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需要进一步落实;硬件日趋完善但发展并不平衡;重政府而轻社会;重硬件而轻软件;重硬件而轻人才;重建设而轻管理。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其政策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其服务产品的供给;加强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其管理。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6—0008—0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甘肃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就与问题,对进一步完善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以其巨大的聚集功能一方面使农村中的资源、资金、人才向城市集中,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以其巨大的发展的先导优势冲击着传统的农村社会,引起了农村社会的裂变,农村文化问题不断的凸显。具体表现为:
  1、大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不断衰落。当前城市化与市场化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大量民间、民俗文化的衰落。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其内容涉及故事、歌谣、地方戏曲、游戏、各种民间技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几千年来都处在自然传承的状态。这些民间文化的瑰宝凝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爱憎立场,在其传承过程中极大丰富了劳动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载体。当前,由于以网络文化与视频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快餐式的城市文化的冲击,大量民间文化传承条件不断弱化,保护措施缺失,致使这些民间文化瑰宝逐渐衰退、消亡。
  2、农村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断衰落,政府的农村工作“重经济,轻文化”,导致对新的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农民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当前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邪教。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总之,近30年来,农民吃饱穿暖了,可是却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成了孤零零的“自己”,要独自面对风险与挫折;生活好了,可是却发现对于这个世界自己总是可望不可及;自己过得自由了,可是却失去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和彼此间的信任。在新的形势下,农村面临着关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二)政策意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相当程度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正显示出应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农民温饱解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规划者、经营者和营销者。从政府角度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有的题中之义。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是公共服务,没有公共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因此,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文化职能作为政府基本职能,也必须顺应这一转型,政府必须把握公众的文化需求趋势,切实转变自身文化职能,变革文化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政府通过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进行探讨,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理沦上研究,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质上指的是一种向全体农民共同提供的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文化服务。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为满足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由法规、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等五个要素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意义。这些政策和法规,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政策、制度保障。目前,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须大力加强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包括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集镇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以及影剧院、乡镇文化站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农村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只有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其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发布体系。这是一个关于农村文化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让农民直接享受到某些可以信息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这一体系既包括国际互联网上的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也包括全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农村基层服务和正在建设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以及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等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
  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它包括政府拨款、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等。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血脉。
  六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体系。它是由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干部、公营和民营文化团体以及业余的文化队伍、支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体系。
  七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体系。没有评估的监督是没有依据的监督,达不到监督的效果;没有了监督,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权威的评估系统。
  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系。科学完整有效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是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一因此,要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从完善体制机制人手,保证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三、甘肃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需要进一步落实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甘肃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一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村村通”212程和“西新”工程;三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四是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五是加强农村出版物出版发行工作;六是完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甘肃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详细的部署安排。同时对各项具体任务,从省政府的主管部门到市县(区)政府都制定了相应配套的实施意见。例如,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甘肃省发改委制定了《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有关管理办法》,各市县(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中央、省、市、县(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构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策保障。但对照各项任务落实的情况,各项工作进展不同,但都需要进一步落实。例如,国家要求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宅、社区有文化中心,2008甘肃省共有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了国家建设规划,占现有乡镇总数的81%,村级文化活动室5 308个,占全省16371个行政的32%。以上数据说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与中央与省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落实。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日趋完善但发展并不平衡
  由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构成了进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物质场所。由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组成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公共服务网络,以及由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等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传播渠道。构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但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日趋完善但发展并不平衡。甘肃省从1998—2008年10年间,国家、省、市、县各级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7亿元,共完成了8847个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让400多万群众听到广播、看上电视,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1.95%和91.94%。2008甘肃省共有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了国家建设规划,占现有乡镇总数的81%。2008年底,全国由中央财政支持建成农家书屋3万余个,其中甘肃省共建成4600个,占全国总数的15.3%,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7.44%。截至2008年12月底,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各级支中心和基层点218个。其中省中心1个、市级分中心13个、县级支中心63个、乡镇街道服务站60个、村级服务点80个,其中属扩展型的分支中心27个。以上数据说明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的这些要素发展并不平衡。其中广播电视村村通最好的为91.95%和91.94%;乡镇综合文化站为81%;农家书屋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7.4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仅为80个。因此,发展的任务仍然偎重。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了中央与省级财政的作用但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的投资作用不明显
  包括由政府拨款、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等构成的,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血脉。国外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甘肃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中央财政与各级财政的投资是资金的唯一来源,而社会资金明显不足。例如,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项目的标准和要求,对国扶县国家每站补助投资20万元,省上配套4万元,要求市、县每站配套4万元;对非国扶县国家每站补助投资16万元,省上配套4万元,要求市、县每站配套8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国家、省上每站配套10万元的内配设施设备,资金全部为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丰富,量大面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文化发展模式,每年虽能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定量的资金,但与实际的需要总有一定差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很难避免。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硬件而轻软件,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设备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与基础,而且也需要各种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来满足农民的需求。这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才能实现。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有别的发展模式,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方面,也表现在文化方面。因此要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既要大力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必须大力推动城乡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人,研究如何构建包括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集镇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以此保证农民有跟城镇居民同等的机会,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整体富裕带来的收益。这 就是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设施和相关方面硬件的投入。但新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注重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虽然也有“送文化下乡”,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等,这些仅仅停留在点上,而没有全面推广,能够享受这种服务的农民人数微不足道。这虽然触及到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文化等公益事业的投入较小的核心,但如果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为仅仅是修建几座影剧院、图书馆或类似设施,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仍然处于浅层的水平,具有明显的不足,可能使农村文化建设误入歧途。因为没有触及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说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硬件建设而轻软件建设。
  
  (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硬件建设而轻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和基本要素。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决定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笔者在甘肃省某市调研时了解到,某市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太低,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比例成4:6倒挂,影响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照顾性质调进的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文化单位缺少文化人。大部分乡镇文化专干名不符实、专干不专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文化专干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综合素质不高,难以组织群众开展活动。全市有73名乡镇文化专干为临时人员,这部分人员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招聘的文艺骨干,但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报酬,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而轻管理
  长期以来,在甘肃省各级政府中,总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够重视,认为农村文化建设难出政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就行了。在实际工作中对待文化建设也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由于这种“重经济、轻文化”落后观念的存在。虽然近几年来由于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各项专项资金保证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但在实际中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由于重建设而轻管理,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大部分乡镇文化馆站处于一种半开放或者停止开放的状态。大部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与村一级的文化室等都处于不良运转之中。一些文化站一年开展的活动非常有限,具有“空壳化”的现象。
  
  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当前,甘肃省虽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甘肃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上还处于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活动相对贫乏。要想尽快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精神面貌,还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的政策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和促进新政策的出台,并确保相关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制定已经制定的政策的配套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二是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步伐。要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就必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义务责任等。
  
  (二)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是农民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场所。但这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日趋完善但发展并不平衡。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为构建甘肃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障。具体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文化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快实现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任务。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要下沉。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基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般认为乡镇所在地就是农村基层,但乡镇所在地并不是农村文化的最基层。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心下沉,在行政村范围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三是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三)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
  甘肃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中央财政与各级财政的投资是资金的唯一来源。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具体要作好下工作: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扶持的力度,各级政府要确保对农村文化投入的增加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资金的社会化,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投入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通过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
  甘肃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具体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生产更多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逐步增加对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二是要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民应对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冲击的有效缓冲机制,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既可以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生活的意义。三是继续支持“送文化下乡”(流动舞台车)项目,满足农村中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四是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建设兼有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五是政府要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的成长,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五)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人才队伍建设
  甘肃省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明显具有重硬件建设而轻人才队伍建设。因此,甘肃省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 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二是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三是要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退休职工的积极性,培植家庭文化中心户,大力培育群众文艺骨干,使其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四是定期开展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文化专干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真正实现“能学能用”的学习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管理
  甘肃省各地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要加强管理。具体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建设要充分认识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二是要统筹协调都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农村文化的边缘化是“晚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国家的现代化一般始于城市,为了配合城市的物质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必然发展出一套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制度等文化价值体系。在城市高速发展和集聚、吸纳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农村的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整合农村文化管理的部门。要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四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考核、监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连振祥.甘肃81%的乡镇文化站纳入国家建设规划[N].甘肃日报,2008-03-03(6).
  [2]甘肃省委宣传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城乡居民
  [EB/OL].[2009-04-02].hppt://www.wenming.cn.
  [3]傅谨.被找回被遮蔽的农村文化价值[N].人民日报,2007-06-08(16).
  [4]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与建设调研课题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3):39—42.
  [5]
  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I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101-111.
其他文献
摘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是中国应对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瓶颈约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文章界定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私人投资的两种模式,首先从土地投入、资本投入以及综合考虑两种要素投入三个视角给出了土地整理项目收益分配的理论表达,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以各村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或对项目的投资贡献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综合考虑两种要素投入的分配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和效率原则。重点分析了
期刊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本研究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了相关调查,对西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培养资源、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都有待加强。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有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制和城乡差别,因此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导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期刊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投资绩效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使投资的效用最大化。本文运用1994—2010年有关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各项资金投入及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数据,从对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的视角,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资金投入与农业增加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同关联度
期刊
摘要:对榆中县6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年人均收入以及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显著;而性别、婚姻状况、如何看待子女赡养、农户类别、选择何种方式养老以及对“捆绑政策”的看法,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制定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淡化家庭养老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就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推行
期刊
摘要:农民工就业在经历危机后被动返乡,如何有效地促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甘肃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务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返鄉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就更为严峻。对甘肃省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系统分析了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就业经历、返乡原因、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等,得出劳动技能不高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主要瓶颈,职业教育是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的结论。并指
期刊
摘要: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內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关键词: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订单农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农户参与度降低、满意度不高的问题。文章以农户的续单意愿为切入点、以湖北省22个行政村制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户续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井创新性地引入农户对订单农业的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农户对订单农业续单意愿的影响模型。结论认为龙头企业对订单执行过程的管理、生产设施与生产条件、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政府的支持与组织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民必须合作才有出路”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农民合作是否现实可能却存在“善分”和“善合”的争论。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农民合作是实践活动,存在时空性、紧迫性和特有的运作逻辑。分化的农民在不同合作场域中的关系系统、相对位置和资本具有差异,加上对农民合作惯习的认识、判断、体会、策略不一,农民合作在实践的不同层面、
期刊
摘要:累积投票制作为一种投票机制,其在立法上的确立有助于提高中小股东选出代表其利益的董事或监事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制街控股股东的滥权行为。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必然选出代表中小股东利益之董事和监事。而要实现该制度的价值和可能性的提高,有待于完善股东参与机制,引导股权适度分散,吸引股东积极参与选举管理者的投票,从而提高中小股东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管理者的可能性,实现中小股东对控股股东在公
期刊
摘要: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部分人力资本变量对农民工的非农收入没有影响甚至是负影响,与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不一致。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农民工市场的调查分析得出:培训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异于人力资本理论是因为当前农民工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没有使农民工掌握一门真正技能所致;健康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不同于人力资本理论是因为在抽样中存在选择性偏差所致。文章在不掌握全体样本信息的条件下,使用截面回归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