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与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照理现在的数学教学更精彩,学生更容易学好。但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经有不少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放弃了数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能不能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呢?对此,我做了不少尝试。
在七年级时,不少学生的成绩经历了大起大落,反映在第二章有理数的学习到第三章整式学习中十分明显。刚开始的教学中充满了疑问和质疑,“老师,负数怎么来的?”、“老师,为什么2的28次方超过了一亿?”、“老师负一和零怎么比较大小”,渐渐到了有理数的运算,仍然有同学提出类似的计算不难,和小学差不多。但是到了混合运算与整式运算,学生的表现显的很机械,失去了往日热烈的探究气氛,也看不到那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换来的是学生间差距的拉大,沉闷的填鸭式的教学又出现在了我的课堂教学中。经过观察,我发现这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是女生,而很多好动的男生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原因:“计算太枯燥,我们没有兴趣。”显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是导致迅速拉大学生间差距的一大原因。
那么,何谓兴趣呢?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但是,要培养兴趣并不容易。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看来能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然知道了我在教学中的问题和责任,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我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一、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作的是引导和规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学中我更多的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青少年的好胜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重重的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数学中枯燥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概率预测这一课,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改进:我模仿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我还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翻笑脸的游戏引入课堂,极大的吸引了同学的兴趣。最后,我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同学仿照上面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的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打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三、亲近学生,分层教学,鼓励成功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为了我的教学难题。我在实践中首先想到的是亲近学生,我相信学生只有喜欢一位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因此我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我,通过加强备课和自身解题能力让学生信服于我扎实的基本功,这里我不错过每一次的表现机会,比如计算中,我经常让学生出题我们比赛,或者通过当场答疑震慑住学生。然后,再课后找些同学继续探讨问题,借机传授一些学习技巧,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学进而愿意接近老师。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我的课代表,我从学生中选出有威信,数学突出的当课代表,我先“俘虏”他们进而去亲近其他同学。此时,我才开始着手解决班级中所谓的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帮助他们设立相应的目标,提出相应得希望,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我创造条件,鼓励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我特别注重他们上课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让他们抛却心理负担,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四、设计与语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每一节课,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概率一课时,我从生活中的抽奖,骗子的骗术,彩票、“幸运52”小栏目中设置问题,由于贴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模拟考中一道树状图的得分率和学生对同类型课的渴望可以看出只要问题设置有效,学生的兴趣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感到困难的还由繁多的公式定理,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我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找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我就归纳为:“同大取大,小、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无边。”
其次,教师的语言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也能很好的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上述几点外,我想像组织数学竞赛、开展数学游戏、介绍数学史话、举办数学专题讲座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七年级时,不少学生的成绩经历了大起大落,反映在第二章有理数的学习到第三章整式学习中十分明显。刚开始的教学中充满了疑问和质疑,“老师,负数怎么来的?”、“老师,为什么2的28次方超过了一亿?”、“老师负一和零怎么比较大小”,渐渐到了有理数的运算,仍然有同学提出类似的计算不难,和小学差不多。但是到了混合运算与整式运算,学生的表现显的很机械,失去了往日热烈的探究气氛,也看不到那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换来的是学生间差距的拉大,沉闷的填鸭式的教学又出现在了我的课堂教学中。经过观察,我发现这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是女生,而很多好动的男生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原因:“计算太枯燥,我们没有兴趣。”显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是导致迅速拉大学生间差距的一大原因。
那么,何谓兴趣呢?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但是,要培养兴趣并不容易。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看来能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然知道了我在教学中的问题和责任,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我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一、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作的是引导和规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学中我更多的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青少年的好胜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重重的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数学中枯燥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概率预测这一课,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改进:我模仿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我还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翻笑脸的游戏引入课堂,极大的吸引了同学的兴趣。最后,我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同学仿照上面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的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打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三、亲近学生,分层教学,鼓励成功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为了我的教学难题。我在实践中首先想到的是亲近学生,我相信学生只有喜欢一位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因此我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我,通过加强备课和自身解题能力让学生信服于我扎实的基本功,这里我不错过每一次的表现机会,比如计算中,我经常让学生出题我们比赛,或者通过当场答疑震慑住学生。然后,再课后找些同学继续探讨问题,借机传授一些学习技巧,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学进而愿意接近老师。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我的课代表,我从学生中选出有威信,数学突出的当课代表,我先“俘虏”他们进而去亲近其他同学。此时,我才开始着手解决班级中所谓的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帮助他们设立相应的目标,提出相应得希望,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我创造条件,鼓励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我特别注重他们上课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让他们抛却心理负担,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四、设计与语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每一节课,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概率一课时,我从生活中的抽奖,骗子的骗术,彩票、“幸运52”小栏目中设置问题,由于贴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模拟考中一道树状图的得分率和学生对同类型课的渴望可以看出只要问题设置有效,学生的兴趣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感到困难的还由繁多的公式定理,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我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找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我就归纳为:“同大取大,小、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无边。”
其次,教师的语言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也能很好的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上述几点外,我想像组织数学竞赛、开展数学游戏、介绍数学史话、举办数学专题讲座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