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股权捐赠”、“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此前从未进入领导人话语体系的公益产业前沿概念。
11月3日,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在纽约举行的“全球社会创新大会”上发布了《2014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研究报告。
11月8日,北京论坛开辟“社会投资与影响力测评”专场。
很难说这是上层建筑指引下的民间跟进,还是社会创新的量级积累触动了高层,可以确定的是,在2014年的岁末,关于社会投资的话题热度达到一个新的峰值。展望2015,这波发生在业界会议中的热潮有可能会演变为产业层面的、大数量级的资本运动。
社会企业是什么
但是,这事儿目前看起来有个障碍——概念不清。社会投资的载体是社会企业,当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伙热火朝天地讨论社会企业,都说这事情好,末了一合计,可能发觉大家聊的社会企业根本不是一回事。其核心问题是:社会企业,其本质是企业还是NGO?
深圳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在走上北京论坛的讲台时颇为困惑:“这个社会企业是社会组织的延伸还是企业的延伸?很多发言者都说,它首先是企业,但是,我个人一直理解为社会企业首先是社会组织,其次才是引入了企业运作的体制机制和它的一些工具手段。”
而国内公认最好的两家社会企业——残友集团与富平家政,其操盘手刘海军与陈祖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一致:“当然是企业!”这两位哥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公益圈中人,“我们平时不爱说慈善,我们是搞企业的。”
北京论坛“社会投资与影响力测评”专场的组织者、北大教授袁瑞军则认为,社会企业既不属于第二部门,也不属于第三部门,而属于一个独立的“第四部门”。
这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论及社会企业,政界认为是NGO,业界认为是企业,而学界认为这是一个新品种。
这并非无意义的学术概念之争,概念不清,就没法统计中国究竟有多少社会企业。残友创始人郑卫宁说,按欧美的标准,中国的社企少得可怜;但按北大教授袁瑞军的说法,中国的社企有好几十万家,事业单位都应该算社企。
比赚钱更重要
社会公众与资本市场对社企的评价也会出现混乱,外人无法判断一家优秀的社企应优先确保财务健康,还是优先考虑社会影响。
残友与富平选择优先确保财务健康。残友基金会秘书长刘海军甚至要求残友旗下的所有部门,包括管后勤的行政部门与财务部门,都要想办法创收。
但他们依然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社会企业。
事实上,残友集团遭遇过财务健康与公益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刻。2006年,残友集团一名渐冻人工程师因病丧失了工作能力,郑卫宁随即建议在残友设立退养制度,让失去工作能力的员工在退养后继续领取工资,直至生命结束。
社会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虽然强调赚钱很重要,但他们永远有着比赚钱更重要的目标。
富平亦是如此。富平家政总经理陈祖培在2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超过七成的时间在谈公益。我问他,你既然认为富平本质上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谈公益?陈祖培的回答非常经典:“因为我的日子过得不错啊!”
NGO怎么办
坚持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再做公益,这大概是社会企业与NGO最大的不同。
如果把残友与富平比作一辆汽车,那这辆汽车的底盘是商业企业,而公益理念则是发动机。他们坚持用企业的方式存活,用公益理念去制造影响力。他们都拥有对赚大钱基本不感兴趣的领军人,所以在社会企业有机会获得高额利润时,并未发生方向的偏移。在残友,这个人是郑卫宁,对于他来说,证明残疾人的社会价值要比赚钱重要得多。在富平,茅于轼、汤敏、沈东曙等人牢牢把控着社企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日渐成型的社企集群会给中国公益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乐平基金会秘书长沈东曙说,从“分散创新期”走向“市场构建期”。这是我所了解到的,对国内公益形势最精要的论述。
言下之意,大批量公益小团队分散试错的时期即将过去,是时候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进而产生行业大牛,更高效地使用社会资源。
巧的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近期有类似的言论,在2014年9月的深圳慈展会上,他罕见地批判了草根NGO,并给出12句的评语:“开会自娱自乐,或者隔靴搔痒;培训当成盛宴,吃住有人埋单;眼里没有市场,端着金碗要饭;自持道德优越,低效也很心安;领导总有理想,员工跟着喝汤;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趁早关张。”
影响力测评
时势不同了。是的,就在短短的几年间。
可以想见,未来一年间,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资本大规模进入公益市场扫清障碍。这对国内的泛公益组织而言,既是巨大机遇,也是生存挑战。资本是带着意志来的,这种意志,未必会与NGO的公益理念相悖,却必然挤占效率不高者的生存空间。
尽管企业界认为社会企业与NGO不是一码事,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期望中,未来大批的社会企业最有可能从NGO,尤其是从民非中转型而来,直接参与到这场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也许有人会问:社会企业试图解决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效果很难评估,如何进行横向竞争?放心,已经有人在折腾这个事了。北大教授袁瑞军与她的团队正在全力攻关,她说,最快于2015年年初,北大将提出社会投资影响力测评标准1.0版本。
我担心的是,中国公益界准备好接受资本的洗礼了吗?
11月3日,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在纽约举行的“全球社会创新大会”上发布了《2014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研究报告。
11月8日,北京论坛开辟“社会投资与影响力测评”专场。
很难说这是上层建筑指引下的民间跟进,还是社会创新的量级积累触动了高层,可以确定的是,在2014年的岁末,关于社会投资的话题热度达到一个新的峰值。展望2015,这波发生在业界会议中的热潮有可能会演变为产业层面的、大数量级的资本运动。
社会企业是什么
但是,这事儿目前看起来有个障碍——概念不清。社会投资的载体是社会企业,当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伙热火朝天地讨论社会企业,都说这事情好,末了一合计,可能发觉大家聊的社会企业根本不是一回事。其核心问题是:社会企业,其本质是企业还是NGO?
深圳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在走上北京论坛的讲台时颇为困惑:“这个社会企业是社会组织的延伸还是企业的延伸?很多发言者都说,它首先是企业,但是,我个人一直理解为社会企业首先是社会组织,其次才是引入了企业运作的体制机制和它的一些工具手段。”
而国内公认最好的两家社会企业——残友集团与富平家政,其操盘手刘海军与陈祖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一致:“当然是企业!”这两位哥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公益圈中人,“我们平时不爱说慈善,我们是搞企业的。”
北京论坛“社会投资与影响力测评”专场的组织者、北大教授袁瑞军则认为,社会企业既不属于第二部门,也不属于第三部门,而属于一个独立的“第四部门”。
这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论及社会企业,政界认为是NGO,业界认为是企业,而学界认为这是一个新品种。
这并非无意义的学术概念之争,概念不清,就没法统计中国究竟有多少社会企业。残友创始人郑卫宁说,按欧美的标准,中国的社企少得可怜;但按北大教授袁瑞军的说法,中国的社企有好几十万家,事业单位都应该算社企。
比赚钱更重要
社会公众与资本市场对社企的评价也会出现混乱,外人无法判断一家优秀的社企应优先确保财务健康,还是优先考虑社会影响。
残友与富平选择优先确保财务健康。残友基金会秘书长刘海军甚至要求残友旗下的所有部门,包括管后勤的行政部门与财务部门,都要想办法创收。
但他们依然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社会企业。
事实上,残友集团遭遇过财务健康与公益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刻。2006年,残友集团一名渐冻人工程师因病丧失了工作能力,郑卫宁随即建议在残友设立退养制度,让失去工作能力的员工在退养后继续领取工资,直至生命结束。
社会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虽然强调赚钱很重要,但他们永远有着比赚钱更重要的目标。
富平亦是如此。富平家政总经理陈祖培在2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超过七成的时间在谈公益。我问他,你既然认为富平本质上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谈公益?陈祖培的回答非常经典:“因为我的日子过得不错啊!”
NGO怎么办
坚持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再做公益,这大概是社会企业与NGO最大的不同。
如果把残友与富平比作一辆汽车,那这辆汽车的底盘是商业企业,而公益理念则是发动机。他们坚持用企业的方式存活,用公益理念去制造影响力。他们都拥有对赚大钱基本不感兴趣的领军人,所以在社会企业有机会获得高额利润时,并未发生方向的偏移。在残友,这个人是郑卫宁,对于他来说,证明残疾人的社会价值要比赚钱重要得多。在富平,茅于轼、汤敏、沈东曙等人牢牢把控着社企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日渐成型的社企集群会给中国公益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乐平基金会秘书长沈东曙说,从“分散创新期”走向“市场构建期”。这是我所了解到的,对国内公益形势最精要的论述。
言下之意,大批量公益小团队分散试错的时期即将过去,是时候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进而产生行业大牛,更高效地使用社会资源。
巧的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近期有类似的言论,在2014年9月的深圳慈展会上,他罕见地批判了草根NGO,并给出12句的评语:“开会自娱自乐,或者隔靴搔痒;培训当成盛宴,吃住有人埋单;眼里没有市场,端着金碗要饭;自持道德优越,低效也很心安;领导总有理想,员工跟着喝汤;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趁早关张。”
影响力测评
时势不同了。是的,就在短短的几年间。
可以想见,未来一年间,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资本大规模进入公益市场扫清障碍。这对国内的泛公益组织而言,既是巨大机遇,也是生存挑战。资本是带着意志来的,这种意志,未必会与NGO的公益理念相悖,却必然挤占效率不高者的生存空间。
尽管企业界认为社会企业与NGO不是一码事,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期望中,未来大批的社会企业最有可能从NGO,尤其是从民非中转型而来,直接参与到这场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也许有人会问:社会企业试图解决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效果很难评估,如何进行横向竞争?放心,已经有人在折腾这个事了。北大教授袁瑞军与她的团队正在全力攻关,她说,最快于2015年年初,北大将提出社会投资影响力测评标准1.0版本。
我担心的是,中国公益界准备好接受资本的洗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