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拉坯技艺,是钧窑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成型手法,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语言。通过钧窑艺人的双手与泥对话,塑造出丰富优美的造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钧窑;手拉坯成型;泥性;窑变
钧窑,一直以窑变神奇绝妙、釉色绚丽多姿为世人称赞。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陶瓷生产只有青瓷、黑、白瓷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从钧釉本质上看,釉色浑厚莹润、色彩艳丽多变、周身遍布的冰裂纹、鱼子纹、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的显示出来,构成各种美妙的流纹和斑点,像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一样,美丽动人。所以有人用“高山霞雾云一朵”、“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钧瓷的窑变之美。其实,除了钧瓷“窑变”神奇美妙,钧瓷的美还体现在端庄古朴、线条流畅的造型上。而传统钧瓷造型之美又在于独特的手拉坯技艺。因为手拉坯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钧瓷泥料塑性的自由度,使造型富有神韵和内涵,手拉坯成型这一特点,足以保证造型和釉色浑然一体,体现钧瓷的美学价值。
一、传统手拉坯成型的设备及安装
(一)手拉坯成型的设备及用途
1.石轮:常用石灰石制作,用于拉坯时旋转的台盘。
2.轮棍:拉坯时,拨动转盘轮眼,使之旋转。
3.泥铲:拉坯泥料翻打练泥所用。
4.泥台:揉制手拉坯泥料所用。
5.水洗:拉坯时用于润滑泥段用水的工具。
6.架座:摆放拉坯产品木板所需。
7.割线:拉坯时,利用惯性旋转割取作品的工具。
8.刮子:拉坯时,伸撑坯体内形的工具。
(二)手拉坯轮的安装与使用
安装时,先栽置轮轴,后用60cm的匣钵围起轴心,以防止异物进入。轮轴呈90°直角,轮轴顶端的脐窝呈水平状,然后将安装好的石轮抬置轮轴的顶端。
石轮的安装极为严格,尤其是装放轮腿更为重要。因轮腿的摆放是否得当,关联着石轮旋转的惯性及平衡。如果石轮惯性小,台面跳路率高,那么在拉坯时会因石轮的颤抖使坯体变形毁坏。
二、手拉坯成型的掌控与应用
钧瓷手拉坯成型,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成型手法。就是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双手控制泥料,将轮盘的泥柱变成空心的圆筒,再进行丰富变化的一种成型,这看似简单的成型手法需多年的勤学苦练方能成功。
(一)泥性的理解与揉搓
1.泥性
手拉坯是体验泥料,感觉泥性最直接的方法。泥是钧瓷艺术创作的语言介质,谙熟“泥性”是一个拉坯艺人必须具有的技艺功夫。对泥性的理解,依赖于实践的体会和感悟。
泥是有灵性的,在摔打、搓、揉之间达到人与泥的“合一”。“合一”是人与泥的契合。在制作中,泥是有生命的。陶工应时时刻刻把泥作为朋友,只有用身心去体悟泥性,在体验中去感受泥性,通过对泥性软、硬、粗、细、干湿的生理感触及人与泥之间的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磨合达到默契,方能在创作时“与泥共舞”,因势利导;只有掌握了泥性的软、硬、干、湿特性,泥才能在人手指间被训服,才能拉出理想的造型。
2.揉泥
手拉坯成型之前,黏土需要先调整成均匀而又易成型的状态,同时,将泥土内含的空气都排出去。黏土硬度不均的原因是黏土各部分所含水分不均匀,用这种黏土制作钧瓷,器物必定会在干燥过程中因黏土的水分不均匀而产生各部分的不均衡收缩,以致成品形状变形或开裂。同时,黏土中所含空气也会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爆裂。
揉泥时,右手略施力,顶住左手所施于泥土的力量,使底部泥土的轴心保持平衡,也就是要使泥团的上部保持一定的分量,不让底部的土上挤变大,导致整个轴心的变动。
其次,在手施力抵着左手所推进泥土时,左手往右手方向的上方移动使黏土一端被拉起,等到完全拉起时,右手稍微向上移动,可顺势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下,并用左手强力的那端再向下压,犹如练太极拳一般。而后双后放在泥土上,用近手根的地方挤压,将身体重量放在腕上,手不仅要往下压,也要向斜前方滑动按压。
接下来将泥反复揉成菊花状,使黏土中的气泡完全揉出,左手一点点向黏土的下方移动,减少力度,右手顺势回卷,增大幅度。最后,揉好的泥块用割线割开,以检查揉泥的质量。
3.钧窑手拉坯成型流程
手拉坯成型是拉坯者通过双手与泥土进行对话,在运动中赋予泥土筋骨,使泥土成为主体中空的形体,又赋予泥土“精、气、神”,塑造出丰富优美的钧瓷器形。其操作步骤如下:
(1)将陶泥揉好后放置一旁待用,启动轮车,然后把泥甩入轮盘中心,以手壁支撑在双腿上,将泥料自下而上拉升成圆柱形,并使泥料在中轴上定稳,不晃动。
(2)再把柱状泥团下压,其目的在于使泥料干湿充分均匀,便于拉坯成型。
(3)把泥料拉塑成口部略向内窝的泥柱,将手插入泥柱中心,由下至上,由内到外,慢慢推压扩大,使泥料成为空的圆筒状,同时注意器皿底部的蓄泥厚度。
(4)根据造型样式,把圆筒慢慢扩大,拉内型用外手力,拉外型用内手力。升高则双手合力,收拉腹部用内勾指力,拉圆鼓用外推里辅合力。拉长径用手指力,左手辅助提升。拉大口径底径的产品还需用刮子辅助内形。
(5)拉坯时,一定要沾适当的水来润滑泥,在拉坯过程中要看产品的形状决定转轮速度的快慢。特别是高度及口径大的产品,转盘的转速配合尤为重要。
(6)拉坯完成后,小件产品使用割线利用轮盘的旋转切割下来。而大件产品则在轮盘旋转停止时,切割下产品。
(7)手拉坯成型后,还可利用坯体的柔软性进行塑造。如把口沿部用手慢慢捏成荷叶状、菊瓣状。或者借用刀具辅助将手拉坯器型的口部雕刻成莲花式、菊花式、六方式或八方式等式样。
(8)拉坯成型后,部分式样还需用耳、环及辅首进行装饰。还有部分拉坯器物与拉坯器物连接的造型,如联体瓶及茶具嘴、把的对接等。
总之,利用陶泥的柔软、细腻、可塑性强的特点,拉制者可以凭借灵感的驱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对形式的理解,对线条的把握,对泥性的感悟,创作造型各异的作品。
三、手拉坯的修整及跳刀纹的应用
手拉坯的修整,即行话叫修坯。也就是利用不同的刀形,如直角形、三角形、内外月勾形、半圆及半球形等刀形,借助转盘的旋转削去外形或内形多余的泥。旋坯时,应根据产品的形狀及大小来确定产品的力点,保持一定的强度使产品不变形、不开裂。
旋坯时,也可利用不同口形的刀具,对坯体的外表进行旋转或跳动性刻画和切割,使坯体表面出现痕迹。我发现了这一特殊肌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心得,就是转轮的速度、刀子的角度及操作人的心智与力度有机的结合,跳出奇特的肌理效果。其纹路肌理如万马奔腾的蹄印,或如战车碾过的履带痕迹。或如万箭齐发的剑形,或如大雁列队飞翔,或如万倾麦田风吹波浪起伏,或如春风吹动一池春水微波荡漾……。在光影的作用下,跳刀纹形成不同的层次,丰富了手拉坯的变化,使手拉坯造型有韵律般的节奏感,其视觉美“动人心弦”。
总之,手拉坯成型是钧瓷艺术创作的主要成型手法。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我们不仅需要代代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杨晓锋(1970-),大专学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钧瓷造型艺术的探索、钧瓷釉料的配制与烧成。
关键词:钧窑;手拉坯成型;泥性;窑变
钧窑,一直以窑变神奇绝妙、釉色绚丽多姿为世人称赞。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陶瓷生产只有青瓷、黑、白瓷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从钧釉本质上看,釉色浑厚莹润、色彩艳丽多变、周身遍布的冰裂纹、鱼子纹、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的显示出来,构成各种美妙的流纹和斑点,像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一样,美丽动人。所以有人用“高山霞雾云一朵”、“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钧瓷的窑变之美。其实,除了钧瓷“窑变”神奇美妙,钧瓷的美还体现在端庄古朴、线条流畅的造型上。而传统钧瓷造型之美又在于独特的手拉坯技艺。因为手拉坯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钧瓷泥料塑性的自由度,使造型富有神韵和内涵,手拉坯成型这一特点,足以保证造型和釉色浑然一体,体现钧瓷的美学价值。
一、传统手拉坯成型的设备及安装
(一)手拉坯成型的设备及用途
1.石轮:常用石灰石制作,用于拉坯时旋转的台盘。
2.轮棍:拉坯时,拨动转盘轮眼,使之旋转。
3.泥铲:拉坯泥料翻打练泥所用。
4.泥台:揉制手拉坯泥料所用。
5.水洗:拉坯时用于润滑泥段用水的工具。
6.架座:摆放拉坯产品木板所需。
7.割线:拉坯时,利用惯性旋转割取作品的工具。
8.刮子:拉坯时,伸撑坯体内形的工具。
(二)手拉坯轮的安装与使用
安装时,先栽置轮轴,后用60cm的匣钵围起轴心,以防止异物进入。轮轴呈90°直角,轮轴顶端的脐窝呈水平状,然后将安装好的石轮抬置轮轴的顶端。
石轮的安装极为严格,尤其是装放轮腿更为重要。因轮腿的摆放是否得当,关联着石轮旋转的惯性及平衡。如果石轮惯性小,台面跳路率高,那么在拉坯时会因石轮的颤抖使坯体变形毁坏。
二、手拉坯成型的掌控与应用
钧瓷手拉坯成型,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成型手法。就是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双手控制泥料,将轮盘的泥柱变成空心的圆筒,再进行丰富变化的一种成型,这看似简单的成型手法需多年的勤学苦练方能成功。
(一)泥性的理解与揉搓
1.泥性
手拉坯是体验泥料,感觉泥性最直接的方法。泥是钧瓷艺术创作的语言介质,谙熟“泥性”是一个拉坯艺人必须具有的技艺功夫。对泥性的理解,依赖于实践的体会和感悟。
泥是有灵性的,在摔打、搓、揉之间达到人与泥的“合一”。“合一”是人与泥的契合。在制作中,泥是有生命的。陶工应时时刻刻把泥作为朋友,只有用身心去体悟泥性,在体验中去感受泥性,通过对泥性软、硬、粗、细、干湿的生理感触及人与泥之间的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磨合达到默契,方能在创作时“与泥共舞”,因势利导;只有掌握了泥性的软、硬、干、湿特性,泥才能在人手指间被训服,才能拉出理想的造型。
2.揉泥
手拉坯成型之前,黏土需要先调整成均匀而又易成型的状态,同时,将泥土内含的空气都排出去。黏土硬度不均的原因是黏土各部分所含水分不均匀,用这种黏土制作钧瓷,器物必定会在干燥过程中因黏土的水分不均匀而产生各部分的不均衡收缩,以致成品形状变形或开裂。同时,黏土中所含空气也会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爆裂。
揉泥时,右手略施力,顶住左手所施于泥土的力量,使底部泥土的轴心保持平衡,也就是要使泥团的上部保持一定的分量,不让底部的土上挤变大,导致整个轴心的变动。
其次,在手施力抵着左手所推进泥土时,左手往右手方向的上方移动使黏土一端被拉起,等到完全拉起时,右手稍微向上移动,可顺势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下,并用左手强力的那端再向下压,犹如练太极拳一般。而后双后放在泥土上,用近手根的地方挤压,将身体重量放在腕上,手不仅要往下压,也要向斜前方滑动按压。
接下来将泥反复揉成菊花状,使黏土中的气泡完全揉出,左手一点点向黏土的下方移动,减少力度,右手顺势回卷,增大幅度。最后,揉好的泥块用割线割开,以检查揉泥的质量。
3.钧窑手拉坯成型流程
手拉坯成型是拉坯者通过双手与泥土进行对话,在运动中赋予泥土筋骨,使泥土成为主体中空的形体,又赋予泥土“精、气、神”,塑造出丰富优美的钧瓷器形。其操作步骤如下:
(1)将陶泥揉好后放置一旁待用,启动轮车,然后把泥甩入轮盘中心,以手壁支撑在双腿上,将泥料自下而上拉升成圆柱形,并使泥料在中轴上定稳,不晃动。
(2)再把柱状泥团下压,其目的在于使泥料干湿充分均匀,便于拉坯成型。
(3)把泥料拉塑成口部略向内窝的泥柱,将手插入泥柱中心,由下至上,由内到外,慢慢推压扩大,使泥料成为空的圆筒状,同时注意器皿底部的蓄泥厚度。
(4)根据造型样式,把圆筒慢慢扩大,拉内型用外手力,拉外型用内手力。升高则双手合力,收拉腹部用内勾指力,拉圆鼓用外推里辅合力。拉长径用手指力,左手辅助提升。拉大口径底径的产品还需用刮子辅助内形。
(5)拉坯时,一定要沾适当的水来润滑泥,在拉坯过程中要看产品的形状决定转轮速度的快慢。特别是高度及口径大的产品,转盘的转速配合尤为重要。
(6)拉坯完成后,小件产品使用割线利用轮盘的旋转切割下来。而大件产品则在轮盘旋转停止时,切割下产品。
(7)手拉坯成型后,还可利用坯体的柔软性进行塑造。如把口沿部用手慢慢捏成荷叶状、菊瓣状。或者借用刀具辅助将手拉坯器型的口部雕刻成莲花式、菊花式、六方式或八方式等式样。
(8)拉坯成型后,部分式样还需用耳、环及辅首进行装饰。还有部分拉坯器物与拉坯器物连接的造型,如联体瓶及茶具嘴、把的对接等。
总之,利用陶泥的柔软、细腻、可塑性强的特点,拉制者可以凭借灵感的驱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对形式的理解,对线条的把握,对泥性的感悟,创作造型各异的作品。
三、手拉坯的修整及跳刀纹的应用
手拉坯的修整,即行话叫修坯。也就是利用不同的刀形,如直角形、三角形、内外月勾形、半圆及半球形等刀形,借助转盘的旋转削去外形或内形多余的泥。旋坯时,应根据产品的形狀及大小来确定产品的力点,保持一定的强度使产品不变形、不开裂。
旋坯时,也可利用不同口形的刀具,对坯体的外表进行旋转或跳动性刻画和切割,使坯体表面出现痕迹。我发现了这一特殊肌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心得,就是转轮的速度、刀子的角度及操作人的心智与力度有机的结合,跳出奇特的肌理效果。其纹路肌理如万马奔腾的蹄印,或如战车碾过的履带痕迹。或如万箭齐发的剑形,或如大雁列队飞翔,或如万倾麦田风吹波浪起伏,或如春风吹动一池春水微波荡漾……。在光影的作用下,跳刀纹形成不同的层次,丰富了手拉坯的变化,使手拉坯造型有韵律般的节奏感,其视觉美“动人心弦”。
总之,手拉坯成型是钧瓷艺术创作的主要成型手法。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我们不仅需要代代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杨晓锋(1970-),大专学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钧瓷造型艺术的探索、钧瓷釉料的配制与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