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寻找故乡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灵魂在找寻故乡的旅途上四处游走,日夜奔流,经年不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行者有智,行者无疆,灵魂的归乡之旅确像一条江河水,不停地流淌,回转,归并分流。这条活水可能是尼罗河,莱茵河,可能是阑沧江,怒江,苏州河,抑或就是这条偏居滇西北、贯穿洱源的弥苴河。
  我是循着弥苴河扑进西湖怀抱的。是的,是西湖,不是杭州的西湖,是大理洱源的西湖。
  走进西湖的一周前,我刚从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游览归来。“水乡”,与梦境或诗歌有关,牵引着智者和凡人的目光,温情而旖旎。看过了南浔、木渎、绍兴、凤凰,初遇周庄的我已惊喜无多。
  江南水乡的特质总是相似的。过度的开发、过热的旅屐,水乡的幽幽清梦已被过多的游人惊醒,打碎。以至于在周庄游程的后半部分,被人海和旅行社旗帜席卷的我,干脆和几个朋友落座河边的阿婆茶摊,打牌度日,不为那些攒动的人头和嘈杂的声响烦忧。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招牌风貌,关于水乡,还有什么精当的描摹和令人心仪的别样蓝本?
  有人说,“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此人是明朝的徐宏祖,语出《徐霞客游记》之《西南游日记十六》,说的就是大理的西湖——“烟渚渔村”、“高原上的水乡”。
  洱源是大理的母亲湖——洱海的发源地,而西湖就是洱源境内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在洱海流域中占有不寻常的地位。大理的西湖与杭州无关,更与西子无关,其名之缘起估计无从考证。或者,干脆就如徐霞客所言,“西山下有湖可游”,所指方位也,简称西湖。简单,没有臆想的深意,无须后人无谓探究,这符合大理西湖自然、静美的气质。
  大理西湖是藏于绣阁的碧玉,鲜以示人。1638年2月,徐霞客在游记中写到,从洱源到大理的大路在西湖的东边,弥苴河的西岸,“若由陆路行,不复知此中有湖,并湖中有此景也”。三百多年过去了,现今公路的位置也大体如此。
  大理西湖的“小名气”是洱源人的福分,也是世人的福分。旅游是把双刃剑,经济的需要与天然感的渐进性销蚀之间存在着对峙。灵魂的归乡之旅艰难寻找的是原生态,面对西湖,自私如我,本能地想隐瞒这份自然与静谧。
  西湖位于洱源县右所镇覆钟山麓,湖面面积约3平方公里,七座小岛散布其间,舟楫往来,以水为路。西湖的芦苇荡面积近千亩,给游客平添了几分神秘,吱呀的桨声不时惊起芦苇丛中的三五白鹭和野鸭。
  在周庄听船家唱的是昆曲,在这里听到的是龙头三弦和白族调,年轻的导游,金花或阿鹏,也会“串烧”几曲流行情歌。以跳孔雀舞闻名的杨丽萍其实不是傣族,而是正宗的白族,她的老家和艺术之根就在这里,洱源。正是杨丽萍,将荡漾在西湖水面的铮铮三弦和白族情歌搬上了《云南映象》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都见识了白族民间艺术的隽永与质朴。
  湖西侧的山峰叫鲤鱼峰,又叫睡美人。从西湖畔走出去的杨丽萍,魔幻腰身,以手作舞,环佩叮咚,恰似西湖水域的“曲折成趣”和水天互映。
  杭外晒湖的美在于环湖的人文景观,还记得第一次到杭州,当地的朋友迫不及待地带我去看雷峰塔、刘庄,当然,还有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大理西湖的美在于湖本身,在于水的本真之美。
  西湖的六村七岛构成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自然画卷,苇岸青青,葳蕤连绵。梭罗说,湖是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湖是“大地的眼睛”,那么,这些青青芦苇便是西湖的睫毛一样的镶边了,这样恬静的凝眸,让泛舟的你和湖边的你,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它可能是南湖、北湖、东湖、中湖,也可能是“西山下有湖可游”的西湖。旅游的真谛,是寻觅一片契合灵魂的宁静小天地,逃不脱尘世,也要逃离喧嚣。
  行者何所求?为自己的灵魂找寻故乡,为此而四处游走。找不到传说中的故乡,他也要追寻故乡的气息。
其他文献
时 间:2009年10月15日  地 点:大理州文联  话 题:大理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主持人:杨义龙(《大理文化》编辑)  谈话人:秦伟(云南省美协理事、大理州第三届美协主席、版画家)   辛恒(大理州美协副主席,国画家),   段旭骏(大理州美协副主席,油画家)     杨义龙:今天请几位聊聊大理美术的话题,主要围绕大理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出路谈谈,我们将在《大理文化》刊发,以期引起大家的
期刊
——史载,弥渡有“白国故地,西汉旧郡”之称,相传古代是一片浩瀚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那么多人来了,来了  就再也找不到出口  古书上说,弥渡  原本迷渡  一片浩瀚的水域  润泽了大半个滇西    可能是小船  也可能是莲一样出浴的女子  后来我认识的弥渡  还有诱惑万千的红岩  民间都说——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  到了红岩,不想回来  (那么多地道
期刊
一看题目,就知道我写的弥渡,那个民歌像小河里的浪花一样多,那个因一首名叫《小河淌水》的民歌名扬四方的地方。  《小河淌水》是一首民歌,一首已经走进音乐圣殿的民歌。但在弥渡的民歌记事簿中,它只是哗哗流淌的民歌小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因一个名叫尹宜公的人把它带进了世界歌坛,它就身价百倍,已经不属于弥渡,不属于云南,不属于中国,更不属于尹宜公。  《小河淌水》不是一首通俗歌曲,更不是一首流行歌曲,不是谁都
期刊
【大理印象】 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昆明第一次远游,我去的就是大理。从此,我把大理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在云南,大理乃大道之邦。中国无人不知的大理石,藏于大理苍山。苍山最高海拔4122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之一。有人将它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相提并论,而苍山比阿尔卑斯山更胜者有二:  其一,苍山下面就是洱海,如一只蔚蓝的耳朵,永远倾听着苍山的松涛。世界上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但如苍山洱海如此近距离地
期刊
小城醒了。  黎明时照例是车子多起来,唰唰地响着驶过绕城而走的柏油路。那响声在准备起床的人们耳畔,如扫帚般扫过,一辆、两辆、三辆……车子一辆辆驶过,天光渐渐亮起来,夜里零落却清晰的狗叫声此刻渐渐显得模糊——让人们活动的声音淹没了。  而此刻街上,小贩那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早已等候多时,那腾腾的热气让小城冬天寒冷的早晨,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不断有人围上来买包子,一律是匆忙的步子,匆匆买了,匆匆赶路
期刊
从昆明驱车到巍山古城已是午后。  下了车,一抹金灿灿的斜阳从西边散射开来,洒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阳光掩映着我的脸,有些灼热。抬头看看天,蓝得安详而纯粹,偶尔飘来一朵闲散的云,随着轻风散漫开来,渐渐淡化,融入蓝天里。那一份澄澈的蓝,似乎要将古城融化。  在这座形方如印、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棋盘式格局的古城南北中轴线上,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安步当车,慢慢摇进这座悠闲、恬淡、具有浓厚历史韵味的古城深
期刊
刚才还看到一片黄一已收割和未收割的稻田,直立的稻草,挂穗的稻谷。车一转,绕过一片白色和灰色的村庄,眼前变成了绿和青:绿绿的芦苇青青的湖。  阳光透过薄云,撒在湖面,云的影子在水面不太明显,湖面有太多影子重叠的缘故。只在湖西岸的山上,云的影子才斑斑驳驳显露出来。石质的山,因为有了云的影子,柔软下来许多,像一个剽悍男子隐忍的脸——这是面对成群结队不明身份的闯入者,很多白族男子脸上时常出现的一种表情:既
期刊
金秋的一个假日,我们乘车前往洱源西湖参加一个笔会。同车的都是些年轻的诗人、作家,听着他们时尚前卫的谈吐,自己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车到西湖,稍事休息,导游便带我们到了荷花盛开的码头,分别上了几只木船。撑船的是一位白族妇女,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件救生褂,这黄红色的救生褂穿在身上,与绿水相映成趣。白族导游的花衣服、游人的花伞和游船上的黄红色,顿时在湖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船驶向湖面,一派湖光山色
期刊
没有约定,说来就来了。  从浮桥进入小船,船是常见的小木船,用柳树做的,柳木经泡。泡久了、晒久了的柳木透出一种耐看的黑,黑中带着白、带着灰,透着一种深沉的坚硬。  和柳木的黑呼应着的还有水,早晨的阳光是斜照的,秋天微凉的空气,很清新,阳光透过空气渗入水里,水就是黑的。微微簇着浪的水,拍打着船舷,我的手里也拿着桨,也一下一下地划着,湖里的水不时被船桨溅起,—片、—块,或者—绺,像一朵朵白花,一条条银
期刊
早就听说洱源西湖是高原明珠洱海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风光绝好,民风纯朴,可惜杂务缠身一直无缘探访,直到己丑年深秋才好不容易逮着—个难得机会,终于了却西湖之旅的心愿。 走近西湖的时候,你明显感觉不到它作为一个湖的神秘存在,因为湖外有白族村庄环绕,湖中则有白族民居守岛。湖与人,或者说水与人的关系,显得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仿佛谁也离不开谁。  西湖的岸边停靠着许多木质本色的小木船,这是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