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米饭,款款深情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百姓眼里,一粥一饭,既能果腹暖胃,又饱含款款深情。
  前天与同事们闲聊谈及做饭之事时,一同事笑着说起他家亲戚曾烧了一锅“四全饭”——有的半熟,有的烧焦,有的太烂,有的恰到好处。仔细打听,原来对方是用柴火烧的大锅饭。因为做饭时锅没放平,导致锅里有的大米没有受到水的滋润,有的地方则水泛滥成灾,加上火的控制也不均匀,所以烧出了一锅让人永生难忘的柴火饭。
  听着同事夸张的描述,眼前又浮现出父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思绪,也被拉回到那温暖而遥远的孩提时代。
  在那些无忧的岁月里,每当黄昏,看到炊烟袅袅升起时,一同玩耍嬉戏的小伙伴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解散,各自朝家的方向狂奔而去。那缕缕的炊烟,是母亲的声声呼唤,召唤着我们回家吃饭。
  幼时没有电磁炉和燃气灶,烧火做饭,既是个体力活,又是个技术活。院子里堆砌的干柴是我们的财富。
  傍晚时分,父亲轻松地挥舞着手里的斧头,一次又一次奋力地劈向木柴。斧头落下的那一刻,那些粗壮的木头,都落花般地碎了一地。我们都争着跑过来拾起细碎的木柴,抱到厨房里给母亲生火烧饭。
  母亲不急不缓地划了一根火柴,闪亮地送入铺有木屑的土灶里。火柴悄无声息地褪去了它的火红,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炉膛的红火。技术娴熟的母亲,又赶紧趁着火花往炉膛里添上我们抱来的木柴。炉膛里的柴火开始咯吱咯吱地烧了起来。
  母亲那张原本因为终日劳作而略显黝黑的脸颊,在火光的映照下,红红的,特别美。我和哥哥姐姐们总是围着亮堂堂的炉火,又跳又叫,喊着要帮母亲烧柴。母亲开心地由着我们,起身淘米去。不一会儿,我们的脸,也红成了一个个熟透的苹果。
  米下锅后,母亲不时打开锅盖,用铲子翻转着大锅里的米,让它们均匀受热。细细密密的汗珠布满了她的额头。劈完柴的父亲,把剩下的柴火拎进厨房。他放下手里的木柴后,轻轻地用袖口为母亲拭去额上的汗珠,又顺手接过她手里的锅铲,嘱咐她歇息片刻。
  一刻都不肯停歇的母亲,又低下身子,查看我们的炉火。已经过足了瘾的我们,一哄而散。留下身后的灶台和厨房,成了父亲母亲演奏爱与和谐的一方天地。
  当米饭特有的香气开始从厨房漫延到客厅时,我们判断母亲的饭烧好了。倏地一下,一群小孩又闪电般地出现在父母面前。
  母亲掀开锅盖,父亲把烧好的米饭从大锅里铲起来,放进铝质的小锅里。那一颗颗熟透的米饭,变得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而此刻,最让我们垂涎欲滴的不是米饭,是大锅里的那些锅巴。除了让水与米的比例达到完美标配外,母亲的那双巧手,总是能够很好地控制火候,让饭既不会烧焦,又有我们最爱的又香又脆的锅巴。
  父亲趁热铲下锅巴,母亲把热气腾腾的锅巴捏成拳头般大小的饭团状,逐一分给我们。我们双手接过滚烫的锅巴团,边喊着好烫,边叫着好吃,连蹦带跳地走出厨房,跟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炫耀这人间第一美味去了……
  蔡澜先生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里提及:“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找不回来的。”
  父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和哥哥姐姐们说起他们时,总是会谈起他们生前为我们烧的一顿顿饭菜。在我们眼里,母亲烧的每一顿饭里都有一种特别的香。或许那就是爱的味道吧!
  今年六月份,我要带学生参加中考,先生也被派到山区监考。无奈之下,只能把女儿带在身边,让她跟着我吃各种工作餐。监考结束的那一天,我因为疲惫想偷懒,问女儿想吃什么,我去买。女儿不假思索地答了一句:“我只想吃媽妈做的饭!”那一刻,我知道,爱在一代代相传并延续着!
其他文献
今夜异乡人和异乡人都在做着不同的梦,我站在阳台上,发现整个城市竟然已经完全陷入黑暗,灯光亮起,万千灯火,我隔着玻璃窗感受到寒冷浸透了每一寸空气,而我的心里却有着丝丝暖意,请对冬天多点信心。  中午刚和我的大头爸爸视频完,父亲的头只有沙滩帽才能装得下,不禁想起∶“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我有大头。“视频时大头爸爸指着他手上的金戒指一脸窃笑,我立马怼道︰“你想都别想,我不会给你买金戒指,顶多给你
期刊
苦楝树是一种容易生长的树木,它和许多草一样,只要有一点点土地就能生根发芽。在大城市,很久没见到苦楝树了,在乡下却到处都有它朴素健美的身影。  前几天,应表亲兼文友的邀请,前往东坑村游玩,徜徉在翠绿的乡间小路上,突然邂逅一棵棵长在小河边、田埂上的苦楝树,彩蝶的翩迁舞姿点缀树丛,它一下子把我带进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记忆中,家乡到处都有苦楝树,街道两旁,房前屋后,清澈的池塘边,蜿蜒的河岸上,无不蓬勃
期刊
这里所说的同志,不是西方的“同志”,那是同性恋的代名词,也不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同志,那太严肃。这里的同志,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表示亲切。  范蠡,何许人也?范蠡同志已经故去2500多年,他是春秋晚期越国的大臣,《史记》上有他的事迹。  让我想起范蠡的是因为我到过无锡,游过渔父岛,在“蠡堤”上走了一个小时,于是,这位历史人物重新走进我的视野。  说范蠡就得说西施,离蠡堤不
期刊
近读苏东坡的一篇散文《无沮善》,虽系鼓励官员上进,避免自暴自弃、贪污腐化乃至肆无忌惮、危害社会的封建策论,但于当今社会,仍有借鉴参考之处,聊以共享。  文章写道:昔者先王之为天下,必使天下欣欣然常有无穷之心,力行不倦,而无自弃之意。……夫惟自弃之人,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彼将一旦肆其愤毒,以残害吾民。……以无所望之人,而责其为善;以无所爱惜之人,而求其不为恶,又付之以人民,则天下知其不可也
期刊
花满心房叶润双眸,从小,我就喜欢花花草草。  曾经一棵又长又瘦的三角梅,它爬满了我家庭院的墙壁。栽种它的时候,我还很小,我只给了它一小盆的土壤,但是,它长起来了,似乎是因为这样而长期营养不良,它的枝干很瘦。可是,这并没有阻挡它向上爬的毅力,它花了近20年时间,把它的绿叶和红花铺满了一墙。  每当下雨的时候,我总喜欢从楼上向下凝视它,它的叶子是那么的翠绿,它的花儿是那么的红艳,在雨中漫舞着。雨点拍打
期刊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意渐浓,秋天的风吹醒了沉睡的乡情。秋天,我开始想念故乡。故乡,这座南方四季花开的小城,我竟偏爱那个海腥味的小镇。那是我最初的故里。  故乡的秋天与花事无关,没有秋花斑斓,没有秋叶飘飘,也没有一切的唯美画面。小鸟赶着筑巢,小河忙着奔向大海,农人忙着灌溉,渔民忙着收网。他们都在忙着,仿佛一年四季都在忙碌中度过。  对海的情愫,已经深入到骨子里,我的血液里带着大海的广阔与
期刊
秋天的夜晚,偶尔会漫步在校园的广场,看校园里暗黄浮泛的灯光,和灯光里枝条妩媚的树。在庸常生活浸泡的麻木中,我突然找到了一丝感动。灯光漫涌着,一波一波地覆盖了静默的楼群。这是校园,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幢幢楼影中,众多学生的身姿仿佛夜色海洋中漂泊的小船。  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习惯了在花开绚烂的校园甬道中匆匆行走;习惯了在椰树招展的风情里埋头沉思;习惯了走进教室就打开多媒体课件;习惯了在手舞足蹈
期刊
走到那里,就像走近时间的深处,那是四百年的邂逅。驻足近端,云雾锁山,哪怕伸长脖子向里张望,浓雾让你失望,它痴情锁住和守候这个四个世纪历史的桃源秘境——畲村坪水。  何谓“桃源秘境”?据说寨口狭窄,青山耸峙,一条源于厝连尖、挺仑岭两峰间的小溪穿寨而过,经寨口往南流入归德溪,寨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外人鲜有进入,故有此说。  云雾任性遮掩,似乎拒绝人钻进时空隧道,生怕打破古钟的嘀嗒轮回,惊醒畲村世外般
期刊
闽南最高峰大芹山脉向西北延伸的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叫着半径。发源于大芹山的澄溪溪流在此稍作停留,便蜿蜒向西北前行。可以说,半径是依山而生,傍水而活的。  这是一座平凡而有高度的山。闽南第一高峰,海拔1544.8米,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相峙而立。我对大芹山的记忆是与生俱来,从小开始的。当然,儿时对山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为长在山里,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去过的,没去的,都是郁郁葱葱,
期刊
2017年5月25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批准《漳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規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决定。9月1日,《规定》正式施行,漳州“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工作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漳州城市管理工作步入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的法治时代,在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  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