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习惯于从教育之外来看教育。我觉得惟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教育的本真。我读解潮涌的中外教育思想,也屡屡为之振奋。但现实中“教育专家”讲座频举,山头林立,高瞻远瞩之论引领潮流,义正辞严之说炫人心目,“专家”之外,“教育论文”汗牛充栋,令人瞠目,此番景象,并不令我苟同。那些出于内心深处的坚持,真正属于自己,有实事求是之意,无演绎他人之心的好文章并不多见。鉴于这两个原因,我觉得,从教育之外来看教育,有时反而看得清楚些。
我每每记起这样两件事。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两个学生。一个叫朱媛的女同学,家境贫困,几乎到了为之而辍学的边缘,学校给了她可说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更是给她生活的温暖。窘困的家境给她不幸,却也使她更多地体验到他人与社会的善,高中三年,她学习优异,入了党,以全省文科56名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离开母校前夕,她将一面锦旗交到我的手中,对我说:立志把三年感受到的同学与老师的爱,奉献给未来与社会。还有一个名叫周月峰的男同学,年幼时因为一次高压线的触电事故,失去了两只臂膀。备受关怀的三年高中生活,使他战胜自卑,学会自立,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充满上进心,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入浙江大学,又考取了攻读历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自费从杭州赶回母校,为曾给他自我发展极大影响的“世界知识之友”社、为校友们作学术报告。研究生的学习是繁重的,没有人刻意请他来,也没有报酬,他在回报中感到快乐。这两件事,常常使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当校长有很多忧烦之事,有很多苦恼。但当校长也有欣慰,有自豪。我最自豪的,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品格。2004年,有10位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我校学子自发回母校,共同的话题就是高中三年,母校给予他们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甚至必然会影响他们终身。在他们的感受中,母校的文化是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她是思想开放的,充满了自由探索的精神,在哲学、科学、文艺、历史等方面,都有一些有思想,有见地,并且有热忱的教师做了很好的引领,在所有这些知识探求和思想交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总是个人或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发展。我觉得,他们对母校和母校一些老师的评价固然有褒奖过头之处,但确实也说出了我们学校一贯以来的一些追求。我们始终希望,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审美精神,激发关爱自然与人的意识。我们许多工作,都体现出这样一个旋律。我们不能想象我们是封闭的甚至是高压的,不能想象我们成为制造僵化人格的“教育”机器。更不能想象我们成为“精神控制”的专制者。
在我看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的真正力量惟有来自教师的心灵。在我们学校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讨论中,我始终持这样的观点,学校特色的源头,其实在于教师的特色。一个教师,或者一群教师,当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识见、学养与热忱达到相当的境界以后,他们便会带出一批学生,甚至以一种优秀文化的姿态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文化品格,发展出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的特色才是真正有底蕴的,有意义的,并且决非标签式的。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她是历史老师,她的历史教学,洋溢着对历史,对人生的睿智,有效地启迪着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在宽广的时空发展着自由探索的精神。对教育,对生活,对人性与品格,对自我与社会,她有见解,有乐观的态度,有科学的精神。她的班主任工作,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管理”,而是真正做到了是对每个学生个性与发展的剖析,她对学生的爱,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引领上的。她与学生的谈心,与学生大量的书简交流,是关注学生特定生命阶段所有声响的。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深谙教育奥秘的人,用一句带点诗性的话来说,她是一个乐者,让学生聆听着历史、自然、生命与未来的和声。
我敬重这样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是全体,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不优秀吗?我们的学校还会没有特色吗?我们还会培养出仅仅关心分数、连父母都不懂得怎样真正去爱的学生吗?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一些功利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追求的,一个完全没有功利性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飞速进步的。但决不能让功利掩盖了一切,一个让功利掩盖了一切的社会必然是冷酷的。教育的圣洁之处,在于让人们看到并追求功利之上,有价值的和美好的东西。我之所以敬重这样的老师,是因为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功利性的利益,更引导学生望向宽广的时空,进入精神与文明的领域,来思考与感悟自己与生存环境的发展。
我想,每一位校长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学养、爱好、风格,因而他们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来领导一所学校。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应该是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我每每记起这样两件事。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两个学生。一个叫朱媛的女同学,家境贫困,几乎到了为之而辍学的边缘,学校给了她可说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更是给她生活的温暖。窘困的家境给她不幸,却也使她更多地体验到他人与社会的善,高中三年,她学习优异,入了党,以全省文科56名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离开母校前夕,她将一面锦旗交到我的手中,对我说:立志把三年感受到的同学与老师的爱,奉献给未来与社会。还有一个名叫周月峰的男同学,年幼时因为一次高压线的触电事故,失去了两只臂膀。备受关怀的三年高中生活,使他战胜自卑,学会自立,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充满上进心,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入浙江大学,又考取了攻读历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自费从杭州赶回母校,为曾给他自我发展极大影响的“世界知识之友”社、为校友们作学术报告。研究生的学习是繁重的,没有人刻意请他来,也没有报酬,他在回报中感到快乐。这两件事,常常使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当校长有很多忧烦之事,有很多苦恼。但当校长也有欣慰,有自豪。我最自豪的,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品格。2004年,有10位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我校学子自发回母校,共同的话题就是高中三年,母校给予他们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甚至必然会影响他们终身。在他们的感受中,母校的文化是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她是思想开放的,充满了自由探索的精神,在哲学、科学、文艺、历史等方面,都有一些有思想,有见地,并且有热忱的教师做了很好的引领,在所有这些知识探求和思想交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总是个人或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发展。我觉得,他们对母校和母校一些老师的评价固然有褒奖过头之处,但确实也说出了我们学校一贯以来的一些追求。我们始终希望,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审美精神,激发关爱自然与人的意识。我们许多工作,都体现出这样一个旋律。我们不能想象我们是封闭的甚至是高压的,不能想象我们成为制造僵化人格的“教育”机器。更不能想象我们成为“精神控制”的专制者。
在我看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的真正力量惟有来自教师的心灵。在我们学校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讨论中,我始终持这样的观点,学校特色的源头,其实在于教师的特色。一个教师,或者一群教师,当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识见、学养与热忱达到相当的境界以后,他们便会带出一批学生,甚至以一种优秀文化的姿态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文化品格,发展出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的特色才是真正有底蕴的,有意义的,并且决非标签式的。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她是历史老师,她的历史教学,洋溢着对历史,对人生的睿智,有效地启迪着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在宽广的时空发展着自由探索的精神。对教育,对生活,对人性与品格,对自我与社会,她有见解,有乐观的态度,有科学的精神。她的班主任工作,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管理”,而是真正做到了是对每个学生个性与发展的剖析,她对学生的爱,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引领上的。她与学生的谈心,与学生大量的书简交流,是关注学生特定生命阶段所有声响的。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深谙教育奥秘的人,用一句带点诗性的话来说,她是一个乐者,让学生聆听着历史、自然、生命与未来的和声。
我敬重这样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是全体,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不优秀吗?我们的学校还会没有特色吗?我们还会培养出仅仅关心分数、连父母都不懂得怎样真正去爱的学生吗?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一些功利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追求的,一个完全没有功利性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飞速进步的。但决不能让功利掩盖了一切,一个让功利掩盖了一切的社会必然是冷酷的。教育的圣洁之处,在于让人们看到并追求功利之上,有价值的和美好的东西。我之所以敬重这样的老师,是因为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功利性的利益,更引导学生望向宽广的时空,进入精神与文明的领域,来思考与感悟自己与生存环境的发展。
我想,每一位校长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学养、爱好、风格,因而他们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来领导一所学校。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应该是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