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连贯重构的思考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q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翻译相当于动态性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语篇特征因素决定整体翻译质量。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语篇衔接连贯重构,在翻译中密切关注原文的语义特征及衔接机制,选取适宜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具语篇组织性与整体认知性,这对于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详细分析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以翻译案例解析的方式阐述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的具体翻译过程,最后提出句际衔接不一致、语义逻辑不清晰等常见翻译问题与解决对策,以便于为今后的跨文化书面交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翻译过程;语篇特性;语篇衔接;连贯重构;跨文化交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9-0029-03
  0引言
  在翻译界中,历来将语篇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翻译指标,即能够在语篇指标下衡量翻译这样的动态性交际过程。作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理清原文语篇语义关系网络,在实际译文语篇中进行语篇衔接与连贯重构,能够充分参考原文的连贯机制,并尽可能地重构原文中的各种关系,如言内语义关系、言外语境关联等,能够结合译文的翻译要求来选择正确、适宜的翻译策略,以重构译文的连贯性,确保连贯性能够最大可能接近原文的语篇。换言之,翻译者能否在翻译中有效实现目的语篇的连贯与重构目标,对于翻译结果的质量以及译文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大小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1]。
  1语篇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
  衔接在英汉翻译中的语篇现象中是十分常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语篇经验连贯以及人际连贯的语言特征。连贯属于语篇本身的主要特征,也属于一种语篇理解的特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形成语篇以及诠释语篇中会出现连贯特征,这种特征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出现在阅读者的脑海中。可以说,英汉翻译过程中没有语篇连贯,也就没有语篇衔接的说法,然而如果没有语篇衔接的情况下,语篇连贯现象也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对于一次成功的语篇衔接来讲,可以充分促进语篇连贯现象的出现,失败的语篇衔接则会对语篇连贯现象带来显著的破坏作用,在此之间可以看到,连贯一般从人们的真实生活情境、人际交往知识等途径中所产生,而衔接并不是连贯的必要条件。在语篇衔接方式选择中,一般会分为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以显性衔接为例,可以体现出较为明确、清晰的表现特征,隐性衔接则一般会隐藏在上下文之中。在显性衔接方法中,一般为语篇内部衔接方式、语篇外部衔接方式,而内部衔接方式一般需要Halliday以及Hasan等经典模式所实现,如音位衔接、词汇衔接以及语法衔接。
  2衔接的类型以及翻译过程
  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连贯中属于常用衔接方法,语法衔接一般会包括照应衔接、省略衔接、替代衔接、链接衔接等四种类型,而词汇衔接则包括重复衔接、同/反义衔接、上下义衔接以及搭配衔接等类型,不同衔接方式为实际英汉翻译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见,可以促进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语篇特征。
  2.1语法衔接方法与翻译
  语法衔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语篇翻译过程中使译文的语意连贯起来,使之体现出应有的整体性特征,实际语法衔接类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2.1.1照应
  所谓照应,实质上也属于一种语义关系,即在语篇内容中一部分语言成分和另外一部分语言成分形成相互解释的关系。在语篇衔接过程中,照应的功能多以体现在超句结构中的照应成分与照应对象之间的相互参照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相互解释的关系。一般来说,照应可以分为指示照应与人称照应。
  以指示照应为例,即在指示代词、相应限定词与冠词之间所形成的照应关系,比如在英汉翻译中常见的“this”则与汉语中的“这”形成了相互的指示照应关系,在“that”中则与汉语中的“那”形成相互指示照应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在英汉翻译过程中,“that”也常常被用作“这”以进行翻译[2]。
  而在人称照应当中,则指的是利用各类人称代词与相应的限定词汇、名词性所有格等词汇来形成相应的人称照应关系。与汉语不同的地方在于,英文中对于人称代词的用法十分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对英汉翻译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原文中的代词究竟照应哪个具体的词汇、句型或者语段,这一点在英汉翻译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将会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翻译者在翻译中没有明确代词所照应的内容,则很容易对译文的衔接性特征带来明显地破坏作用。
  2.1.2省略
  顾名思义,省略的目的是为了将语篇中的某个片段、组成结构以省略的方式删除掉,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复性翻译的现象,针对翻译内容的新信息形成一定的突出作用,以确保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可以形成紧凑性特征,这样一来,被省略掉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进行联系与推断进行理解。在英语与汉语中,省略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实际性质并不相同。因为英语语言主要体现出了形合为主的特征,即可以利用时态标记、情态标记、极性等语法方法省略实意动词,因此这样一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必须要将所省略的内容得以补充完整,才能不破坏原文所具有的语篇连贯性特征。而在汉语语言中主要体现出了意合为主的特征,在所省略的内容中多以主语为主,但是在英语中主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如何主语内容在英语中都不可能被省略掉,所以在汉译英过程中,如碰到汉语主语被省略的情况下,还要在英文中补充相应的主语,才能够避免读者在阅读中出现一头雾水的现象。
  2.1.3替代
  利用替代词来将英汉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词语进行替代,以保持语篇衔接的连贯性。在此之间,替代词仅仅属于一种形式,在翻译替代词中需要结合所替代的成分内容来进行翻译。替代词一般根据名词与动词的不同而分为相应的名词性替代词以及动词性替代词,以名词性替代词为例,实际名词性替代词内容主要包括“one”“ones”“the same”“so”等词汇,而动词性替代词内容则主要包括“do”“do so”等词汇,诸如一些特殊的小句替代词则主要包括“so”“not”等词汇。因此在实际英汉翻译过程中,时常会利用复现原词、省略原词的方式来满足语篇衔接的硬性要求[3]。   2.1.4连接
  连接的目的是为了在一段完整语篇中体现出所存在的不同逻辑关系,因此实际连接成分多以过渡性词汇为主,可以用来表达出时间、因果、转折、条件等主要逻辑关系。在英语语篇当中的连接成分,主要属于形合连接成分,具有较为明显的显性特征,而在汉语语篇当中的连接成分则以意合连接成分为主,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在英文翻译汉语过程中对于连词的使用多以能省则省的原则进行翻译,以便于充分发挥出汉语中的意合语篇特征,使译文达到存意不留形的目的。
  2.2词汇衔接方法与翻译
  词汇衔接一般指的是在語篇内容中的部分词汇内容,这些词汇内容之间会体现出一定的语义联系关系,可以在整篇译文中形成贯穿全文的链条,以便于达到篇章连续性的目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不同词语的含义以及用法区别,因为英语在翻译成汉语过程中,并非具有一一对应的联系,与此同时翻译者还可以利用重构原文词汇衔接方式进行翻译,以表达出语文所应具备的修辞效果。就目前的词汇衔接方法来看,主要分为重复、同/反义、上下义与搭配类型。
  2.2.1重复
  词汇重复一般出现在同一语篇中的某个词汇中,比如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英文中可能体现出了重复性的衔接特征,然而在汉语中则具有划分更加明确的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同源不同形的重复词汇。比如在某个句段中“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在这句话翻译中,这些“good”的形容词看起来基本完全一致,但是在翻译成汉语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应用“好的”“良好的”等直译形容词,则很难体现出译文的新颖性,也无法体现出汉语的“一词多义性”特征。因此在这句话翻译中,可以分别联系所形容的职位特征褒义词来进行翻译,如“Christian”的“Good”形容词可以翻译成“虔诚的”,“Parent”的“Good”形容词可以翻译成“慈祥的”,“Child”的“Good”形容词可以翻译成“孝顺的”,“Wife”的“Good”形容词可以翻译成“贤惠的”,“Husband”的“Good”形容词可以翻译成“称职的”,这样一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阅读者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使阅读者对于汉语的博大精深特征有着更加深刻地认同感[4]。
  2.2.2同/反义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同义词或者反义词之间也有相应的语篇衔接作用,即通过合理运用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然而在汉语内容中,矛盾修饰语与英语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语言结构上也有着十分明显地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在翻译过程中,很难保证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结构保持基本的一致性,为了能够使译文保持应有的语篇连贯性,进行一定的调整则显得很有必要。比如“happy exasperation”以及“prosperous calm”就属于英语中的矛盾修饰语,其词汇结构组成主要以形容词结合名词而进行修饰,但是在翻译成汉语中则会将其翻译成“恼火/高兴”、“嘈杂/宁静”等词汇,毫无疑问这些词汇变成了单纯的形容词,即将名词变成形容词,以便于在语篇衔接中体现出应有的连贯性。
  2.2.3上下义
  一般来说在词汇衔接中的上下义关系,指的是某一语言成分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会包含在另外一语言成分中的含义范围中,也就是说A语言成分可以是B语言成分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含义上属于B语言成分的含义范围之内。在实际的语篇翻译中,英汉上下义关系词多以界定于某个概念、物体性质之间,划分过程中需要保持基本的一致性特征,然而在表达习惯上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所以在英汉翻译中需要考虑到将英语中的上义词翻译成汉语的下义词,在此之间必须要充分结合上下文来进行针对性处理与翻译,才能够使译文体现出汉语所应具备的表达习惯。
  2.2.4搭配关系
  搭配关系主要体现在词项的习惯性共现当中。在英文中具有一些词汇搭配关系,在参考汉语表达习惯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违和现象,导致实际汉语在阅读过程中显得十分生硬、翻译质量较低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于拘泥英文中所固有的搭配关系。比如在“Chairman Mao is an activist,a prime mover...”的翻译中,如果仅仅参考英文中的搭配习惯将其理解为“毛主席是一个活动家,是原动力。”则很容易曲解原句的含义,甚至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疑惑现象,这样的搭配关系在汉语看来也明显过于生硬,因此可以将“a prime mover”翻译成“决策人”更为合适,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汉语词汇的搭配关系,使原文的含义变得通彻透明。
  3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3.1句际衔接不一致
  句际衔接指的是句段与句段之间所呈现出来的衔接关系,这些句段与句段在衔接过程中是否体现出应有的紧凑性,对于整体语篇的连贯性特征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句际衔接一般分为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根据英语的显性衔接特征以及汉语的隐性衔接特征之间的差异进行翻译的时候,实际衔接关系的处理质量与译文翻译质量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确保译文的通畅性和连贯性,显性衔接也需要进行隐化处理,反之隐性衔接也需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显化处理,甚至可以将原文句际衔接关系进行转化,确保满足译文衔接与连贯重构要求。
  比如在显性衔接的隐化处理中,语句连接之间的形式符号具有相应的连接词汇,可以使句段之间的句际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在隐化重构处理中,即通过对原文显性衔接转化译文隐形衔接的过程,因为对于英语重形合中,句段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借助许多连词来进行表达,但是翻译成汉语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过于冗杂、啰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这些衔接词直接省略掉,以充分体现出汉语语言的“意合”特征,使句段前后变得更具连贯性。   而在隐性衔接的显化重构中,在某些情况下英语本身的文本逻辑性特征十分明显,句段与句段之间的关系往往会隐藏在整个语篇句子当中,并非利用连接词来体现出来,所以在翻译成汉语当中,汉语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松散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如果仅仅借助句际内在联系进行翻译,则很难有效体现出语篇所应具备的逻辑关系,导致实际译文衔接变得不够紧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能够理清原文句际之间所存在的隐性衔接关系,并将其进行显化重构处理,确保能够提高译文衔接的连贯性效果[5]。
  3.2 语义逻辑不清晰
  对于英汉翻译来讲,其翻译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过程,更属于一种特殊的逻辑关系转化过程。有时候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语义逻辑不清晰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翻译者未能够充分结合原文之间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实际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语义逻辑不清晰的现象,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理解译文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所具备的逻辑关系,甚至无法理解译文的整体衔接性与连贯性效果。所以建议翻译者在翻译当中,必须要准确、清晰地把握住原文中所具备的语义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需避免直接将其生硬套入汉语逻辑关系之中,也可通过联系汉语表述语义逻辑的特征来表述出原文的含义,并运用不同的语义逻辑重构方法进行转化,使之变得更具连贯性与顺畅性。
  4结语
  总的来说,英汉翻译是国际跨文化交际之间的主流过程,为了能够在汉语进行表述过程中保持英文原文的含义,避免实际译文出现逻辑错误、语序不通、翻译生硬等现象,还需要充分结合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重构方法,促进整体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文安.园林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J].中国翻译,2015, 36(5):109-112.
  [2]胡彬慧.電影字幕英汉翻译的语篇连贯重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战丽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9):138-140.
  [4]梁国杰.英汉语篇翻译中连贯重构案例分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2):240-242.
  [5]贾珊.Food Security汉译语篇衔接与连贯重构实践报告[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责编:赵露)
其他文献
活性焦脱硫脱硝系统可同步脱除烧结烟气中的SO2、NOx、颗粒物及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在烧结烟气治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采用NH3催化还原技术脱除NOx时,系统出现的铵盐板结、氨逃逸及烟囱拖尾等问题,通过分析活性焦脱除NOx的反应机理,探究了铵盐板结、氨逃逸的原因,并提出了活性焦预吸附技术。该技术的实施可以很好地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为活性焦脱硝系统的推广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简介,国能大渡河流域库坝管理中心是国能大渡河公司下属二级单位,于2011年9月成立,至今已正式运转十周年。该中心主要承担大渡河公司管辖水电站大坝及库岸边坡安全监测与监控,履行水工技术监督职责等。目前集中管控10座大坝和16处库岸边坡,约3万个监测点。
BACKGROUND Syphilis is a chronic,class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aused by Treponema pallidum,which can invade almost all organs of the body and produce various symptoms and signs.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ases of colorectal bleeding caused by syphili
以铁制品的生产为境脉,串联起铁的存在形态、冶炼、性质与应用,从真实情境中找寻课程思政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基于铁和水蒸气的实验探究,开展安全教育,并培养证据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从铁的生锈、防护等问题的讨论中,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巨大的钢铁产量和钢铁的广泛应用出发,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升华科技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情境为依托,借助于多种教学方法,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促进化学学科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导叶为泵类产品必不可少的配件,流道窄,分层多。为保证产品质量,采用整体精密铸造工艺,模具分3副模具,3部分进行组合为一件蜡胚产品。制壳时采用特制灌浆工艺,保证导叶流道浇注后不夹铁,方便后道工序清理流道。并通过ProCAST模拟软件,模拟浇注工艺设计的可靠性,从而确保了产品质量。
又是一年开学季。近来,教育领域动作频频,成为舆论持续的热点。7月,中办、国办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给泛滥的教育培训踩了急刹车。8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举行纸笔考试。除了义务教育,在高考制度、大学教育等方面,一系列新举措也正渐次出台。
BACKGROUND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as to which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s most valuable in predicting the overall survival(OS)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GC).AIM To assess the prognostic performances of thre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in GC an
摘要: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因而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总结研究生阶段翻译实践与收获,从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四个方面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剖析各种因素而导致的翻译问题,为今后翻译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翻译活动;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翻译动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以吉林省镇赉县、前郭县,黑龙江省饶河农场、泰来县,辽宁省彰武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等地典型农田土壤为调查对象,评价上述四个省份(自治区)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铁、锰、硼含量及其丰缺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内蒙古自治区次之,吉林省位居第三,辽宁省相对较差;四个省份(自治区)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铁含量均较好,吉林省和辽宁省有效态锰含量相对较差;四个省份(自治区)农田土壤有效态硼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该研究为东北地区微量元素肥料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产业结构与运作模式出现了跨界、跨系统集成的趋势,产业价值链不断调整,国际商务活动更加复杂多变,对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也逐渐加大,导致国际商务人才供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需求矛盾。因此,在新业态背景的影响下,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社会发展的国际商务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