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域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转型期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格局与方式。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对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与加强行业管理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内蒙古旅游为例,对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与瓶颈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分析,基于此论证在内蒙古地区开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推进精准定位、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实现“旅游+”和发展四季全域旅游等方面提出能够解决内蒙古旅游中现存问题的对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域旅游 现实问题 消解 内蒙古
一、全域旅游概述
(一)全域旅游概念
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旅游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行业战略。它强调要突破传统的景点开发模式和陈旧单一的旅游景区打造理念,从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高度有针对性地突破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转型升级、区域机制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以及全民参与的拉动等多方面实现协调发展的旅游格局,更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切实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实力,使旅游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
(二)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自全域旅游被提出之后,旅游业界纷纷对全域旅游展开了讨论和探索。目前,对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刚刚起步并逐步完善,研究角度包括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旅游规划和发展路径、模式探索等方面。厉新建(2013)等对全域旅游的概念进行定义,提出“全域旅游”主要由各行业、各部门及众多游客共同参与,能够有效创造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各行业部门共同融入和管理,居民及游客共同参与,深度整合旅游目的地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与居民全面的体验需求和提升旅游全方位构建的需要。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而全域旅游在旅游规划方面的应用上,马勇(2016)在《全域旅游规划的六大关注焦点》一文中指出,从全域理念引领、存量优势、业态融合、标准建设和投资创新方面进行全域旅游规划的探讨。发展路径方面,张辉(2017)认为全域旅游应该从域的角度形成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应构建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和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实现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模式探索上,何建民(2016)以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的理念、从景点走向全域旅游为模式,创新性地提出全域旅游發展的理念与模式应用于适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且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区,展开科学适度的发展。总体来看,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的讨论层面,在以地区展开的全域旅游建设论述及定量方法的应用上较为缺乏。
二、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
(一)内蒙古旅游业现状
运用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如下表。
由此可知,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时代旅游市场进步的潮流之下,内蒙古旅游不能再以草原为中心的传统旅游定位来发展旅游业,大众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与全域旅游新格局的提出,对内蒙古旅游产业升级和增质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双重的考验。
(二)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认为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较大。内蒙古地区涵盖了多种可适宜发展全域旅游的区域,包括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有资源的非旅游区域和有旅游资源的欠发达地区。加之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草原、沙漠、湖泊、湿地、森林、冰雪等多种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历史古迹等人文优势,并将这些旅游产品融合贯通,推出了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核心区、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四大区域品牌,创建了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推出了众多三级品牌线路,并在原有的品牌旅游景区基础上,力争创建4A级精品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下,内蒙古旅游持续稳步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新亮点和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开展全域旅游的能力。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内蒙古旅游品牌提升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精准定位,加快转型升级
内蒙古地区要开展全域旅游的首要一步就是要重新审视当地旅游业的定位,认识到旅游业在内蒙古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即应将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紧密结合产业变革和旅游市场需求,站在全局及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以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为目标,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入手,牢牢把握住旅游空间位移、需求与供给的综合性特点、其他部门、区域融合发展的规律以及驱动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等,通过有效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的全域联动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要全面保护和深度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推进旅游体制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品牌创建、旅游营销推广、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富民(扶贫)工程、厕所革命等,全面深化旅游合作、创新筹划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建立自治区旅游标准化体系等重点工作,以达到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供需平衡,多方面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实现全域旅游的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实现“旅游+”
全域旅游中提倡的“旅游+”模式是实现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应尽快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来进行全域旅游实践,抓住重点,分步骤加以实现。内蒙古地区交通状况有待提高,进入性较其他地区差,加之地域辽阔,景点景区较为分散与孤立,使景点的建设难以与周边环境联动、与其他产业融合。首先应该采取以“旅游+”交通战略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做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打造方便快捷、自成一体的交通网,加强地区及旅游景区的进入性,同时还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廊道,使游客有条件在快节奏的旅游模式中尽量轻松惬意地自由慢行,丰富旅游体验和乐趣,可有效突破短板。其次,除了交通设施的建设,其他相关行业及产业的相互融合也不容忽视,例如要尽快推进“旅游+”互联网建设,做好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紧紧把握需求,丰富网站内容,打造内蒙古全区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丰富信息内容,创新信息发布模式,加大内蒙古旅游的全方位宣传营销,实现品牌的竞争力提升。最后从当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其他行业出发寻求内蒙古旅游发展的特色和潜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相互共生与促进,增强游客粘性,真正打破发展瓶颈,促进区域更加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产生“1+1>2”的效果。
(三)四季+全域旅游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内蒙古地区在冬季和初春时节气候寒冷,成为内蒙古旅游市场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将单一的草原旅游品牌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内蒙古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当地管理部门打造四季全域旅游业态的关键。目前内蒙古已经从温泉养生和冰雪项目入手,丰富内蒙古冬季旅游活动,逐步开展内蒙古“四季+全域”为核心的可观局面,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冬季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在今后,内蒙古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应重组冬季旅游产品,挖掘四季旅游的潜力,利用全区资源展开旅游模式的全新升级,大力发展“冰雪天路”旅游区、环京津冀冰雪旅游区、现代草原冰雪旅游区、温情大漠冰雪旅游区等冬季旅游特色区,使内蒙古旅游品牌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结语
本文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并以内蒙古为例探讨全域旅游的开展。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条件独特,政策优势明显,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内蒙古旅游品牌的发展与优化仍存在诸多短板与瓶颈。为了实现当地旅游品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改变旅游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外,还要与当地旅游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从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入手,使全域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内蒙古旅游得到质的提高,成为内蒙古旅游行业转型升级、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和实现地区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的有效方式。而就全国的旅游地区而言,全域旅游正在逐步形成不可阻挡之势,要使全域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最大化的推动作用,需要探索更多全域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这有待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循序渐进,从而提升旅游产业效益,达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 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EB/OL].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1-29.
[2]厲新建,张凌云,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3]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路径[N].人民日报,2016-3-4,(007).
[4]马勇.全域旅游规划的六大关注焦点[N].中国旅游报,2016-04-13,(C01).
[5]张辉.全域旅游助力旅游业进入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7-11-15,(003).
[6]何建民.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研究:兼论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16,(12).
[7]韩芳.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4).
[8]盖友军.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提质升级[N].新疆日报,2015-04-23.
[9]内蒙古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EB/OL].http://www.cnta.gov.cn/zdgz/qyly/201701/t20170122_812934.shtml,2017-01-23.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代建明
关键词:全域旅游 现实问题 消解 内蒙古
一、全域旅游概述
(一)全域旅游概念
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旅游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行业战略。它强调要突破传统的景点开发模式和陈旧单一的旅游景区打造理念,从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高度有针对性地突破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转型升级、区域机制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以及全民参与的拉动等多方面实现协调发展的旅游格局,更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切实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实力,使旅游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
(二)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自全域旅游被提出之后,旅游业界纷纷对全域旅游展开了讨论和探索。目前,对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刚刚起步并逐步完善,研究角度包括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旅游规划和发展路径、模式探索等方面。厉新建(2013)等对全域旅游的概念进行定义,提出“全域旅游”主要由各行业、各部门及众多游客共同参与,能够有效创造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各行业部门共同融入和管理,居民及游客共同参与,深度整合旅游目的地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与居民全面的体验需求和提升旅游全方位构建的需要。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而全域旅游在旅游规划方面的应用上,马勇(2016)在《全域旅游规划的六大关注焦点》一文中指出,从全域理念引领、存量优势、业态融合、标准建设和投资创新方面进行全域旅游规划的探讨。发展路径方面,张辉(2017)认为全域旅游应该从域的角度形成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应构建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和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实现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模式探索上,何建民(2016)以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的理念、从景点走向全域旅游为模式,创新性地提出全域旅游發展的理念与模式应用于适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且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区,展开科学适度的发展。总体来看,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的讨论层面,在以地区展开的全域旅游建设论述及定量方法的应用上较为缺乏。
二、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
(一)内蒙古旅游业现状
运用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如下表。
由此可知,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时代旅游市场进步的潮流之下,内蒙古旅游不能再以草原为中心的传统旅游定位来发展旅游业,大众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与全域旅游新格局的提出,对内蒙古旅游产业升级和增质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双重的考验。
(二)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认为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较大。内蒙古地区涵盖了多种可适宜发展全域旅游的区域,包括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有资源的非旅游区域和有旅游资源的欠发达地区。加之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草原、沙漠、湖泊、湿地、森林、冰雪等多种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历史古迹等人文优势,并将这些旅游产品融合贯通,推出了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核心区、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四大区域品牌,创建了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推出了众多三级品牌线路,并在原有的品牌旅游景区基础上,力争创建4A级精品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下,内蒙古旅游持续稳步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新亮点和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开展全域旅游的能力。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内蒙古旅游品牌提升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精准定位,加快转型升级
内蒙古地区要开展全域旅游的首要一步就是要重新审视当地旅游业的定位,认识到旅游业在内蒙古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即应将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紧密结合产业变革和旅游市场需求,站在全局及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以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为目标,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入手,牢牢把握住旅游空间位移、需求与供给的综合性特点、其他部门、区域融合发展的规律以及驱动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等,通过有效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的全域联动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要全面保护和深度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推进旅游体制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品牌创建、旅游营销推广、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富民(扶贫)工程、厕所革命等,全面深化旅游合作、创新筹划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建立自治区旅游标准化体系等重点工作,以达到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供需平衡,多方面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实现全域旅游的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实现“旅游+”
全域旅游中提倡的“旅游+”模式是实现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应尽快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来进行全域旅游实践,抓住重点,分步骤加以实现。内蒙古地区交通状况有待提高,进入性较其他地区差,加之地域辽阔,景点景区较为分散与孤立,使景点的建设难以与周边环境联动、与其他产业融合。首先应该采取以“旅游+”交通战略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做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打造方便快捷、自成一体的交通网,加强地区及旅游景区的进入性,同时还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廊道,使游客有条件在快节奏的旅游模式中尽量轻松惬意地自由慢行,丰富旅游体验和乐趣,可有效突破短板。其次,除了交通设施的建设,其他相关行业及产业的相互融合也不容忽视,例如要尽快推进“旅游+”互联网建设,做好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紧紧把握需求,丰富网站内容,打造内蒙古全区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丰富信息内容,创新信息发布模式,加大内蒙古旅游的全方位宣传营销,实现品牌的竞争力提升。最后从当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其他行业出发寻求内蒙古旅游发展的特色和潜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相互共生与促进,增强游客粘性,真正打破发展瓶颈,促进区域更加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产生“1+1>2”的效果。
(三)四季+全域旅游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内蒙古地区在冬季和初春时节气候寒冷,成为内蒙古旅游市场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将单一的草原旅游品牌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内蒙古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当地管理部门打造四季全域旅游业态的关键。目前内蒙古已经从温泉养生和冰雪项目入手,丰富内蒙古冬季旅游活动,逐步开展内蒙古“四季+全域”为核心的可观局面,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冬季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在今后,内蒙古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应重组冬季旅游产品,挖掘四季旅游的潜力,利用全区资源展开旅游模式的全新升级,大力发展“冰雪天路”旅游区、环京津冀冰雪旅游区、现代草原冰雪旅游区、温情大漠冰雪旅游区等冬季旅游特色区,使内蒙古旅游品牌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结语
本文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并以内蒙古为例探讨全域旅游的开展。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条件独特,政策优势明显,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内蒙古旅游品牌的发展与优化仍存在诸多短板与瓶颈。为了实现当地旅游品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改变旅游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外,还要与当地旅游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从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入手,使全域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内蒙古旅游得到质的提高,成为内蒙古旅游行业转型升级、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和实现地区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的有效方式。而就全国的旅游地区而言,全域旅游正在逐步形成不可阻挡之势,要使全域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最大化的推动作用,需要探索更多全域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这有待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循序渐进,从而提升旅游产业效益,达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 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EB/OL].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1-29.
[2]厲新建,张凌云,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3]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路径[N].人民日报,2016-3-4,(007).
[4]马勇.全域旅游规划的六大关注焦点[N].中国旅游报,2016-04-13,(C01).
[5]张辉.全域旅游助力旅游业进入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7-11-15,(003).
[6]何建民.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研究:兼论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16,(12).
[7]韩芳.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4).
[8]盖友军.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提质升级[N].新疆日报,2015-04-23.
[9]内蒙古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EB/OL].http://www.cnta.gov.cn/zdgz/qyly/201701/t20170122_812934.shtml,2017-01-23.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