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剑客”的书信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zh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1月号起,本刊开辟了这个名叫“师生对话”的栏目。我们向全国的中小学老师发起了“与爱徒书信往来”的稿件征集——可以是天南地北信息量爆棚的聊天,可以是志趣相投的切磋,也可以是遇到问题时的交心……
  收到“三剑客”神秘的联名信,我遵守约定,不当面拆开。然而,拆开后,我十分惊讶,又非常惊喜。我决定一定要认真地回信。
  “三剑客”的联名声讨信
  江一老师:
  您好!我对宿构、套作文章一事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这里,我写出这种文章的坏处甚至不公平之处。
  第一,宿构、套作文章拿高分,本身就是违反规则的事情,老师,您忘了吗?您亲口说过,宿构、套作文章在0~26分之间打分。若此,是决不能登上范文学案的;第二,这是对能够写好文章和想写好文章的人及其作品本身的侮辱,这不但会使写不好文章的人对文章不予重视,能写好文章的人也会失去写作的动力,若宿构、套作反而能得高分,可能大家都会变成文章复抄机。最后连宿构、套作的原创好文章都没有了。
  因此,我希望江一老师严查,至少在您手上不放过一个人,并呼吁其他语文老师也要在班里做好要求和监督,杜绝宿构、套作的出现。
  祝身体健康,周末愉快!
  您的三剑客之一 涵
  2019年11月28日
  江一老师:
  您好!一直在阅读写作学案、范文学案、自助等资料,我知道宿构、套作文章这种现象很严重。我认为这不仅损害了文章原作者的利益,还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说真的,这对于其他有实力又想上范文学案的人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平。今后,如果,我是说如果,我的文章被他人窃取,我可能会愤怒,会哭。因为,这必定是对我的侮辱。
  惩恶,扬善,革命。
  祝身体健康,周末愉快!
  您的三剑客之一 印
  2019年11月28日
  江一老师:
  您好!可能是他们无知,文章宿构来,宿构去,套作来,套作去,总会显得枯燥无味。更应该令人感到羞耻的是,用了别人的文章,却写出比原文差很多的文章。即使看起来像是自己的东西,且被登在范文学案上了。不过,自己终究不能独立写出那样的文章;可能是他们厚颜无耻,觉得别人写得好,就照抄,却写得不伦不类。像咱们班的某人,期中宿构、套作了我的成名作,还得了较高的分数,真是便宜他了。有人允许学生宿构、套作,是他们错在先,我们何罪之有?我们写出了好文章,是我们错了吗?他们宿构、套作,却怪我们写得太好,这合理吗?江一老师,该掀起一场写作革命了。
  祝身体健康,周末愉快!
  您的三剑客之一 文
  2019年11月28日
  我的三剑客们:
  你们好!很意外,很高兴,我收到你们的来信。早读刚开始,涵就凑到我跟前,塞给我一张折叠的纸,并告诉我不要马上看,早餐时可以看。我爽快地答应了。在餐桌上,打开这封信,我更加开心了。
  因为,你们成长了,意识到了文章是什么。我知道,这封信是有背景的,就是昨天读范文学案时你们的窃窃私语,你们的不忿。但收到这样的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对于文章,你们是那么的认真了。当然,写这封声讨信,几乎是没有对象的,若问你们声讨谁呢,恐怕你们也说不清。然而,你们写了,写了这封信,表明你们还是有私心的,即担心自己的文章被宿构、被套作、被窃取。文说,事实上自己的文章已经被窃取了,被换成了不菲的分数。不过,这个私心有错吗?并没有。
  因为,你們不想自己的文章继续被窃取,你们也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除了一份私心外,你们还有一份公心。而这,就是我特别欣赏你们的地方。你们反映出一个一直都有的问题,一个大问题,一个让人尴尬、让人疲惫、让人羞耻的问题。我和你们一样,激烈地、持久地反对宿构文章、套作文章。雅致地说,写文章一定要有所创新,莫说是别人的文章,就算是自己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写,算什么英雄好汉呢。这是我的真话,也是我一直坚持的。我的诗、文每天、每篇都必须是新的,绝不重复。世俗地说,考场作文、平时训练都是写一篇文章,不觉得闷吗?不觉得无聊吗?这种闷和无聊是一种心灵的荒芜、生命的单调,会让有悟性、有天分的人觉得难以忍受。所以,我赞同你们的观点。
  然而,是否是宿构和套作,现实中还存在分歧,即有人并不认为那样写是宿构和套作,至于理由,可以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雷同也是正常的,又不是每个字都一样,事情一样也是可以允许的。若是抱定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就不要去理论了。难道非要一字不差才叫宿构和套作吗?不,那叫完全抄袭。
  网上查一下资料,所谓宿构就是对作文的积累不够而对文章进行“模板”或套作。其实就是给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以不变应万变地把题目中心插入模板里完成。套作 ,即拿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或是部分内容和别人的一样。根据概念,宿构和套作还有一些区别,但在实际的考场写作中,他们会联合出现。
  因此,我支持你们的观点,而在实践中,我已经在自己这里做到了不宿构、不套作文章,自己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而对于别人,我也会竭力呼吁杜绝宿构、套作文章的出现。这件事,说大则大,说小也小,咱们一起努力,探索校园文学写作的新生态。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江一
  2019年11月29日
其他文献
本刊记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常德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如何构建体系关注城乡教师,让他们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  苏宏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常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真心尊重。我们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更好地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
到了梅花山举行山地车比赛的日子,我这个业余爱好者竟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起了个大早,跨骑飞奔赶去。  将近赛场,远望好多车手正在试骑崭新的山地车。现场设有试骑体验区,我便一跃而上,将车子把控胯下,身形还算敏捷。年轻时常参加体育比赛,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当年在赛场上的“叱咤风云”和现在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喟叹时,骑友让快去现场报名。报完名后,我那本已微澜的心,竟按捺不住地汹涌澎湃起来。  赛程是环
简介  冯高翔:1967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长期从事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创作。  作品曾参加1986年河南省民主同盟会主办的“立志腾飞”书画展。其间曾和范曾、吴作人、刘开渠、关山月等大师同室展出,同时获“青年优秀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被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外友人收藏。  现为《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特聘画家,省美协会员,市美协理事,云台山书画院副院长,河南大学美术
作为老师,顾伟清踏上从教路已三十年,虽已到“知天命”年份,却没有被枯燥磨平棱角,仍在走不寻常的教育路。应试大潮里,他摒弃题海战术,将学习乐趣装进学生心里;师生矛盾中,他退而不让,一次次在冲突中“化险为夷”;教学方略上,他巧借心理效应“东风”,不时收到独特效果。  快乐教学·棋逢“敌”手  1988年,大学毕业的顾伟清踏上教育岗位,也开启长达三十年的幸福教育之旅。或许正是源于父亲“水浸木头烂”的教诲
距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已经整整过去两年。两年间,疫情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无疑按下了教育现代化的快进键。  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领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并非关键,关键的是如何运用技术、何时运用技术。因此,教师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其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便也就决定了信息技术究
“以完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是对的。但是世界并不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外物达不到你心目中的要求时,你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具有两种东西,一是宽容,二是沟通。”    第一次单独交流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我全批全改。我让学生用厚点的笔记本写作文,因为普通的作文本太薄,写不了几篇,本子写满后,很容易丢掉,用笔记本写作文可以好
陈佑兵是少见的多年来坚持教育写作的乡村小学校长,并且还始终影响着身边的老师,一起做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反思者。他经常给老师们分享:“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思考、研究、运用、写作’,你想不成长都难。”  陈佑兵坦言,作为地道的农家子弟,当年报考师范仅仅是因为“读师范、包分配”“投入小、见效快”。改变发生在通过师范培养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他立志要去呵护激励更多孩子成才、去引领带动更多老师成长、去推动一些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值此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那些世代从教的“教师家庭”,以三代同堂共话教育的方式来展示薪火相传的教育世家之风。他们聊教育初心、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专业成长、教育追求……在那些细微寻常的问题中,见微知著,我们去感知一个家族几代人对于教育这份职业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爱。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从家族的第一代教师来看,每个人成为教师
案例点睛  一切智慧皆源于劳动,学校以研学课程为载体,以“衣食住行”为主题,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研学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深度整合成了“五谷丰登话桑麻——玉米熟啦”劳动主题课程。  “儿童的智慧就在指尖上。”如今,勞动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什么都不要你干,只要念好书就行了”的观念已被远远抛在了20个世纪。因此,学校以研学课程为载体,以“衣食住行”为主题,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研学课程
名师名片  程明敏,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巴蜀小学课程部主任,巴蜀鲁能校区分管课程执行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名师,首届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学员,重庆市科研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省级公开刊物《教育故事》杂志执行主编,渝中区名师工作室导师。数次撰写论文荣获各级奖项及刊物发表、示范课、指导教师赛课、编写书籍。多次应邀担任中国教师研修网、重庆市评估院等给教师影子培训、讲座、观摩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