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我应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邀请策划一个雕塑展,为此我设定了参展艺术家的范围:1、这是一个中国当代雕塑家的回顾展;2.、语言上是偏向“后抽象”的,并且持续再深入的;3、与我长期推动的艺术主题有关,即艺术连接社会现场。因此我选择了李秀勤的作品,也就有了1月8日在宝山国际民间博览馆的展览:李秀勤雕塑二十年,展期为三个半月。
1993年,李秀勤在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了自她英国留学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触觉-凹凸”。两年后,潘公凯策划了王公懿、李秀勤、施慧、陈海燕的四个个展,李秀勤展出了《被盲文包装的静物》系列作品。那是在一个学院派雕塑非常坚固的年代,随着这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李秀勤以她在雕塑与非雕塑之间的自我系统拓展和深入发展中显示出了她的个性和恒心。而当2013年10月,由梁克钢用“触点”这个展题策划的李秀勤的盲文系列大型个展在杭州图书馆展出的时候,再次在场地上回荡着李秀勤的这个主题。在“触点”展上,批评家王林直接就称它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展,看了并为此掉泪。因为在今天这个中国符号泛滥的艺术界,能打动人心的艺术越来越少,至少李秀勤以她的持久的艺术作品与一个特殊的人群产生联系,使得我们也与这个特殊的人群有了一定的互动。这个人群就是盲人。
雕塑在抽象表现主义那里完全改變了传统雕塑的方式,而极少主义为雕塑的现场作了拓展,波普为雕塑的素材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因素都汇总到雕塑,而使雕塑突破了原先的固定的定义,雕塑装置化和雕塑行为化就此打破了雕塑的边界。这是一个与其说是雕塑走向非雕塑,还不如说是从观念艺术而来的当代艺术对雕塑手段的借用,就像李秀勤的雕塑那样。但事实上,李秀勤的作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很难从雕塑本身来谈论它,它包含了一种生活,一种社会活动,一种艺术的再发展。而雕塑是她的作品得以生长的原初支点,并且这个支点本身也是一种现成品而来的视觉挪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铸造成艺术。
李秀勤的作品把艺术带入了社会现场,但李秀勤是波普式的极少主义而不是卡罗式的极少主义,她的作品首先是图像(在这里是盲文作为图像)挪用而不是将形式作为其唯一的目的,尽管有图像信息,但其形式的最后结果决定了李秀勤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现成品中所包含的特定社会态度的提示。就像我们这次能在展览中看到的——盲文及其在造型上的放大。
所以,“触觉-凹凸”不只是一个雕塑展,而是李秀勤通过雕塑和展览有了与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1993年4月浙江美院图书馆的展览开幕时,浙江盲人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拉手地进入展厅,这种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盲人学生是在一个雕塑展上触摸着他们以前在书本上触摸的字,同时这些盲文雕塑在盲人学生的触摸和朗读中开始新的意义,那种艺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艺术的新一轮主题。
在以后的二十年间,“盲文”题材和语言在李秀勤的作品中得到了各个角度和各种媒材上的展开。在此次展览现场,当观众穿过这个黑暗通道后,整个大玻璃顶的大厅显得无比地光明,而李秀勤在展厅中的各件作品被“盲道”连贯起来,从而使得整个大展厅像一件装置作品,那是一个在大空间中可以让观众从各个角度来体验盲文的一个环境,也是一个盲人与非盲人之间的对话空间,我们因为有了李秀勤的展览,而使盲人这样的人群和我们在一起,也对盲人世界有了从接触不到变得能接触到,从不了解他们到开始了了解他们。
1993年,李秀勤在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了自她英国留学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触觉-凹凸”。两年后,潘公凯策划了王公懿、李秀勤、施慧、陈海燕的四个个展,李秀勤展出了《被盲文包装的静物》系列作品。那是在一个学院派雕塑非常坚固的年代,随着这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李秀勤以她在雕塑与非雕塑之间的自我系统拓展和深入发展中显示出了她的个性和恒心。而当2013年10月,由梁克钢用“触点”这个展题策划的李秀勤的盲文系列大型个展在杭州图书馆展出的时候,再次在场地上回荡着李秀勤的这个主题。在“触点”展上,批评家王林直接就称它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展,看了并为此掉泪。因为在今天这个中国符号泛滥的艺术界,能打动人心的艺术越来越少,至少李秀勤以她的持久的艺术作品与一个特殊的人群产生联系,使得我们也与这个特殊的人群有了一定的互动。这个人群就是盲人。
雕塑在抽象表现主义那里完全改變了传统雕塑的方式,而极少主义为雕塑的现场作了拓展,波普为雕塑的素材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因素都汇总到雕塑,而使雕塑突破了原先的固定的定义,雕塑装置化和雕塑行为化就此打破了雕塑的边界。这是一个与其说是雕塑走向非雕塑,还不如说是从观念艺术而来的当代艺术对雕塑手段的借用,就像李秀勤的雕塑那样。但事实上,李秀勤的作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很难从雕塑本身来谈论它,它包含了一种生活,一种社会活动,一种艺术的再发展。而雕塑是她的作品得以生长的原初支点,并且这个支点本身也是一种现成品而来的视觉挪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铸造成艺术。
李秀勤的作品把艺术带入了社会现场,但李秀勤是波普式的极少主义而不是卡罗式的极少主义,她的作品首先是图像(在这里是盲文作为图像)挪用而不是将形式作为其唯一的目的,尽管有图像信息,但其形式的最后结果决定了李秀勤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现成品中所包含的特定社会态度的提示。就像我们这次能在展览中看到的——盲文及其在造型上的放大。
所以,“触觉-凹凸”不只是一个雕塑展,而是李秀勤通过雕塑和展览有了与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1993年4月浙江美院图书馆的展览开幕时,浙江盲人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拉手地进入展厅,这种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盲人学生是在一个雕塑展上触摸着他们以前在书本上触摸的字,同时这些盲文雕塑在盲人学生的触摸和朗读中开始新的意义,那种艺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艺术的新一轮主题。
在以后的二十年间,“盲文”题材和语言在李秀勤的作品中得到了各个角度和各种媒材上的展开。在此次展览现场,当观众穿过这个黑暗通道后,整个大玻璃顶的大厅显得无比地光明,而李秀勤在展厅中的各件作品被“盲道”连贯起来,从而使得整个大展厅像一件装置作品,那是一个在大空间中可以让观众从各个角度来体验盲文的一个环境,也是一个盲人与非盲人之间的对话空间,我们因为有了李秀勤的展览,而使盲人这样的人群和我们在一起,也对盲人世界有了从接触不到变得能接触到,从不了解他们到开始了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