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字词能力评价“四结合”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评价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从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参观)出发,就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评价的措施,并设计了评价方案,以期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字词评价 评价方法
  
  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对于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关评价改革的精神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途径,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字词能力的评价可以做到“四结合”。
  
  一、课堂检测、单元测查、期末验收相结合,凸显全程化
  
  小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过分看重他在一次考试中的成绩,也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他的终身。因此,我们要求必须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字词情况的记载,随堂检测、单元测查便于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二、动口、动手、动脑结合,注重多样化
  
  (一)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结合
  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单项、综合并重
  单项考核侧重的是考查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比如字词能力评价按内容可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四方面单项测评;按评价要素可分为识字数量、识字质量、识字能力、识字习惯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字词综合能力的全面测查。
  (三)课内、课外相融
  识字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我们要主动自觉地对教材进行前后延伸和拓展,即从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字;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做到以课内引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实现了课内识字,课外应用;课外识字,课内共享。使识字课程在本土化、生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生字词能力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学生、教师、家长结合,体现多元化
  
  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评价中多元主体参与,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多方协商评定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成为学生发现和调整自我成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评价中,为了避免教条的理解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强调并不是所有项目评价都要多方参与,而应有重点。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则应由学生、同学、家长、教师共同给予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效度,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体系,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跳出评价重围,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等级、特长、评语结合,力求整合化
  
  我们把学生学习字词能力的测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在每学段体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低年段用不同的面部表情,中年段用不同颜色的红旗,高年段则直接用这三个词语来表示。不设“不合格”等级,我们把这称之为“期待性”评价,就是对第一次阶段测评暂不合格的学生成绩我们先不作定性评定,由教师同这位同学谈话,主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继续努力学习,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与症结,再经考核最终达到合格、实现良好和优秀。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我们把学生在学习字词过程中最突出的一方面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单独”评价,由教师、家长、同学一起对学生进行“优势”评价,并称之为“特长”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此外,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还设立了单项奖、特长奖、进步奖、诚实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捧着喜报回家。
  以上所说的各种评价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上反映了小学生字词学习的情况,体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质或能力,所以,针对这些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阐释,切切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貌”式地以偏概全,以一张试卷、一次测查等局部、片面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的整体字词学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方面在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中,不是孤立的,其相互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我们应根据具体测查内容综合使用,并合理规划出某一种方法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权重,从而尽量真实、可信地判定出小学生的字词能力。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填鸭式”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累,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有效性不强。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活动而活动的例子屡见不鲜,整节课都在热热闹闹中度过,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新知识却收获较少,这样的课堂教
期刊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形成此文与小学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讲好导言、复习铺垫、借旧引新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知识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教者一定要讲好导言,有意识地
期刊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正逐步迈进信息社会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便利,与此同时,信息社会对于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学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网络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
期刊
《校园的树木》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二课。“植物”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大树,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内容。在第一
期刊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便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的体系要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课堂上传授。课堂教学由教师来完成,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掌握、模仿、应用知识的阵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本身必须具备较高
期刊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也是联接高年级的关键时候。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低年级加大的识字量,这正是为中年级的大量课外阅读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得巧妙,会使得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自信,学得也会更加轻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不少,他清晰地阐述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获取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有人说:“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
期刊
摘 要 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中的又一重点,新课程下,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身体锻炼,还要注重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  关健词 教育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
期刊
一、教材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生命之源。因此,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保护环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    二、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对比,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3)了解空气质量监测的项目,学会解读首要污染物、空气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表明,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数学之模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方法引领,倡导学生多途径多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数学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