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的奶牛养殖为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宁夏农村奶牛养殖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为宁夏农村的养殖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宁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思考
自2008年9月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曝光以来,行业公信度急转直下,公众对国内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下降,销量大幅减少。宁夏乳制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大部分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回笼困难,奶农奶款无法兑现,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状况,笔者重点调查了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奶牛养殖现状,对奶牛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对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宁夏奶牛养殖业的基本现状
(一)宁夏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1、奶牛养殖数量。1980年奶牛存栏不足2千头,奶产量4151吨;1990年1万多头,奶产量4.1万吨;2001年发展到8.93万头,奶产量27.6万吨。截至2008年11月,奶牛存栏数达到34.5万头,奶产量101万吨。从以上数据看出,无论是奶牛存栏数,还是奶产量都在快速增长。
2、奶牛饲养区域布局。目前宁夏奶牛饲养主要集中在银川市、吴忠市和石嘴山市的10多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其中银川奶牛发展区、吴忠奶牛核心区的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金区90%以上,基本形成了“银吴平原奶牛带”。
3、奶牛良种繁育。在奶牛良种繁育方面,从国外引进的优质奶牛冻精,通过冷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相继培育出了适合宁夏生态和资源特色的优良奶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从国外引进优质荷斯坦奶牛1万多头。分别落户于科研单位、大型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园区供奶牛改良、繁育使用。
4、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在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经验管理的基础上,宁夏从2000年开始引进了牛群改良、全混日粮、规模饲养、分群管理模式。从以秸秆、稻草等为主的粗饲料逐步开始向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的方向发展。个别奶牛饲养核心区每年已安排种植一定规模的牧草,有的还建起了青贮饲料配送中心。
5、奶产业发展前景。2005年,宁夏城镇居民年鲜乳品消费量为24公斤/人,但占全区人口比例65%的乡镇农村乳品消费量人均只有2.77公斤,未来宁夏乳品市场的需求仍处于高增长阶段。宁夏引黄灌区处在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的奶牛养殖带(北纬30—48°),奶源优势明显,奶质优良,指标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玉米单产高,草业发展迅速,为奶牛养殖提供良好条件,清真品牌也为乳制品提供的一个高清洁度的形象。这些因素为宁夏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奶牛养殖的基本情况
1、公司奶牛养殖的规模。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位于银川市近郊。前身是解放军总后勤部贺兰山军马场,1976年移交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后更名为贺兰山农牧场,2007年11月改制为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1.43万亩。天然草场15万余亩。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奶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公司现有7个奶牛分场,91户奶牛养殖户,奶牛存栏3996头,产奶牛1534头,日均奶产量34585公斤。新组建的贺兰山奶牛股份公司实行集约化养殖,成为职工投资理财的新渠道。2009年规划建设10000头高产奶牛养殖项目,已完成论证,目前正在项目申报审批。
2、公司奶牛养殖业的特点。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贺兰山农牧场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万亩,于2000年成立的宁夏贺兰山茂盛草业有限公司,是致力于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专业化经营公司,每年生产商品草2万吨,农牧业条件优越,非常适于畜牧业发展。
另外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考虑,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奶源基地建设,扩大养殖规模。促农增收效果明显,公司奶牛养殖户人均收入的45%以上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养殖奶牛对畜牧业纯收入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8,3%。
二、奶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奶牛养殖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贺兰山农牧场奶牛饲养仍以散养为主。近年来,公司虽然发展了一批奶牛养殖园区,但由于组织化程度低,致使标准化饲养管理难以推行,牛奶质量难以控制。小规模分散饲养户大多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跟不上,既不能充分发挥奶牛的泌乳潜力,也难以保证原料奶质量,增加了牛奶生产、收集、储运新技术推广和疾病防控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奶牛整体养殖水平的提高。
(二)奶牛奶产量整体水平不高
公司的奶牛主要为荷斯坦品种,虽然2007年成年母牛年均单产已达5969公斤,但是与奶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是牛群来源较杂,遗传改良进展差异很大。二是奶牛生产经营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致使奶产量和质量下降,奶牛因营养代谢病、繁殖疾病等过早淘汰,经济效益下降。三是由于许多低产牛、患病牛不能及时淘汰,造成牛群结构不合理,使整体生产能力降低。
(三)养殖户资金匮乏,养殖规模无法扩大
通过与个别养殖户座谈,笔者得知,很多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大多个体奶牛养殖户起步都是运用手中闲散资金,或通过亲戚朋友筹借资金购买奶牛。政府资金扶持做不到位,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自身利益考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贷款数额小。利率偏高,贷款门槛高且手续繁琐,还款周期短而奶牛生产周期长等问题,抑制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真正依靠政府补贴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饲养奶牛的农户不多。养殖规模不能扩大,是导致其他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销售渠道不畅
因为养殖规模小,公司日产奶量低于100公斤的养殖户有49户,占全场养殖户的53.8%,各收奶机构因成本问题不愿上门收购,鲜奶销售问题也就成了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同时企业在生产旺季相互争夺奶源,淡季压级压价,拖欠奶款,致使奶农利益无法保障。三鹿奶粉事件后,问题更加明显。公司现有奶牛3996头,日均产奶量34585公斤,事件发生前。奶农鲜奶送交企业有伊利、蒙牛,维维、夏进、全味。事件发生后。自2008年9月19日起,蒙牛和伊利以暂停生产为由停止收购鲜奶,随后夏进及维维、全味也因风险问题停止收购,致使养殖户出现倒奶、卖牛、宰牛现象。
(五)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公司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 力量有断层现象。服务不及时、不到位,实用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奶牛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低。与龙头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虽然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了鲜奶购销合同,但也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使奶农和加工企业间处于供求不稳定、缺乏诚信的尴尬局面。现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行业经济行为,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强。
(六)奶牛园区疫病防治和环境保护做不到位
大规模的疫病始终是奶牛业最大的潜在风险。目前公司奶牛养殖疫病预防的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而且缺乏严格防疫的机制。特别是饲料统一配送这一环节上可能会形成防疫的漏洞。地处西部干旱地区,牛尿易被土壤吸收,牛粪可集中进行沼气化处理,制作有机肥。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和大额社会资本的注入。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实施奶牛“出户入园”
国内外奶业发达地区提高奶牛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开展集约化经营。公司应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为重点,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实施“出户入园”机械化挤奶的补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挤奶、分户饲养”的原则,加大出户入园的工作力度,通过奶牛养殖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公司奶牛效益的提高,稳定生产规模。
(二)搞好信用贷款服务,促进奶产业规模发展
为了解决发展奶牛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一难题,公司应主动同金融机构协商并达成协议,为社员担保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奶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为奶农提供周到及时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奶牛养殖户中长期优惠贷款和小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利率,延长贷款周期。养殖户也可以通过公司担保和养殖户相互间“三户联保”的形式,共向农行及信用社申请贷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奶农销售难问题
公司要深入奶牛养殖场(户)了解当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统筹解决养殖企业和奶农的实际困难。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协调区内外的加工企业,增加原料奶收购数量,努力减少奶农的损失,避免倒奶杀牛现象发生,必要时。可以实行生鲜乳集中定点收购。及时召开职工大会,统一农户的思想,制定奶产品销售办法及相关制度,解决奶农的销售难问题。
(四)完善各项服务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健全从配种到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技术、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稳定奶农分散养殖奶牛的必要条件。公司应组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奶农的整体素质,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技术服务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奶农的养殖技术。完善服务网络。聘请专业兽医,负责全场奶牛的防疫和养殖圈棚的消毒工作,发现问题随时出诊,全天候为农户提供服务,这样既提高公司及时处置突发疫病疫情的应变能力。又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加强奶牛疾病防控,提高原奶的卫生质量
坚持发展生产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奶牛疾病的防控。严格实行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严格流通过程的检疫和监督,防止疫病的流行。要通过改进饲养方式、定期监测、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逐步降低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应根据周边土地的消纳能力和牛场粪污处理设施水平,确定养殖规模和整个地区的养殖布局。同时,奶牛养殖场应采用沼气技术处理粪便,或利用粪便加工制作复合有机肥,向健康养殖、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六)加快建立健全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公司畜牧养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只依靠传统农业的思维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种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组织形式。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农民的合作发展理念。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也符合农民的迫切需要。建立奶牛养殖合作组织,积极为社员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协调、信息反馈和同社会对话的功能,不断提高养殖户自我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专业合作组织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有效地带动区内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参与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进海,陈通明,宁夏蓝皮书2008~2009: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2、宁夏农业普查办公室,宁夏农业产业化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3、蔡金升,黄河河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马义海,王倩倩,宁夏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5(4)
关键词:宁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思考
自2008年9月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曝光以来,行业公信度急转直下,公众对国内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下降,销量大幅减少。宁夏乳制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大部分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回笼困难,奶农奶款无法兑现,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状况,笔者重点调查了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奶牛养殖现状,对奶牛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对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宁夏奶牛养殖业的基本现状
(一)宁夏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1、奶牛养殖数量。1980年奶牛存栏不足2千头,奶产量4151吨;1990年1万多头,奶产量4.1万吨;2001年发展到8.93万头,奶产量27.6万吨。截至2008年11月,奶牛存栏数达到34.5万头,奶产量101万吨。从以上数据看出,无论是奶牛存栏数,还是奶产量都在快速增长。
2、奶牛饲养区域布局。目前宁夏奶牛饲养主要集中在银川市、吴忠市和石嘴山市的10多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其中银川奶牛发展区、吴忠奶牛核心区的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金区90%以上,基本形成了“银吴平原奶牛带”。
3、奶牛良种繁育。在奶牛良种繁育方面,从国外引进的优质奶牛冻精,通过冷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相继培育出了适合宁夏生态和资源特色的优良奶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从国外引进优质荷斯坦奶牛1万多头。分别落户于科研单位、大型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园区供奶牛改良、繁育使用。
4、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在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经验管理的基础上,宁夏从2000年开始引进了牛群改良、全混日粮、规模饲养、分群管理模式。从以秸秆、稻草等为主的粗饲料逐步开始向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的方向发展。个别奶牛饲养核心区每年已安排种植一定规模的牧草,有的还建起了青贮饲料配送中心。
5、奶产业发展前景。2005年,宁夏城镇居民年鲜乳品消费量为24公斤/人,但占全区人口比例65%的乡镇农村乳品消费量人均只有2.77公斤,未来宁夏乳品市场的需求仍处于高增长阶段。宁夏引黄灌区处在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的奶牛养殖带(北纬30—48°),奶源优势明显,奶质优良,指标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玉米单产高,草业发展迅速,为奶牛养殖提供良好条件,清真品牌也为乳制品提供的一个高清洁度的形象。这些因素为宁夏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奶牛养殖的基本情况
1、公司奶牛养殖的规模。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位于银川市近郊。前身是解放军总后勤部贺兰山军马场,1976年移交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后更名为贺兰山农牧场,2007年11月改制为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1.43万亩。天然草场15万余亩。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奶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公司现有7个奶牛分场,91户奶牛养殖户,奶牛存栏3996头,产奶牛1534头,日均奶产量34585公斤。新组建的贺兰山奶牛股份公司实行集约化养殖,成为职工投资理财的新渠道。2009年规划建设10000头高产奶牛养殖项目,已完成论证,目前正在项目申报审批。
2、公司奶牛养殖业的特点。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贺兰山农牧场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万亩,于2000年成立的宁夏贺兰山茂盛草业有限公司,是致力于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专业化经营公司,每年生产商品草2万吨,农牧业条件优越,非常适于畜牧业发展。
另外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考虑,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奶源基地建设,扩大养殖规模。促农增收效果明显,公司奶牛养殖户人均收入的45%以上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养殖奶牛对畜牧业纯收入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8,3%。
二、奶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奶牛养殖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贺兰山农牧场奶牛饲养仍以散养为主。近年来,公司虽然发展了一批奶牛养殖园区,但由于组织化程度低,致使标准化饲养管理难以推行,牛奶质量难以控制。小规模分散饲养户大多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跟不上,既不能充分发挥奶牛的泌乳潜力,也难以保证原料奶质量,增加了牛奶生产、收集、储运新技术推广和疾病防控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奶牛整体养殖水平的提高。
(二)奶牛奶产量整体水平不高
公司的奶牛主要为荷斯坦品种,虽然2007年成年母牛年均单产已达5969公斤,但是与奶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是牛群来源较杂,遗传改良进展差异很大。二是奶牛生产经营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致使奶产量和质量下降,奶牛因营养代谢病、繁殖疾病等过早淘汰,经济效益下降。三是由于许多低产牛、患病牛不能及时淘汰,造成牛群结构不合理,使整体生产能力降低。
(三)养殖户资金匮乏,养殖规模无法扩大
通过与个别养殖户座谈,笔者得知,很多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大多个体奶牛养殖户起步都是运用手中闲散资金,或通过亲戚朋友筹借资金购买奶牛。政府资金扶持做不到位,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自身利益考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贷款数额小。利率偏高,贷款门槛高且手续繁琐,还款周期短而奶牛生产周期长等问题,抑制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真正依靠政府补贴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饲养奶牛的农户不多。养殖规模不能扩大,是导致其他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销售渠道不畅
因为养殖规模小,公司日产奶量低于100公斤的养殖户有49户,占全场养殖户的53.8%,各收奶机构因成本问题不愿上门收购,鲜奶销售问题也就成了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同时企业在生产旺季相互争夺奶源,淡季压级压价,拖欠奶款,致使奶农利益无法保障。三鹿奶粉事件后,问题更加明显。公司现有奶牛3996头,日均产奶量34585公斤,事件发生前。奶农鲜奶送交企业有伊利、蒙牛,维维、夏进、全味。事件发生后。自2008年9月19日起,蒙牛和伊利以暂停生产为由停止收购鲜奶,随后夏进及维维、全味也因风险问题停止收购,致使养殖户出现倒奶、卖牛、宰牛现象。
(五)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公司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 力量有断层现象。服务不及时、不到位,实用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奶牛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低。与龙头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虽然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了鲜奶购销合同,但也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使奶农和加工企业间处于供求不稳定、缺乏诚信的尴尬局面。现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行业经济行为,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强。
(六)奶牛园区疫病防治和环境保护做不到位
大规模的疫病始终是奶牛业最大的潜在风险。目前公司奶牛养殖疫病预防的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而且缺乏严格防疫的机制。特别是饲料统一配送这一环节上可能会形成防疫的漏洞。地处西部干旱地区,牛尿易被土壤吸收,牛粪可集中进行沼气化处理,制作有机肥。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和大额社会资本的注入。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实施奶牛“出户入园”
国内外奶业发达地区提高奶牛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开展集约化经营。公司应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为重点,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实施“出户入园”机械化挤奶的补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挤奶、分户饲养”的原则,加大出户入园的工作力度,通过奶牛养殖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公司奶牛效益的提高,稳定生产规模。
(二)搞好信用贷款服务,促进奶产业规模发展
为了解决发展奶牛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一难题,公司应主动同金融机构协商并达成协议,为社员担保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奶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为奶农提供周到及时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奶牛养殖户中长期优惠贷款和小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利率,延长贷款周期。养殖户也可以通过公司担保和养殖户相互间“三户联保”的形式,共向农行及信用社申请贷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奶农销售难问题
公司要深入奶牛养殖场(户)了解当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统筹解决养殖企业和奶农的实际困难。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协调区内外的加工企业,增加原料奶收购数量,努力减少奶农的损失,避免倒奶杀牛现象发生,必要时。可以实行生鲜乳集中定点收购。及时召开职工大会,统一农户的思想,制定奶产品销售办法及相关制度,解决奶农的销售难问题。
(四)完善各项服务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健全从配种到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技术、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稳定奶农分散养殖奶牛的必要条件。公司应组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奶农的整体素质,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技术服务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奶农的养殖技术。完善服务网络。聘请专业兽医,负责全场奶牛的防疫和养殖圈棚的消毒工作,发现问题随时出诊,全天候为农户提供服务,这样既提高公司及时处置突发疫病疫情的应变能力。又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加强奶牛疾病防控,提高原奶的卫生质量
坚持发展生产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奶牛疾病的防控。严格实行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严格流通过程的检疫和监督,防止疫病的流行。要通过改进饲养方式、定期监测、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逐步降低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应根据周边土地的消纳能力和牛场粪污处理设施水平,确定养殖规模和整个地区的养殖布局。同时,奶牛养殖场应采用沼气技术处理粪便,或利用粪便加工制作复合有机肥,向健康养殖、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六)加快建立健全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公司畜牧养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只依靠传统农业的思维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种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组织形式。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农民的合作发展理念。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也符合农民的迫切需要。建立奶牛养殖合作组织,积极为社员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协调、信息反馈和同社会对话的功能,不断提高养殖户自我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专业合作组织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有效地带动区内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参与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进海,陈通明,宁夏蓝皮书2008~2009: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2、宁夏农业普查办公室,宁夏农业产业化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3、蔡金升,黄河河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马义海,王倩倩,宁夏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