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诺
朱诺,挺文雅的名字。贾先生给起的。可盐区北乡那边的人,诺与落不分,再加上诺有些绕口,干脆就把朱诺读成朱落。
朱诺读书挺进字儿。
当初,一起在贾先生门下读私塾的孩子有七八个。后来,能从贾先生门下读出来考进盐区的精勤学堂,又从盐区的精勤学堂考到徐州那边运河师范的,唯有朱诺一个。
朱诺在运河读师范的头一年寒假回来,去给贾先生拜年,可能是因为他留了个风扬头, 贾先生看着不舒服,半天连头都没有抬一抬。
贾先生是晚清的贡生,他穿上“朝服”那会儿,本该留在县衙里做事,可他执意要回乡做孩子王。
那段时间,贾先生享有官府的津贴。期间,他还常被县衙里请去议事。所以,贾先生虽然人居乡下,但他拥有很高的威望。
不过,贾先生的脾气有些硌生,他懒得与人交往,除了几家至亲,儿女亲家他都少与来往。本地方的盐官、乡党请他吃酒席,提前几天就把帖子送到他手上。可事后,他竟然推辞说忘了。唯有他教过的学生,个个他都记在心上。
那年朱诺来给他拜年,一大早他就把长衫大褂穿上。按照贾先生事先的想法,当天他要留朱诺给他的门生讲一课。没料想,朱诺那天的风扬头,致使賈先生沏好的茶水,都没有让一让他,更别说要留他讲课。在贾先生看来,他的学生衣冠不整地来看他,是大不敬。
隔一年,朱诺再来拜见贾先生时,贾先生已经去世了。
贾先生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乡里、县里送来好些花圈。
朱诺是在贾先生去世两个月以后赶回来的。那时,朱诺师范毕业。组织上安排他在县城任教,可他看到贾先生教过的学生辍学在家,便步先生的后尘,回乡办起一所盐乡小学。
刚开始,那些跟着贾先生一路“之乎者也”读来的学生,很不适应朱诺的教学模式。譬如,上课时可以举手讲话,还可以结伴出去撒尿。这在贾先生授课的时候,是万万不能的。朱诺给学生们讲算术、开国学(语文),还教学生们识别昆虫和各种植物,还讲历史,课间操的时候,还让孩子们大声唱歌。
孩子们的嗓声很脆亮,引来许多乡邻观望。期间,陆续又有家长把孩子领给朱诺让他管教时,总是嘱咐朱诺——尽管打骂。
朱诺笑。朱诺知道,那都是贾先生用“戒尺”管教学生的办法。朱诺说:“现在是新式教育,不能再打骂学生了。”
朱诺按照新式的教学法则,每天上课时,师生之间互相问好。放学时,列队训话后,“一”字儿排开,口中喊着“一二一”地走出校门。
时而,朱诺还会在列队训话时传达上级指示。譬如,小学生不许剃光头;上课时,家长不能随便来探望,更不能把食物送到教室里给孩子们吃,等等。
朱诺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时候训话?原因是,那个时候好多家长都在校门口等待接孩子。朱诺训导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告诫家长。
当时,处于新旧教学更替的特殊时期。各地都在摸索教学经验。有些地方寻找到好的教学途径,上级教育部门便油印成教学范本,通过乡邮员传递到朱诺他们的教学点。
有天下午,朱诺正在黑板上“画饼”——教孩子们区分什么是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忽而,门外响起乡邮员的手铃声。学生们猜到,上级又有文件来了。果然,朱诺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那一刻,朱诺已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圆”,他喊出一个学生上台来标识四分之一的同时,自个儿倚在门边的夕阳里拆信看。
接下来,也就是那个学生在黑板上将一个“圆饼”画上“十”字花,表明他已经找到圆的四分之一,正等待朱诺老师的表扬时,朱诺却无暇过问他的对错,而是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他手中的信件里。以至于,信纸中夹有一张眼镜片大小的照片滑落在地上,他都没有察觉到。
紧接着,放学时间到了。
学生们列队站在操场上,家长们围在校门口。朱诺例行点名训话。
“张小伍。”
“到!”
“李忠贤。”
“到!”
……
点到“王小坡”时,有人告诉朱诺王小坡请假了,他舅舅今天结婚。这件事,朱诺事先是知道的。但此刻,朱诺出尔反尔,他厉声训斥学生:“去找,去把王小坡给我找回来!”
大家面面相觑,但很快有人意识到朱诺手中的文件可能很重要,他要及时传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于是,就有学生和学生家长分头去找王小坡。
好在王小坡的舅舅家不远,大家很快就把王小坡给找回来了。
此时,天已经黑了。朱诺仍然不让学生们离校。他甚至还暴跳如雷地挥动起手中的信件,大声怒吼:“苏仕珍!”
无人答应。班里没人叫苏仕珍。
“去给我找,你们……”朱诺怒指他的学生和周边的学生家长,“你们,统统都去给我找。”并发狠说,今晚,一定要把苏仕珍给他找回来。
当下,大家忽而意识到朱诺的情绪不对了。于是,家长们便领上自家的孩子,以寻找苏仕珍为幌子,一个个相继撤了。
朱诺所要找的苏仕珍,是他在运河师范读书时所谈的对象。当天,他接到的那封信,是对方写来的断情书。朱诺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个打击,就此疯掉了。
之后数年,盐区北乡再无人到外面读书。许多人家在教育孩子时,都拿朱诺做“榜样”,说:“你看看朱落,读书读疯掉了。”好像读书是一件坏事情!
桃子
汪有渔不是本地人,他祖上是山东莒县。
莒县到盐区不太远。
早年,汪有渔的父亲在盐区这边做鱼货生意。他时常把过了潮水的海货(不新鲜的鱼虾)晒干以后,倒腾到山东那边当鲜货卖。后期,汪家在西门外买下一块薄地,盖起两间茅房,就地开荒种植果树蔬菜,就算在盐区安下了家。
后来,临到汪有渔做爷爷时,汪家宽裕了,推倒了先前的茅屋,盖起三间大瓦房,还拉起一个较为宽敞的家院子。
汪家是靠种植果树(主要是桃树)、竹园和竹园里的“鸽楼”起家的。 竹子,在盐区被称为摇钱树。每到农历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两棵青枝绿叶的竹子插在院子里,寓意着来年发财。汪家的鸽楼就矗立在竹园当中,孤零零的,如炮楼、瞭望塔。可它掩映在翠茵茵的竹林里,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天气晴好时,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看到汪家鸽楼里的鸽子“扑嗒嗒”地腾飞起来,盘旋在空中,上下翻飞一阵子,又挺直了翅膀,盘旋着飞落到鸽楼顶上“咕咕”叫着鼓嗉子。
与汪家为邻的住户,挺烦汪家的那些鸽子。它们到处屙屎,弄得人家晒粮食、晾衣服时,都要指派小孩子拿根竹竿守护着。
好在汪家人很会来事儿,赶在年节时,会主动向左邻右舍送鸽子。当然,那样的时候,汪家还要往城里几家大户送些鸽子。如沈家——沈万吉,杨家——杨鸿泰,吴家——吴三才等。
鸽子肉,既是美味,又大补。盐区这边但凡是割疖子、挤脓疮,或是女人坐月子,都要到汪家来订几只鸽子。
到汪家订鸽子,要提前来说。因为,汪家抓鸽子是在深夜。那时,汪有渔会装扮成雨天出行的模样——穿上蓑衣,戴着斗篷。一则是掩住他的面容,怕鸽子认出他来遭报应;再者,是防鸽子屙屎,弄脏他的衣服。真到了抓鸽子时,汪有渔会像个贼人一样,猫下腰来,从鸽楼底下的小木门里钻进鸽楼。
鸽楼里面,四周都是一格一格的小框框。每一个小框框里,居住着一家鸽子。汪有渔搭梯而上,伸手摸进哪窝鸽子,不管老幼,一个活口也不留——他怕鸽子之间传递信息。
现在想来,汪有渔捉鸽子的那个心态怪吓人的。你想嘛,漆黑的鸽楼里,他汪有渔伸手摸到一家鸽子,当即将其满门抄斩。多狠的心呀!
当然,动物就是动物,这也没有什么好同情的。再说,汪家所养的鸽子,本身就是用来卖钱,用来杀着吃肉的。同时,汪家养鸽子,还有一个用途——积肥。
汪家竹园里的竹子当年就可以长成高大的“摇钱树”,全凭着鸽子的粪便滋养着。汪家还要用鸽子的粪便,给竹园旁边的果树追肥。每年春秋两季,汪家都到鸽楼里起一次鸽子粪。
那样的时候,汪有渔会领着他的儿子,从鸽楼底下的小木门里钻进去。嗬!里面的鸽子粪堆积有两三尺深。喧腾腾的,味道很难闻,直刺眼睛!
鸽子粪是上等的肥料。汪有渔在给果树追肥时,选在果树周边挖沟,并将鸽子粪深埋在沟里。那样,果树从根部吸收到肥料,才能结出硕大饱满的果子。
汪家种植果树,很有一套办法。譬如桃树挂果以后,容易招虫子。汪有渔便在桃树上方,架起一面避虫网。
汪家种植的桃子,是那种“一线红”的水蜜桃。成熟以后,个个都如成年人的拳头大。吃时,要双手捧在掌心,先用舌尖抵住桃红(桃尖),轻轻地咬开一个小口,吸食里面的蜜汁,可甜!
那样甜的桃子,若是種在别人家,只怕是等不到“拧嘴挂红”就被虫子给拱透吃光了。可汪家因为给桃树挂上了避虫网,挡住蚊虫的同时,还能阻挡小鸟的偷食。
所以,每年春夏之交水蜜桃上市时,盐区那边吃过汪家水蜜桃的人家,早早地就上门来预定,或亲自到树上去摘。有时,某一户人家来晚了,摘不到桃子,还很不高兴呢。汪家为了供给买家桃子,自家小孙子都不让上口,总要想法子把前来购桃子的客人都给照顾到。
应该说,那几年汪家凭着养鸽子,种植竹子、桃子,与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攀上了关系。期间,他们家里有事,人家并不一定到场。可人家那边若有婚丧寿庆,他汪有渔必定是人到礼到。在外人看来,他汪有渔虽说是个“外来户”,可他与盐区的几家豪门相处得很不错。
按着周全的处事法则,汪有渔在盐区自然也就站稳了脚跟。
岂料,这一年春天,汪家浸泡挂网时,不懂事的小孙子,趴在桶边,“咕嘟嘟”喝下几口泡网水。这一下,可把汪有渔给吓着了。他二话不说,抱起小孙子,撒腿就往城里的天成大药房跑。
天成里的先生问他:“孩子怎么啦?”
汪有渔语无伦次地说:“红矾,小孩喝了果树上的红矾!”汪有渔一时急着让人施救,如实地道出孩子喝了红矾水。
由此,汪家果树不招蚊虫的谜底抖开了——果树底下埋进了砒霜。果树上方的避虫网,也是在砒霜水里浸泡过的。
此事传出,盐区人炸了锅。
一时间,汪家沦为众矢之的。老少几代人,数日闭门不出。
最终,汪有渔选在一天午夜,携全家离开盐区——回他山东老家了。以至后来处理家产(宅院)时,汪家委托一个远房亲戚过来张罗。汪有渔本人,包括他的儿子,都没有露面儿。
(相裕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旧事》获“花果山”文学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2016—2017)、第16届全国微小说一等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结集出版《盐河旧事》等20余部作品集。)
编辑:耿凤
朱诺,挺文雅的名字。贾先生给起的。可盐区北乡那边的人,诺与落不分,再加上诺有些绕口,干脆就把朱诺读成朱落。
朱诺读书挺进字儿。
当初,一起在贾先生门下读私塾的孩子有七八个。后来,能从贾先生门下读出来考进盐区的精勤学堂,又从盐区的精勤学堂考到徐州那边运河师范的,唯有朱诺一个。
朱诺在运河读师范的头一年寒假回来,去给贾先生拜年,可能是因为他留了个风扬头, 贾先生看着不舒服,半天连头都没有抬一抬。
贾先生是晚清的贡生,他穿上“朝服”那会儿,本该留在县衙里做事,可他执意要回乡做孩子王。
那段时间,贾先生享有官府的津贴。期间,他还常被县衙里请去议事。所以,贾先生虽然人居乡下,但他拥有很高的威望。
不过,贾先生的脾气有些硌生,他懒得与人交往,除了几家至亲,儿女亲家他都少与来往。本地方的盐官、乡党请他吃酒席,提前几天就把帖子送到他手上。可事后,他竟然推辞说忘了。唯有他教过的学生,个个他都记在心上。
那年朱诺来给他拜年,一大早他就把长衫大褂穿上。按照贾先生事先的想法,当天他要留朱诺给他的门生讲一课。没料想,朱诺那天的风扬头,致使賈先生沏好的茶水,都没有让一让他,更别说要留他讲课。在贾先生看来,他的学生衣冠不整地来看他,是大不敬。
隔一年,朱诺再来拜见贾先生时,贾先生已经去世了。
贾先生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乡里、县里送来好些花圈。
朱诺是在贾先生去世两个月以后赶回来的。那时,朱诺师范毕业。组织上安排他在县城任教,可他看到贾先生教过的学生辍学在家,便步先生的后尘,回乡办起一所盐乡小学。
刚开始,那些跟着贾先生一路“之乎者也”读来的学生,很不适应朱诺的教学模式。譬如,上课时可以举手讲话,还可以结伴出去撒尿。这在贾先生授课的时候,是万万不能的。朱诺给学生们讲算术、开国学(语文),还教学生们识别昆虫和各种植物,还讲历史,课间操的时候,还让孩子们大声唱歌。
孩子们的嗓声很脆亮,引来许多乡邻观望。期间,陆续又有家长把孩子领给朱诺让他管教时,总是嘱咐朱诺——尽管打骂。
朱诺笑。朱诺知道,那都是贾先生用“戒尺”管教学生的办法。朱诺说:“现在是新式教育,不能再打骂学生了。”
朱诺按照新式的教学法则,每天上课时,师生之间互相问好。放学时,列队训话后,“一”字儿排开,口中喊着“一二一”地走出校门。
时而,朱诺还会在列队训话时传达上级指示。譬如,小学生不许剃光头;上课时,家长不能随便来探望,更不能把食物送到教室里给孩子们吃,等等。
朱诺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时候训话?原因是,那个时候好多家长都在校门口等待接孩子。朱诺训导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告诫家长。
当时,处于新旧教学更替的特殊时期。各地都在摸索教学经验。有些地方寻找到好的教学途径,上级教育部门便油印成教学范本,通过乡邮员传递到朱诺他们的教学点。
有天下午,朱诺正在黑板上“画饼”——教孩子们区分什么是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忽而,门外响起乡邮员的手铃声。学生们猜到,上级又有文件来了。果然,朱诺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那一刻,朱诺已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圆”,他喊出一个学生上台来标识四分之一的同时,自个儿倚在门边的夕阳里拆信看。
接下来,也就是那个学生在黑板上将一个“圆饼”画上“十”字花,表明他已经找到圆的四分之一,正等待朱诺老师的表扬时,朱诺却无暇过问他的对错,而是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他手中的信件里。以至于,信纸中夹有一张眼镜片大小的照片滑落在地上,他都没有察觉到。
紧接着,放学时间到了。
学生们列队站在操场上,家长们围在校门口。朱诺例行点名训话。
“张小伍。”
“到!”
“李忠贤。”
“到!”
……
点到“王小坡”时,有人告诉朱诺王小坡请假了,他舅舅今天结婚。这件事,朱诺事先是知道的。但此刻,朱诺出尔反尔,他厉声训斥学生:“去找,去把王小坡给我找回来!”
大家面面相觑,但很快有人意识到朱诺手中的文件可能很重要,他要及时传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于是,就有学生和学生家长分头去找王小坡。
好在王小坡的舅舅家不远,大家很快就把王小坡给找回来了。
此时,天已经黑了。朱诺仍然不让学生们离校。他甚至还暴跳如雷地挥动起手中的信件,大声怒吼:“苏仕珍!”
无人答应。班里没人叫苏仕珍。
“去给我找,你们……”朱诺怒指他的学生和周边的学生家长,“你们,统统都去给我找。”并发狠说,今晚,一定要把苏仕珍给他找回来。
当下,大家忽而意识到朱诺的情绪不对了。于是,家长们便领上自家的孩子,以寻找苏仕珍为幌子,一个个相继撤了。
朱诺所要找的苏仕珍,是他在运河师范读书时所谈的对象。当天,他接到的那封信,是对方写来的断情书。朱诺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个打击,就此疯掉了。
之后数年,盐区北乡再无人到外面读书。许多人家在教育孩子时,都拿朱诺做“榜样”,说:“你看看朱落,读书读疯掉了。”好像读书是一件坏事情!
桃子
汪有渔不是本地人,他祖上是山东莒县。
莒县到盐区不太远。
早年,汪有渔的父亲在盐区这边做鱼货生意。他时常把过了潮水的海货(不新鲜的鱼虾)晒干以后,倒腾到山东那边当鲜货卖。后期,汪家在西门外买下一块薄地,盖起两间茅房,就地开荒种植果树蔬菜,就算在盐区安下了家。
后来,临到汪有渔做爷爷时,汪家宽裕了,推倒了先前的茅屋,盖起三间大瓦房,还拉起一个较为宽敞的家院子。
汪家是靠种植果树(主要是桃树)、竹园和竹园里的“鸽楼”起家的。 竹子,在盐区被称为摇钱树。每到农历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两棵青枝绿叶的竹子插在院子里,寓意着来年发财。汪家的鸽楼就矗立在竹园当中,孤零零的,如炮楼、瞭望塔。可它掩映在翠茵茵的竹林里,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天气晴好时,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看到汪家鸽楼里的鸽子“扑嗒嗒”地腾飞起来,盘旋在空中,上下翻飞一阵子,又挺直了翅膀,盘旋着飞落到鸽楼顶上“咕咕”叫着鼓嗉子。
与汪家为邻的住户,挺烦汪家的那些鸽子。它们到处屙屎,弄得人家晒粮食、晾衣服时,都要指派小孩子拿根竹竿守护着。
好在汪家人很会来事儿,赶在年节时,会主动向左邻右舍送鸽子。当然,那样的时候,汪家还要往城里几家大户送些鸽子。如沈家——沈万吉,杨家——杨鸿泰,吴家——吴三才等。
鸽子肉,既是美味,又大补。盐区这边但凡是割疖子、挤脓疮,或是女人坐月子,都要到汪家来订几只鸽子。
到汪家订鸽子,要提前来说。因为,汪家抓鸽子是在深夜。那时,汪有渔会装扮成雨天出行的模样——穿上蓑衣,戴着斗篷。一则是掩住他的面容,怕鸽子认出他来遭报应;再者,是防鸽子屙屎,弄脏他的衣服。真到了抓鸽子时,汪有渔会像个贼人一样,猫下腰来,从鸽楼底下的小木门里钻进鸽楼。
鸽楼里面,四周都是一格一格的小框框。每一个小框框里,居住着一家鸽子。汪有渔搭梯而上,伸手摸进哪窝鸽子,不管老幼,一个活口也不留——他怕鸽子之间传递信息。
现在想来,汪有渔捉鸽子的那个心态怪吓人的。你想嘛,漆黑的鸽楼里,他汪有渔伸手摸到一家鸽子,当即将其满门抄斩。多狠的心呀!
当然,动物就是动物,这也没有什么好同情的。再说,汪家所养的鸽子,本身就是用来卖钱,用来杀着吃肉的。同时,汪家养鸽子,还有一个用途——积肥。
汪家竹园里的竹子当年就可以长成高大的“摇钱树”,全凭着鸽子的粪便滋养着。汪家还要用鸽子的粪便,给竹园旁边的果树追肥。每年春秋两季,汪家都到鸽楼里起一次鸽子粪。
那样的时候,汪有渔会领着他的儿子,从鸽楼底下的小木门里钻进去。嗬!里面的鸽子粪堆积有两三尺深。喧腾腾的,味道很难闻,直刺眼睛!
鸽子粪是上等的肥料。汪有渔在给果树追肥时,选在果树周边挖沟,并将鸽子粪深埋在沟里。那样,果树从根部吸收到肥料,才能结出硕大饱满的果子。
汪家种植果树,很有一套办法。譬如桃树挂果以后,容易招虫子。汪有渔便在桃树上方,架起一面避虫网。
汪家种植的桃子,是那种“一线红”的水蜜桃。成熟以后,个个都如成年人的拳头大。吃时,要双手捧在掌心,先用舌尖抵住桃红(桃尖),轻轻地咬开一个小口,吸食里面的蜜汁,可甜!
那样甜的桃子,若是種在别人家,只怕是等不到“拧嘴挂红”就被虫子给拱透吃光了。可汪家因为给桃树挂上了避虫网,挡住蚊虫的同时,还能阻挡小鸟的偷食。
所以,每年春夏之交水蜜桃上市时,盐区那边吃过汪家水蜜桃的人家,早早地就上门来预定,或亲自到树上去摘。有时,某一户人家来晚了,摘不到桃子,还很不高兴呢。汪家为了供给买家桃子,自家小孙子都不让上口,总要想法子把前来购桃子的客人都给照顾到。
应该说,那几年汪家凭着养鸽子,种植竹子、桃子,与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攀上了关系。期间,他们家里有事,人家并不一定到场。可人家那边若有婚丧寿庆,他汪有渔必定是人到礼到。在外人看来,他汪有渔虽说是个“外来户”,可他与盐区的几家豪门相处得很不错。
按着周全的处事法则,汪有渔在盐区自然也就站稳了脚跟。
岂料,这一年春天,汪家浸泡挂网时,不懂事的小孙子,趴在桶边,“咕嘟嘟”喝下几口泡网水。这一下,可把汪有渔给吓着了。他二话不说,抱起小孙子,撒腿就往城里的天成大药房跑。
天成里的先生问他:“孩子怎么啦?”
汪有渔语无伦次地说:“红矾,小孩喝了果树上的红矾!”汪有渔一时急着让人施救,如实地道出孩子喝了红矾水。
由此,汪家果树不招蚊虫的谜底抖开了——果树底下埋进了砒霜。果树上方的避虫网,也是在砒霜水里浸泡过的。
此事传出,盐区人炸了锅。
一时间,汪家沦为众矢之的。老少几代人,数日闭门不出。
最终,汪有渔选在一天午夜,携全家离开盐区——回他山东老家了。以至后来处理家产(宅院)时,汪家委托一个远房亲戚过来张罗。汪有渔本人,包括他的儿子,都没有露面儿。
(相裕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旧事》获“花果山”文学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2016—2017)、第16届全国微小说一等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结集出版《盐河旧事》等20余部作品集。)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