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对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探讨了发展节水灌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 可持续发展内涵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用水量总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将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曾明确指出:“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通过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可有效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节水灌溉的内涵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 为了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节水措施的总称。因此, 节水灌溉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降水资源和供水条件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灌溉追求的不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 而是总体效益最大。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不仅重视当前利益, 更重视长远利益,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适应现代农业对灌溉的要求和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的角度看, 节水灌溉就是科学灌溉、集约灌溉、现代灌溉、可持续发展的灌溉; 是以农田水利学、水文水资源学、农学及农业水管理等多学科为基础交叉衍生出的一系列节水技术措施( 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
2、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2.1、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 工农业争水和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显, 农业对干旱缺水的敏感程度增大, 受旱面积连年增加, 节水灌溉逐渐引起重视,国家制定出多种优惠政策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 但由于规模小且技术单一, 节水效益并不显著。90年代以后,国家强调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 并且增加投入, 使灌溉面积和效益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2.2、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投入严重不足, 节水灌溉发展缓慢。节水灌溉1次性投入较大,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若没有国家扶持, 只靠农民投入, 节水灌溉难以快速发展。
2.2.2 有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群众积极性不高,兴建节水灌溉工程, 发展节水灌溉, 必须让农民能从节水中得到实际利益。目前国家节约用水的政策不配套, 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约束机制, 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2.3 高新节水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近10年来, 国家投入兴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已达1000多个, 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及全国节水灌溉的发展, 但由于农村现行土地经营方式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高新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大规模发展, 制约了节水灌溉发展进程。
3、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为了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 缓解干旱缺水矛盾, 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认为:
3.1、提高认识, 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节水。要认真学习中央“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指示精神, 达成依法治水、管理用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的共识,彻底解决“大锅水”的水利运行模式, 决不能再采取长期以来缺水就打井, 水井越打越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的恶性循环。
3.2、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之路。这一点河南长葛市的办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该市针对搞节水农业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把兴办灌溉公司作为发展节水农业的载体, 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灌溉公司实行“投入业主制, 运行公司制”,建管一体, 有偿服务。几年来该市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位下降, 而且每年减耗增效3000 多万元, 闯出了节水农业的新路子。
3.3、积极探索农业用水新机制。对原有的农业用水设施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商业运作,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形式, 建立新的管水、用水机制, 推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 实行定额灌溉、按量收费、超用加价。
3.4、大力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要针对当地水资源特点, 利用坡改梯、深耕、深松、镇压等措施, 减少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保蓄能力, 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降水。要大力推广普及覆盖保墒、坐水播种、少耕或免耕、化学剂节水保墒、现代育种等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3.5、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 探索经验, 加以推广。目前, 全国已投入节水灌溉发展资金110 亿元, 建成了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10 个 。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准突破口, 予以效法。节水灌溉效果最好、最明显的是温室大棚的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温室大棚有近33 万hm2, 各地可以温室大棚为重点, 摸索经验予以推广, 这方面蔬菜之乡寿光温室大棚的节水灌溉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3.6、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农业用水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大工程, 它投资大, 见效慢, 除用户积极筹措、企业积极参与外, 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我省各地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的原则,已出台了相应的扶助政策, 省政府还决定3 年内每年筹资30 亿元, 建设150 万hm2 高标准的粮田喷灌、果树微灌、蔬菜滴灌的农田“三灌”工程。
3.7、加快农业水价改革, 发挥经济杠杆调控作用。目前, 农业灌溉水价偏低, 这是造成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 价格背离价值, 必然会导致用水严重浪费。因此, 要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 改革现行水价, 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 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3.8、加大科研力度, 加速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广大农机( 技) 工作者在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方面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各地研制的节水灌溉机械、旱作机具以及旱作技术, 在抗旱节水中均发挥了很好作用。但总的来说还比较滞后, 还不能适应节水农业的迫切需要。因此, 广大农机( 技) 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 抓住机遇,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积极与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农业部门配合, 积极参与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标准化, 探索适宜的推广机制, 为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的用水效率还是相当低的, 灌溉水资源的浪费情况相当严重, 节水的潜力十分巨大。据统计: 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 水分生产率不足1. 0 kg / m3 ; 而发达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率可达80% ~90%, 水分生产率在2. 0 kg / m3 以上。如果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将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60%~ 70%, 則在目前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0. 10~ 0. 15 万亿m3。这样, 在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 可以保证人口增加所需的粮食生产能力,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红霞.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考[J]. 治淮. 2003(10)
[2] 郝志耕,陈浩.农垦区发展节水灌溉的经验[J]. 节水灌溉. 2005(01)
[3] 刘丽娟.大力推行节水灌溉 发展农业生产[J]. 内蒙古水利. 2009(04)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 可持续发展内涵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用水量总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将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曾明确指出:“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通过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可有效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节水灌溉的内涵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 为了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节水措施的总称。因此, 节水灌溉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降水资源和供水条件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灌溉追求的不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 而是总体效益最大。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不仅重视当前利益, 更重视长远利益,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适应现代农业对灌溉的要求和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的角度看, 节水灌溉就是科学灌溉、集约灌溉、现代灌溉、可持续发展的灌溉; 是以农田水利学、水文水资源学、农学及农业水管理等多学科为基础交叉衍生出的一系列节水技术措施( 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
2、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2.1、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 工农业争水和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显, 农业对干旱缺水的敏感程度增大, 受旱面积连年增加, 节水灌溉逐渐引起重视,国家制定出多种优惠政策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 但由于规模小且技术单一, 节水效益并不显著。90年代以后,国家强调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 并且增加投入, 使灌溉面积和效益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2.2、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投入严重不足, 节水灌溉发展缓慢。节水灌溉1次性投入较大,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若没有国家扶持, 只靠农民投入, 节水灌溉难以快速发展。
2.2.2 有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群众积极性不高,兴建节水灌溉工程, 发展节水灌溉, 必须让农民能从节水中得到实际利益。目前国家节约用水的政策不配套, 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约束机制, 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2.3 高新节水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近10年来, 国家投入兴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已达1000多个, 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及全国节水灌溉的发展, 但由于农村现行土地经营方式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高新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大规模发展, 制约了节水灌溉发展进程。
3、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为了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 缓解干旱缺水矛盾, 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认为:
3.1、提高认识, 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节水。要认真学习中央“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指示精神, 达成依法治水、管理用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的共识,彻底解决“大锅水”的水利运行模式, 决不能再采取长期以来缺水就打井, 水井越打越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的恶性循环。
3.2、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之路。这一点河南长葛市的办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该市针对搞节水农业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把兴办灌溉公司作为发展节水农业的载体, 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灌溉公司实行“投入业主制, 运行公司制”,建管一体, 有偿服务。几年来该市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位下降, 而且每年减耗增效3000 多万元, 闯出了节水农业的新路子。
3.3、积极探索农业用水新机制。对原有的农业用水设施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商业运作,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形式, 建立新的管水、用水机制, 推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 实行定额灌溉、按量收费、超用加价。
3.4、大力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要针对当地水资源特点, 利用坡改梯、深耕、深松、镇压等措施, 减少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保蓄能力, 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降水。要大力推广普及覆盖保墒、坐水播种、少耕或免耕、化学剂节水保墒、现代育种等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3.5、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 探索经验, 加以推广。目前, 全国已投入节水灌溉发展资金110 亿元, 建成了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10 个 。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准突破口, 予以效法。节水灌溉效果最好、最明显的是温室大棚的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温室大棚有近33 万hm2, 各地可以温室大棚为重点, 摸索经验予以推广, 这方面蔬菜之乡寿光温室大棚的节水灌溉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3.6、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农业用水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大工程, 它投资大, 见效慢, 除用户积极筹措、企业积极参与外, 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我省各地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的原则,已出台了相应的扶助政策, 省政府还决定3 年内每年筹资30 亿元, 建设150 万hm2 高标准的粮田喷灌、果树微灌、蔬菜滴灌的农田“三灌”工程。
3.7、加快农业水价改革, 发挥经济杠杆调控作用。目前, 农业灌溉水价偏低, 这是造成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 价格背离价值, 必然会导致用水严重浪费。因此, 要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 改革现行水价, 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 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3.8、加大科研力度, 加速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广大农机( 技) 工作者在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方面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各地研制的节水灌溉机械、旱作机具以及旱作技术, 在抗旱节水中均发挥了很好作用。但总的来说还比较滞后, 还不能适应节水农业的迫切需要。因此, 广大农机( 技) 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 抓住机遇,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积极与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农业部门配合, 积极参与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标准化, 探索适宜的推广机制, 为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的用水效率还是相当低的, 灌溉水资源的浪费情况相当严重, 节水的潜力十分巨大。据统计: 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 水分生产率不足1. 0 kg / m3 ; 而发达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率可达80% ~90%, 水分生产率在2. 0 kg / m3 以上。如果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将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60%~ 70%, 則在目前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0. 10~ 0. 15 万亿m3。这样, 在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 可以保证人口增加所需的粮食生产能力,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红霞.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考[J]. 治淮. 2003(10)
[2] 郝志耕,陈浩.农垦区发展节水灌溉的经验[J]. 节水灌溉. 2005(01)
[3] 刘丽娟.大力推行节水灌溉 发展农业生产[J]. 内蒙古水利.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