。那些不经意写下的分行很适合我的表达方式。我生活中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情感节制不轻易外泄,诗歌可以没有前铺后续,单刀直入、留白余味、戛然而止。在我看来,最自由的文体就是诗歌了。
  我每天在安静的早晨晨光初露的窗口翻读一本诗集,在睡前昏黄的台灯前,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读一首或两首诗,只有这个时刻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精神贵族,内心那么富余,那么丰盈与安宁。我的电脑文档、手机备忘录或者稿纸上始终保存着大量零散的三两句,都是火光电石的一瞬间记录下来的,有时候反复写不能让自己满意,只有狠狠心一股脑全部删除。他们就像是我们一次次遭遇流产的孩子。杜拉斯说:“写作是未知数。写作以前你完全不知道将写什么,如果你在写作之前就大概知道会写什么,你永远也不会去写,也不值得去写。”我们就像与一个平行的隐形人,纠缠撕扯,想从它那里获取更多的未知矿产能源。你能否体会写出一首诗的时候,那种从未有过的通体舒畅感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抑或,想写而苦于无从下手的那种有如生理阵痛感、无奈和抓狂?写诗痛,不写诗更痛,我喜欢这种痛苦而愉悦的过程。尼采说:“我们之所以爱生命,并不是我们习惯生命,而是习惯于爱”。我爱微小的事物,爱身边的人,爱事物本身,爱朴拙真实的生活。现在我生活在赣南的一座小城,这里空气算不上很好,天空时有蔚蓝,只要天一蓝,我就更深切地爱着这座小城。我总觉得过小日子,地方越小越好。
  蓉西路41号那座矮旧老屋和一墙热烈的凌霄花,我多想在闹世拥有这样一处幽所,这个夏天我在老屋门前逗留几次也未能见着这座屋子的主人。辗中药粉为生的老阳声音洪亮,和蔼又热情,某日接电话的是他儿子,说他走了,直肠癌。半个月前他还好好的,在轰隆隆的辗药马达声中对我说,辗了三遍,药粉细得很!北门大街上依旧喧闹迎来送往,摆地摊卖盆栽绿植的妇人更苍老了些,鬓边飞扬的一缕头发撂了下来,掺杂其中的几根银色发丝很是显眼。挹翠路的两排密匝的花圈店和一个刻碑老人……
  诸如这些人性的宽宥和慈悲;纠葛与无奈;宁静与归隐;死亡和日常都给予我的诗行别样的生命气息。我的世界如此小,诗歌抵达的秘境如此深远;我心头如此小,如此缓缓而深情地爱着这个尘世。
其他文献
时间  长在皮筋上,从冷与暖里  在暖和暖间  越拉越长  越拉越长,拉出最细小的一段  揪心处  快要将石峁  扯断  越拉越长,黄尘落下来  踮高脚尖  当初未必叫石峁  未必有峁  未必有峁上的时间  越拉越长,心跳出胸部  一颗心变成无数颗心  从心与唇间  在唇和唇里  方言  一股脑儿跳下  越拉越长,摔伤的不是方言  不是方言领导的身体  不是抓疼身体的汗滴  不是翻越汗滴的黄上  
期刊
问石峁古城  一  不是庞贝 不是罗马  埃及的金字塔也变得暗哑  谁想起在此处筑城  谁把孤独的神圣雕成作品  谁留下山道上第一道脚印  谁把滚烫的信念带到此处播种  谁把高贵和低俗用人来区分  谁把战争与和平用人来打拼  谁是四千年前风中的雷霆  谁是石头墙上闪电的灵魂  谁纺织了苎麻织品  谁把鸵鸟蛋送进古城  谁用马队送来玉的芳韵  谁的头上喷出王气的光环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谁知道  夜晚
期刊
广告帖  四十年前出厂,平时闲置农村  长时间老化,略带皱纹及白发  有衰败感及些许岁月刮痕  喜抽烟,嗜方字,适宜熬夜  曾常年田间劳作,偶伏案  用年龄赚取岁月银两  小心轻放,配件稀缺且昂贵  不宜猛烈撞击、剐蹭  廉价宜养活少奢求,百家菜即可  虽灰头土脸,但全身布满沧桑  小有收藏价值,如有意向  请致电垂询或携带世间大好光阴  及万家灯火面谈  自画帖  贩过年龄,偷过光阴,杀过家禽 
期刊
一  无明感觉很压抑,他想看看清朗的月亮。  无名抬,树影婆娑,月色朦胧。  他挽起最后一朵枪花,一枪头扎在树杆上,树叶哗哗地往下落。  这是七月时节,离秋还远,树叶生长茂盛,本不该往下乱落,但是这一枪,分明贯穿了全部力量,无明的怨怒全都泼洒在这杆枪上了。  无明站在漫天飞舞的树叶之中,一副怅然若失的神态,像只鸡。  落下来的不只是树叶,还有细碎的红花,树叶很多,绿一片,花也很多,红一片,最后是一
期刊
谁人的都城  失落在星月的光辉中  供后来者观赏  四千年前的先祖  在此守望  在时间的尽头  我们终将一无是处  石头裸露在外  围绕一座空城  四千年留下了美玉  也留下了更多的石头  山下的居民  早已不再弄瓦琢玉  只有名叫玉的女子  在鄉土中国一代代成长  破破,原名赵雄,著有诗集《旅行者与灰尘》等。
期刊
小清打来电话时,我正和陈希在山间别墅的露台上喝下午茶。  以前,我很多个下午都喝过茶,但是喝下午茶,却是在认识陈希以后。实木的小圆桌、格子桌布、精美的瓷器、银器、脱脂糖、苏打饼干、果酱、牛奶,真是够眼花缭乱的,乐趣也多在于此。  身处的别墅,是民国时期一个美国传教士建的,颇有风格,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算是古董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已算不上别墅,甚至算不上大房子,只是个百十平米的三室一厅而已。我的
期刊
石头的气息  泥土的呼吸  在谁的身体里  编织着  四千年的质地和光芒  四千年的  爱恨风雨  坚硬而透明  四千年的话语  都在绳纹里  在胸口  在眼眸  在一個玉人头像里  四千年都不肯转身  闫秀娟,神木市文联主席。著有诗集《云影子》《手影子》《光影子》等。
期刊
细雨迷濛  石峁披着神秘的面纱  等你喜欢的美男俊女  顶着花伞  在石峁山上寻古探迹  传说中的女王  靈已归天  而她居住过的石峁古城  到处可见遗留的实物  石头墙、人头骨、玉石、壁画、石刀、   石斧……  四千多年前的人类生活  惊心动魄  我们站在石峁的山顶  环顾四周  感觉薪火相传的日子  处处溢满大地的芬芳  石峁的眼睛  石峁的眼睛  刻在石头上  垒在墙体里  如玉一样稀少 
期刊
黄河之水,  奔腾不息5000多公里。  浪花淘尽英雄,  洒落沧桑。  华夏文明,  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月。  留下古老傳说,  断垣残墙。  石峁之村,  一个曾经没落的普通村庄。  一群朴素的农民,  黄土高原的边缘,  黄河流域的腹地。  石峁遗址,  一座四千三百年的古老石城。  巍峨的外东门,  宏伟的皇城台,  神秘而荒凉。  石峁文化,  数以万计的精美玉器,  造型各异的石刻雕像。
期刊
千万别放他们进去  总有一批旅客  要去石峁遗址的考古重地游荡  走走看看  停顿叹息  皱着眉头瞅一瞅  不踩完每一寸黄土不回头  不摸完每一块墙砖不罢休  不听完每一句讲解不肯走  千万别放这种人进去  否则他们肯定  要举家搬迁住进去  要跟石峁先民  称兄道弟  每天隔着玻璃展柜  以一敌百  应对各国游客、各国盗墓贼、  各国文物贩子和各国考古专家  数以千计的好奇注视和窃窃私语  别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