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评价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从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参观)出发,就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评价的措施,并设计了评价方案,以期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字词评价 评价方法
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对于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关评价改革的精神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途径,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字词能力的评价可以做到“四结合”。
一、课堂检测、单元测查、期末验收相结合,凸显全程化
小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过分看重他在一次考试中的成绩,也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他的终身。因此,我们要求必须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字词情况的记载,随堂检测、单元测查便于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二、动口、动手、动脑结合,注重多样化
(一)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结合
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单项、综合并重
单项考核侧重的是考查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比如字词能力评价按内容可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四方面单项测评;按评价要素可分为识字数量、识字质量、识字能力、识字习惯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字词综合能力的全面测查。
(三)课内、课外相融
识字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我们要主动自觉地对教材进行前后延伸和拓展,即从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字;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做到以课内引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实现了课内识字,课外应用;课外识字,课内共享。使识字课程在本土化、生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生字词能力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学生、教师、家长结合,体现多元化
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评价中多元主体参与,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多方协商评定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成为学生发现和调整自我成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评价中,为了避免教条的理解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强调并不是所有项目评价都要多方参与,而应有重点。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则应由学生、同学、家长、教师共同给予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效度,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体系,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跳出评价重围,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等级、特长、评语结合,力求整合化
我们把学生学习字词能力的测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在每学段体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低年段用不同的面部表情,中年段用不同颜色的红旗,高年段则直接用这三个词语来表示。不设“不合格”等级,我们把这称之为“期待性”评价,就是对第一次阶段测评暂不合格的学生成绩我们先不作定性评定,由教师同这位同学谈话,主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继续努力学习,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与症结,再经考核最终达到合格、实现良好和优秀。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我们把学生在学习字词过程中最突出的一方面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单独”评价,由教师、家长、同学一起对学生进行“优势”评价,并称之为“特长”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此外,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还设立了单项奖、特长奖、进步奖、诚实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捧着喜报回家。
以上所说的各种评价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上反映了小学生字词学习的情况,体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质或能力,所以,针对这些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阐释,切切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貌”式地以偏概全,以一张试卷、一次测查等局部、片面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的整体字词学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方面在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中,不是孤立的,其相互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我们应根据具体测查内容综合使用,并合理规划出某一种方法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权重,从而尽量真实、可信地判定出小学生的字词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字词评价 评价方法
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对于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关评价改革的精神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途径,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字词能力的评价可以做到“四结合”。
一、课堂检测、单元测查、期末验收相结合,凸显全程化
小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过分看重他在一次考试中的成绩,也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他的终身。因此,我们要求必须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字词情况的记载,随堂检测、单元测查便于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二、动口、动手、动脑结合,注重多样化
(一)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结合
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单项、综合并重
单项考核侧重的是考查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比如字词能力评价按内容可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四方面单项测评;按评价要素可分为识字数量、识字质量、识字能力、识字习惯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字词综合能力的全面测查。
(三)课内、课外相融
识字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我们要主动自觉地对教材进行前后延伸和拓展,即从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字;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做到以课内引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实现了课内识字,课外应用;课外识字,课内共享。使识字课程在本土化、生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生字词能力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学生、教师、家长结合,体现多元化
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评价中多元主体参与,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多方协商评定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成为学生发现和调整自我成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评价中,为了避免教条的理解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强调并不是所有项目评价都要多方参与,而应有重点。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则应由学生、同学、家长、教师共同给予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效度,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体系,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跳出评价重围,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等级、特长、评语结合,力求整合化
我们把学生学习字词能力的测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在每学段体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低年段用不同的面部表情,中年段用不同颜色的红旗,高年段则直接用这三个词语来表示。不设“不合格”等级,我们把这称之为“期待性”评价,就是对第一次阶段测评暂不合格的学生成绩我们先不作定性评定,由教师同这位同学谈话,主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继续努力学习,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与症结,再经考核最终达到合格、实现良好和优秀。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我们把学生在学习字词过程中最突出的一方面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单独”评价,由教师、家长、同学一起对学生进行“优势”评价,并称之为“特长”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此外,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还设立了单项奖、特长奖、进步奖、诚实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捧着喜报回家。
以上所说的各种评价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上反映了小学生字词学习的情况,体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质或能力,所以,针对这些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阐释,切切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貌”式地以偏概全,以一张试卷、一次测查等局部、片面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的整体字词学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方面在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中,不是孤立的,其相互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我们应根据具体测查内容综合使用,并合理规划出某一种方法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权重,从而尽量真实、可信地判定出小学生的字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