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歌舞片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片时代,电影里就有了歌声
  興起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歌舞片,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那是1927年在纽约百老汇剧院上映的《爵士歌王》。电影录制时,男主角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两句台词。后期制作时,这两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就让《爵士歌王》成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其实是有台词的电影。所以默片只是演员没发声,现场有配乐。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时,现场就有一位钢琴师。
  在中国,有声电影还没诞生,就出现了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男主角金焰和女主角阮玲玉事先录好一首《寻兄词》,每当银幕上出现阮玲玉和金焰唱歌的画面,工作人员就将电唱机的唱针放到事先标好印记的唱片上,使观众第一次在观看国产影片时听到了与剧情完全吻合的且由剧中演员亲口所唱的歌声。就这样,默片时代,电影里就有了歌声。
  在默片时代,台词全靠字幕,剧情全靠观众揣摩,有时特别尴尬。比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但现代人就无法理解了。只有身段没有声音,怎么看京剧?莫非大家都是看热闹?至于改编于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歌王》,要是没有声音,看演员在银幕上跳来跳去也挺无聊。
  所谓歌舞片,就是又唱又跳,美国人直接拿百老汇的剧来用。到了中国,自然要取材于京剧了。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有台词有剧情,也是最早的歌唱片,影片中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个剧目的片断,使观众从银幕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的唱白。
  无歌不成片,周璇是影星更是歌星
  只唱歌不跳舞,这就是中国歌舞片的特色了,所以也只能称为歌唱片。但唱歌也不像百老汇音乐剧那样从头唱到尾,而是在剧情中穿插着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37年的《马路天使》了,周璇在电影中所演唱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成了几代人共同的回忆。作为演员,周璇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金嗓子”,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出来更是委婉动人。
  同样在1937年,由百老汇音乐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的《夜半歌声》,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如此受欢迎,首先是因为它“中国第一部恐怖片”的噱头。其次,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也功不可没。这些插曲不再感伤于个人的身世,而是贴合了时代的主题——抗战。
  《刘三姐》里,有三位“刘三姐”
  到了五六十年代,好莱坞风格的歌舞片也有了。在中国香港,歌舞片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千娇百媚》《万花迎春》等,叫好又卖座,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就连后来的武侠片大师张彻,当时也是拍歌舞片。
  跟歌舞片同样流行的,就是黄梅调影片,算是歌舞音乐片的一种衍生。黄梅调影片的流行,则源自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拍的《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天仙配》大受欢迎,启发了邵逸夫,便让李翰祥去拍黄梅调影片《貂禅》,也取得不俗的口碑与票房,就这样一直拍了下去。
  黄梅调影片之后,又有山歌影片,其中代表作《山歌姻缘》,就是照搬我们耳熟能详的《刘三姐》。这部拍摄于1960年的风光音乐故事片,当年风摩整个华人世界。在中国香港连续三次公映,每次都轰动全港。新加坡当年连续公映120天,第二年复映又是连续120天。
  《刘三姐》是很多中国人儿时最美丽的回忆。姜文说他小时候连续看了17遍《刘三姐》,张艺谋也说《刘三姐》对他影响至深。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当年为了让刘三姐的形象更完美,导演在《刘三姐》里安排了三位“刘三姐”——即黄婉秋、张桂兰、傅锦华,分别是“表演的”“道白的”“唱歌的”三位“刘三姐”。
  在这之外,还有个替身。当年在桂林拍外景,黄婉秋不习水性,却要在竹排上表演及唱歌,过湍急的险滩容易发生危险。导演便找到了一个叫关秀的阳朔渔家姑娘,长相和身材都酷似黄婉秋,这才有了影片开头那一幕:刘三姐一边唱着歌,一边脚踩葡萄藤,手握青竹竿,划过急水险滩……
  杂技演员沙宝亮,跳起了霹雳舞
  如果嫌《刘三姐》太老土呢,也有新潮的。到了八十年代,霹雳舞风靡全中国,年轻人穿着港衫,留着大背头,提着三洋录放机,在街头巷尾留下伴着古怪喊声的满地打滚的舞步。歌舞片《摇滚青年》也就应运而生,轰动一时。一夜之间,主演陶金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可惜他后来英年早逝。
  虽然名字叫《摇滚青年》,但这部电影其实是讲一帮霹雳舞爱好者的故事。放到今天来看都有点潮得不可思议:自立门户的舞蹈家、独立的文艺女青年、摩托车队、故宫边上的霹雳舞斗舞……
  当时还是杂技演员的沙宝亮,也曾在电影里大跳霹雳舞。当年他还没出名,所以电影里的角色没有对白,也没有多少镜头。不过因为他是杂技演员出身,很多霹雳舞的技巧动作做起来得心应手,还是当年只有15岁、如今是央视主持朱迅的霹雳舞老师。
其他文献
酪,原本是游牧民族的典型食物。西漢时期的中行说曾说:“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氵重酪之便美也。”将酪为代表的“胡食”和“汉食”对立,鲜明表达自己对汉朝文化的厌恶和对匈奴人“汉”化的担忧。不过在汉食被“胡”喜爱了300年后,胡食也被汉人所接受。到了魏晋,贵族们甚至为了捍卫“酪”的荣誉而在《世说新语》中留下了几场经典的“口水仗”。
期刊
公元214年,刘备入主成都,221年在城北武担山南设坛祭天称帝。263年,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这半个世纪的风云给成都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成都也因此而名闻天下。  蜀汉皇宫何处寻?史料记载蜀汉皇城在武担山之南。武担山位于现在新华西路原成都军区大院内东南角,原是一个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的小土丘。刘禅即位后,扩建皇城。蜀汉灭亡不久,西晋文学家左思写《蜀都赋》对蜀汉皇宫有所描述:“结阳城之延阁
期刊
春秋战国之前,世外桃源般的古蜀国,偏安一隅十分神秘。古蜀历史上曾有过数条著名的蜀道,北通中原的有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南下滇越的有五尺道、灵关道,水路则有岷江道与三峡水道。这些古道中,金牛道是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它是古蜀国最早的一条“官道”——全长二千余里的金牛道,是古蜀接通外界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蜀道从源起、修建到畅通,始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幕布,留下了荒诞不羁的传说:一个是“石牛计”,一个是
期刊
他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的画作细看起来都无比精彩。  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然而,在英雄的身后,却有更多的无名英雄。这种现象在绘画史上也是如此。今天熟悉明代绘画史的人,每每讲到明代绘画,总会对一些大师和画派印象深刻。比如吕纪、林良的宫廷花鸟;谢环、李在的院体山水;戴进、吴伟的浙派。除了这些职业画家之外,董其昌和明代后期的陈洪绶一类文人大家,也是必须要提到的。可是,这些开山创派的大师
期刊
离开加拉帕戈斯24年后。《物种起源》诞生。直到临终之时。达尔文都坚信.荒蛮又原始的加拉帕戈斯是他思想的起源,是《物种起源》的起源。  英国军舰“贝格尔号”在1831年8月被再次(首航在1826年-1830年)派往南美洲进行一次环海考察,然后取道太平洋、印度洋返回英国。“贝格尔号”的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时年26岁,正准备寻找一个能够陪他三年航海生涯的旅伴。  达尔文科学领路人亨斯罗教授收到了剑桥大
期刊
两位刺杀者的冲锋枪卡壳后,海德里希并没有让司机加速离开而是命令他减速停车。然而.他并不知道旁边还有一位埋伏者,站在不远处的库比斯将英国产的破甲手雷朝着海德里希的座驾扔了过去……  今天到布拉格旅游的人,大都流连于布拉格广场的流光溢彩,城堡、教堂与皇宫的华丽与沧桑,还有卡夫卡故居、伏尔塔瓦河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这些都是布拉格这座享誉欧洲的金色之城的魅力所在,也映衬着捷克民族的风范气质。那些与景
期刊
曾经有两位科学家与X射线擦肩而过,最终是伦琴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预见力、准确的断力和高超的实验力抓住了这一契机,伦琴因这个伟大的发现而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透视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内部构造,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愿望和幻想。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开展科学实验时,偶然间发现了一种具有极强穿透力的射线,他以数学中的未知数“x”来命名这种一时间还未能准确掌握其物理性质的射线。自x射线被发现以来,在很多领
期刊
如今国人戴眼镜者比比皆是。在清代,戴眼镜还是一件稀罕事儿。  眼镜究竟是从欧洲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传入欧洲的,一直都有争议。明代文学家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叆叇》中记载:“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是何宝贝能使学官大人看书不吃力?答案是:“此叆叇也”,“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使两块镜片都
期刊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雾郁不开,城鸦鸣稍去。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这首《早朝》诗,在王维诗作年谱中,被专家编入“未编年”,也就是不知道是哪一年写的。它和另一首五言律诗《早朝》被编为《早朝二首》。如果将它们和王维在天宝初年所作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合并来看,唐朝的早朝制度便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唐六典》卷四《礼部》所记,唐前期实行常参制,即每日朝参,简而
期刊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个高冷神秘的所在,让人得以在一个观感特殊的空间内,站在当下打量历史。而那些没有博物馆的城市,就仿佛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故事,这就很尴尬了。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那是当时集博物馆、学院和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搜集一切知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口号,这让亚历山大城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中心。  世界上现在最有名的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