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巢城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初是那一墙角落的蛛网。
  每当我躺下,就能够看见房间对角,空调与卤素灯间,那静静结成的编织。
  大小如你的手掌。
  曾经,你便手撑同样的位置,双脚跨坐在矮梯,空出的另一手接着我沾过油漆后递给你的毛刷;我看着你,衬着亮白如幕的墙面,灯照下,就像是一件置放于宽敞厅房中央、光洁而优美的石膏像,居高临下,所有人都必须仰起头,看你。
  看你沾染了白漆如斑的牛仔裤,看你随手将拭除了汗的毛巾,披挂在裸裎的肩膀上,看你因久久僵固的涂漆姿势,间或像书桌上那小件仿摹罗丹《青铜时代》的美少年,伸着懒腰,肌理线条如石,那样动人。
  房间里犹有一种崭新的颜色,几样家具的塑胶封套都还未及拆去,组好的橱柜、六层书架,布满细细薄薄的木屑,且弥漫着新木头那种淡淡的香,我赖在铺盖于磁砖地板的旧报纸上,一边看着其中墨黑油印的消息,一边随手用螺丝起子和扳手,组装着小零件小东西,还想和你搭些温柔的话,向高高在上的你,亲爱的奥古斯特,报告这座城市正发生的事:你知道吗,报上说,再过几周就是花季,到时我们一起爬山走走好吧;你知道吗,报上说,临近有一家新开业的餐厅,每天都排上好长的队,但吃过的客人都五颗星推荐;你知道吗……安静的你回身,刘海微遮盖眼,但我晓得,那目光是向着我,那时你说:“此刻真像是家庭生活。”
  是呀,我们一直渴盼的,围城筑巢,一起静静地生活。
  那是我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日子。
  没有行前计划,携带几件行李,便从酷暑的南方,像横跨不同的气候带,来到这提早入秋的城。城里有风,记得才出车站,迎接我的你就打了个大大的喷嚏,我笑你,哪有人这样见面招呼的。
  驱车到市郊的学校,路途中,迥然不同于我所离开的乡间,那釉绿,那广阔如无际的景色,换之以高耸的楼房、鹰架店招、半空中如蛛网缠绕的电线,与看不见的虚拟线路。有片刻,车行上高架桥,隔着围墙看出去即是两侧等高的住屋,我看见被窗框玻璃所圈限的人,如鱼缸中静滞的鱼,圆口吐气张合,盯视着电视荧光屏;或伸长双手,在窄狭无法翻身的洗衣房晾晒衣服,吊衣绳缠缚,那些花绿衣料遂像是网上被捕获的蝶身,在风中无力地摆荡;远远窗口内,犹有一对情人上演无声默剧,分辨不出是扯谈还是争吵。
  初时我感到你的城就像是一座阴郁的森林,那些枝桠遮盖住天,楼宅在风中缓摇,你是否发现,我不安地轻揣你衣袖的边缘,喃喃对你说,那些蜂巢其中的生活,竟成为旅客眼中流逝的风景;我和你会不会也是相隔着车窗的乘客,只是此时此刻,如列车交会,缓速,停靠,在彼此的旁边。
  我记得,那时你手绕过我肩,轻轻拥拥我,说了声:“傻瓜,我们不是就坐在同个班次的车上。”
  校园附近,就是一条夜市街,日间人流稀疏,整个午后,我们轮流拖着行李箱,抖落大大的汗滴,在那些铁门尚未拉起,或是玻璃窗上挂着“预备中”吊牌的店家,在一条条曲径、窄巷间穿梭,撕去布告栏贴上的红纸条,按号码拨去,询问出租房屋的所在;就像是穿针引线,我们在巷道、在交通、在人际关系中,织就起崭新的生活。
  像是之后辨识附近前往火车站的站牌,或者返回学校的公车班次,像是到几个街角过去的卖场,添购一些家具或杂物,像是一个星期后,货运处终于通知货物将送达,我和你连忙跑下楼阶,在铁栅大门旁昂首顾盼,日光倾斜,你我影子的末端遂长长地连结在一起,像那时我抬起头,逆光看你擦汗的模样。
  当那一墙角落的蛛网,在洁白墙上,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如今只剩下我独自守候着小屋。
  还记得刚住下那段时间,你是如何耐心地像牵引孩子认招牌辨路上学校,带我去走住家附近的每一条街。有时候是看我整日待在房中,不愿出门,在和煦午后坚持把窝在床上看书的我拉出去,说你发现一间新咖啡屋,结果往往喝到一杯普普通通的咖啡,记住的,反而是沿途人家的院落,那些斑斓的花朵,自围栏空隙间探头而出。或者为添购生活用品,相偕上超市,归程,你带我折进巷弄的最底,是一个传统市集,看你沿途和小贩闲谈杀价,买条鱼、挑颗菜,要拿葱带蒜,说回家为我做满满一桌的晚饭;而我只能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追赶你步伐,却不忘观察这里生活的样貌,那些黄绿围裙缤纷若花,那些刀落在砧板的反复之音,如快板的探戈,浓郁的果香,坏腐的肉,水排流进沟渠哗哗作响,讲价或是问候的呼喊,皆是一种温暖的喧嚣。
  你就像在说故事,对周遭事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光影、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娓娓道来,那一条巷子后面有餐厅聚集,从那里可以比较快走到后街的公园,那里有滑梯、翘翘板、空心结构的旋转地球仪。后来答案揭晓,原来你童年曾住过这里很长一段的时光,“所以才搬至这,与你住下。”你露出顽童的神气样。
  原来你曾经住过这里啊。
  直到那时,我才开始觉着这座城市的实感与温度,像每一块冰冷的砖石间,少少的土泥,冒长出细细绿绿的叶芽,绽放小小的花。如拨云见日,有阳光从矗立的楼房的间隙、水塔或窗面反射,穿过雨棚和突出的晾晒衣服的木竿,穿过每一户阳台装设之铁架,如洒水器水花落下。走在其间,仿佛置身在万花筒的最底,看光线从上而下,在四周破裂成光影的碎花。我于是也会在你不在的时刻,自己出门,到附近走走,只为了要看看这个你曾经埋下记忆的地方,会否在什么角落,被我考掘出你童年的藏宝,偷偷恶补,我错过的关于你的时光。
  那是过往你在话语中偶尔描绘的远处,如今却近在我的身旁。
  每个早上,沿著骑楼,经过早餐店、咖啡馆,更多的是还未开门营业的店家,跨过街口,就到学校。那时你总还在睡,我会将早点留在床边的矮几,轻轻带上门,静静地独自地展开一天。
  下午则会在校园内逗留一阵,或会去研究室找你,或许到咖啡厅坐坐,拣选最靠角落窗边的位置,店员看见我,好有默契便端来水杯,同时泡好一杯热气蒸腾的黑咖啡;在那看书,在那发呆,偶尔走近吧台,看里边服务生忙进忙出,等秋日午后炙热稍缓,便拎着背包,出发散步。   面对那大片阴郁的森林,过去的自己,总走在结草歧径内,不致走得太远,直到那时才开始有了新的探险。
  甚至,在你离开之后,我仍旧依循着你的足迹,绘制你离去的地图。
  是那一个小学校园,围篱边,老松垂须落地,树影下曾叠有你和幼时玩伴打勾勾许愿的石头堆,是那一本漫画,那一个模型金刚,那一段时光的化石,深埋其下,你带我走过旁侧平横杆,朽木已斑驳,犹未新漆修复,木身仍留有孩子们以石尖刻下的名字和记号,一笔一划,都是童年的秘密和许诺。
  棒球落地的人行砖道,如今是地下铁出口站;曾经骑马打仗的荒置空地,如今盖起商场大楼;校舍穿廊的磨石地砖留有你八字滑冰的轮印,墙面上则有练习排球的泥迹。
  那一天你就带着我从这里出发,沿着磨石铺道、杂草丛生的沙坑、脱漆的跑道,一点一点,编织着你的故事与城市。
  从无,到有。
  你的脸在阳光映照下透着晕红,细微的汗珠密布颈后,我紧紧跟上你,听你饶有兴致地诉说着这些那些,却总是感到一丝什么,如隔着时光的堤岸,再无法跨越過去。每当你愈仔细绘描,那些故事场景的背后,如筛网滤沙,所能听见的仅是不断流逝的沙落之音,唰唰唰唰,在你居所之城的每一处缝隙。在那些翻建路面,临时搭盖的铁皮围墙,新铺水泥和柏油,或是石砾,那其中,会否埋有当时你挥击而出的棒球,会否有你初次约会,等候初恋情人的公园长椅,会否有那一盏映亮你幽黯梦境的街灯,或是午夜时分的古老钟声?
  我努力地看,却什么都看不清楚。
  而我们除了结网筑城,又能够做些其他的什么。
  从学校,到游乐场、补习街、地下铁车站、影院售票间、百货商场,绕完一圈不过一天时间,却已是所有关于你的历史的轨迹。
  当那晚,我像是绘制地图般,在你磨石般的身上雕刻着日间走过的地方,从脖颈绕过背脊,像环状铁道线,在每一块枕木、每一座月台停靠、暂留,我们当时都犹未知晓,那会是最后一趟的旅程,你的身体之城,就像是那一段塌陷的时光,凿开的路面底下,早已遍布蛛网。
  你曾说,我们不是就坐在同个班次的车上。
  然而你终究先行离站,留我一人,在空去的城市中无尽旋绕。
  再无法跨越出去。
  在你离开之后,我任由时间停止在你离去的那刻。
  起初,是那一墙角落的蛛网。大小如你的手掌。蓄积的灰尘,在昏黄的光线中,兀自白皑皑地闪耀。
  悄悄编织扩大。
  先是高起的橱柜,每本书页间都缠上蛛丝,而后扩及至电视机杂讯花白闪烁,渐蒙尘埃的墙面,跨过房间对角线,停落在桌上的石膏像,缠缚着风扇叶片、音响真空管,以至我躺下的床铺。
  或者是,从窗框之罅隙而出,如葛藤攀附,临近之早餐店、咖啡馆、学校校舍,环绕交织,那些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地方。
  我看见那张绵延之网渐次捕获物事,黏附的小尘埃,那些斑斓的蝶身、薄如枯叶的飞蛾,那一次我们爬山赏花所带回家压制的干燥花,偷偷留下来的餐馆的杯垫和火柴盒,或者,你在树下埋藏的童年宝藏……直到最后的我,也终于被蛛网捆缚缠绕。
  像是所有关于你铺枝盖巢的记忆,尽皆网罗其中,塞满整个巨大的桎梏之上。
  蛛网巢城。
  在一起静静地生活。
  然而亲爱的,你已不在。
其他文献
摘 要:《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对于保障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动产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条例并未明确登记机构登记行为性质。不动产登记作为一个整体,由当事人所实施的申请登记的私法行为和登记机构所实施的登记审查的公法行为共同构成。不能将作为公法性质的登记机构登记行为界定为民事行为中的补助行为。我国的不动产登记不能想当然解释为物权行为,从登记机构登记行为的性质、登记行为与补助行为的区
摘 要: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
摘 要:归有光是清代文学评论中的焦点人物,其形象在清代学者的批评总结中完成了“经典化”的历程。清人对归有光的讨论大致延续钱谦益与王夫之的批评理路展开,重点关注了归有光文章的文辞与义理两个层面,而讨论的对象则是归有光的《史记》评点及其自身文学创作。在清代复杂的文学流派与文人群体论争中,归有光成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其形象也不断地被重塑着。支持者赞其文法可学,反对者批其文章无道,而对其他问题则皆视而不见
摘要: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关键词:女性解放;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文本  作者简介:宋剑华
摘要: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杜威发现,审美因素在元经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指引作用,它使经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发展成为具有开启性的艺术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涉及了人类生存实践的维度。杜威的审美经验论因此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窠臼,使审美的超越性与日常经验、生活实践重新结合起来。  关键词:经验
摘要: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关键词:“东方文化派”;新保守主义;伦理;道德  作者简介:袁立莉(1981—),女,黑龙江虎林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教师,从事中国伦理
“香港真好噢!”翠茵看着竞争向上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橱,车水马龙的街道赞道。  “好,好!”华姐表情平淡,辨不出她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  华姐今天休息,带她到某大酒店见工。她才来香港三天,就急于去“淘金”。一到大酒店门前,她就被它外表的金碧辉煌所吸引。刚到门口,两扇落地玻璃门就自动开了。水晶灯、荷花灯、珍珠灯、麦穗灯放出來的白光,五颜六色大理石的反光,不同角度的镜子射出来的棱光,光怪陆离,令人眩
摘 要:启蒙思想涉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基础观念和规则。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启蒙大多顺应其社会的内源性要求而出现,后发国家的启蒙则有明显的外源性。文章据此区分了原发型启蒙和后发型启蒙概念,刻画了相关思想群体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先发与后发国家思想群体间的“异时代的同时代性”,探讨了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文章认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信奉理性增长与个体自由和谐共进的原理,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发现了二者
摘 要:面对着世纪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寻求拯救之途。在寻求拯救之途的理论思索中,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俄罗斯在精神层面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源于虚无主义。这种强劲的虚无主义思潮,腐蚀和侵害着俄罗斯的精神与灵魂,消解着终极的信仰与崇高的理念。由此,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通过以东正教为理论根基的新文化观建构,来对抗和消解
摘 要: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認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