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笔者利用数学作业教学法提升学生素质,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数学;作业;提升;素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下面谈谈利用作业提升学生素质的策略:
一、数学教师要有效布置作业
近年来,数学组教师从教学方法设计入手,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制定、作业布置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倡导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核心内容之一,而布置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布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有效教学的实施。如果作业布置不当,对学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同学可能以应付的态度敷衍作业,偷工减料,甚而抄袭,更有极少学生拒不做作业。如何解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合理地有效地布置作业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它的有效性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同步发展。希望我们教师们行动起来,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的老师,做到学生作业真正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在作业布置方面基本策略
(一)注重设计练习梯度,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推行三种类型作业,一类是基本知识点,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完成。二类是较高要求对60%~70%的学生而言。三类是哲理性较强的习题,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化,除了课后书面作业外,还布置口头作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查资料等。不同形式作业在被完成的过程中,起到巩固课堂知识和提高作业有效性的作用。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作业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用火柴盒制作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等,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对作业的评价方式做到多样性,从关注作业数量向重视作业质量的转变,力争通过少而精的作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作业法
过去的数学课对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一刀切的要求,导致一类学生感到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三类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学生分成A、B、C三类。分类前,先给学生讲明分类的目的是要使各人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不是偏谁向谁;再则根据各人发展,隔一段时间可适当调整。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自己分在哪一类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分类,对于分歧意见,教师个别交换意见,总之,使学生没有顾虑,不形成负担。
(二)作业分A、B、C三类。为了适应各类学生的程度,我把作业也分成A、B、C三类。A类作业的要求,既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又有稍高的要求。如部分题目综合性强或有一定的技巧或要探求最佳解法等;B类作业要符合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一般要求;C类作业要满足对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三类作业的设置基本分两种:一是C类加题为B类,B类加题为A类;二是C、B类有相互参和的题,B、A类有相互参和的题,按第二种分法,设计作业时,各类作业基本上是不相同的,因而这种分法必须建立在上类学生对下类学生的作业完全有把握通过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了解学生。
例如,通过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的分层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教学法的初步收获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对各类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克服了大一统的作法,所以,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成负担,而且明确了做到什么程度是达到了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表明自己有提高,学生一般经过努力都有提高的把握。经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满意这种做法。
(二)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过去对时间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所以一般学生在作业布置后,才东找西寻准备作作业,现在由于规定了时间,并记出实际完成作业用的时间,以作为评比的要求之一,因此,几乎所有学生不仅能早做准备,而且在作的过程中也能重视速度。
(三)便于教师掌握各类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学生的类别,鼓励学生各向高一级的要求奋斗,逐步达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M].人民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宋金霞,女,汉族,小学一级教师,现为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高臾镇学区高臾中心小学教师。)
关键词:数学;作业;提升;素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下面谈谈利用作业提升学生素质的策略:
一、数学教师要有效布置作业
近年来,数学组教师从教学方法设计入手,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制定、作业布置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倡导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核心内容之一,而布置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布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有效教学的实施。如果作业布置不当,对学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同学可能以应付的态度敷衍作业,偷工减料,甚而抄袭,更有极少学生拒不做作业。如何解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合理地有效地布置作业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它的有效性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同步发展。希望我们教师们行动起来,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的老师,做到学生作业真正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在作业布置方面基本策略
(一)注重设计练习梯度,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推行三种类型作业,一类是基本知识点,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完成。二类是较高要求对60%~70%的学生而言。三类是哲理性较强的习题,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化,除了课后书面作业外,还布置口头作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查资料等。不同形式作业在被完成的过程中,起到巩固课堂知识和提高作业有效性的作用。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作业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用火柴盒制作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等,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对作业的评价方式做到多样性,从关注作业数量向重视作业质量的转变,力争通过少而精的作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作业法
过去的数学课对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一刀切的要求,导致一类学生感到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三类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学生分成A、B、C三类。分类前,先给学生讲明分类的目的是要使各人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不是偏谁向谁;再则根据各人发展,隔一段时间可适当调整。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自己分在哪一类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分类,对于分歧意见,教师个别交换意见,总之,使学生没有顾虑,不形成负担。
(二)作业分A、B、C三类。为了适应各类学生的程度,我把作业也分成A、B、C三类。A类作业的要求,既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又有稍高的要求。如部分题目综合性强或有一定的技巧或要探求最佳解法等;B类作业要符合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一般要求;C类作业要满足对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三类作业的设置基本分两种:一是C类加题为B类,B类加题为A类;二是C、B类有相互参和的题,B、A类有相互参和的题,按第二种分法,设计作业时,各类作业基本上是不相同的,因而这种分法必须建立在上类学生对下类学生的作业完全有把握通过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了解学生。
例如,通过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的分层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教学法的初步收获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对各类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克服了大一统的作法,所以,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成负担,而且明确了做到什么程度是达到了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表明自己有提高,学生一般经过努力都有提高的把握。经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满意这种做法。
(二)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过去对时间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所以一般学生在作业布置后,才东找西寻准备作作业,现在由于规定了时间,并记出实际完成作业用的时间,以作为评比的要求之一,因此,几乎所有学生不仅能早做准备,而且在作的过程中也能重视速度。
(三)便于教师掌握各类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学生的类别,鼓励学生各向高一级的要求奋斗,逐步达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M].人民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宋金霞,女,汉族,小学一级教师,现为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高臾镇学区高臾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