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不同类型新闻评论对个体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作用。实验以暴力性、中性和非暴力性新闻材料为自变量,对随机抽取的80名大学生进行被试间前后测。以Buss-Perry攻击性问卷、情绪自评量表以及电子握力计为测量工具,获得有效样本60份。研究发现阅读暴力性新闻评论组与其他组在外显攻击性和情绪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F=2.731;P=0.074)。研究表明,阅读暴力性新闻评论更易激活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极大丰富了该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控制内隐攻击性的策略提出依据。
关键词:暴力新闻评论;外显攻击;内隐攻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391-03
暴力新闻评论,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该定义强调新闻评论的主体和主体的目的以及暴力言语的特点,但缺少对评论对象的危害。我们认为暴力新闻评论是指人们对新闻事件做出有攻击、侮辱、歧视等性质地表达,造成个体或群体精神、心理上的伤害,旨在建立自身或群体的优越感和道德感,保护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可以认为人们借助新闻这个触媒展现自我的知识或观点,在评论时,将自己的利益和权威作为背景,使评论具有“批判性”、“打击性”,从而导致“语言暴力”继而引起人的攻击性,对评论对象造成心理、精神上的伤害。暴力新闻评论分为显性暴力新闻评论和隐形暴力新闻评论。当个体明显感知到新闻评论中的攻击性与冒犯性时,可称为显性暴力新闻评论,而不会被人觉知到的隐性暴力新闻评论则体现为对话语权的绝对掌控以及对社会权威的占有。暴力性新闻评论一般表现为:(1)在理论论证与推理过程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得出论断。(2)应用的言语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3)通过语言表达自身诉求时只能考虑到自己,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以及对社会的影响(4)新闻评论的表达目的是在社会中建立权威和在道德上占领高度。已有研究显示,网民新闻评论量不断提高,评论中的语言暴力现象频频出现,这些语言暴力往往会带有极端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已有研究证实,暴力媒体和负面新闻的使用对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有着一定影响,而共情能力与攻击呈负向关系,通过已有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暴力新闻评论和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张学民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发现青少年暴力媒体使用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使用时间、频率和暴力偏好与攻击倾向、身体攻击呈正相关。暴力新闻评论不仅导致个人心理畸形,还冲击了传统理论道德,因此探究暴力新闻评论对攻击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攻击行为,是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且有意伤害别人心理或身体状况的行为。攻击性包含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就外显攻击性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外显行为倾向性或深层次的心理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早先研究认为攻击性可以将其定为故意伤害他人的认知和外显行为。Dollard等人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强调了攻击行为的目的性。Baron和Richard在Dollard等人的基础上提出,“攻击性是指一种被攻击者不愿意接受攻击者有意伤害的行为”,强调了被攻击者的被强迫的特点,并区分了自伤行为。Anderson指出“攻击性是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標有避免伤害的动机”。一些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内在心理特质,如Bech认为,“身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及神经特点决定了攻击性属于一种心理特质”。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与愤怒情绪紧密联系,经常表达愤怒情绪的人更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攻击行为将愤怒表现出来。而Buss等则对攻击性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认为攻击性是愤怒、冲动、敌对、攻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隐攻击”一词诞生于内隐社会认知,通常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眼动技术、启动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杨治良等人利用偏好判断法与再认测验法对攻击性的社会认知进行了内隐与外显的实验性分离,证明了内隐性的存在。刘俊升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眼动技术佐证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Eric和Jane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证明较短时间内玩暴力游戏对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使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增高。高桦采用了图片投射测验的方法研究罪犯的内隐攻击性,证实罪犯与普通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罪犯采用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表达情绪。曾文雄用男女语音作为启动材料对个体内隐攻击性进行研究,发现语音对内隐攻击性同样具有启动效应。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具有潜意识性、沉淀性、易受启动性以及自动化等特征。
尽管以往研究证实内隐攻击性是存在的、不存在性别差异、易受启动刺激因素、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并会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从古典心理学到时下流行的心理学说中,研究者选取不同的被试、实验材料分别证明了通过图像、影音和字词材料等形式作为攻击线索,能够对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缺少对新闻评论的分析,新闻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消息载体,新闻评论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同类型的评论对于传统攻击性有何影响?面对社会时刻都在发生的语言抨击和网络攻击,新闻评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内隐攻击性文献进行整理,将研究重点放在暴力性新闻评论类报道对内隐攻击的影响上,将启动刺激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在握力计读数上,对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进行补充和发展,从而帮助人类在内隐认知层面寻找到有效解决暴力问题的新方法。
假设1:暴力性新闻评论与非暴力性评论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暴力性新闻评论与非暴力性评论在外显攻击性和情绪稳定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被试选取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本科生共8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其中男女生各40人,最后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有效样本数为60人,男女生各30人。
(二)方法
1.外显攻击的测量。吕路、高见和至等修订的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共22题,采用5点计分。由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性4个分量表构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4个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3~0.85。本研究中Buss-Perry攻击性问卷的α系数为0.79。
2.内隐攻击的测量。采用实验中前后测电子握力计的读数的变化表示。根据以往研究证实,高水平的愤怒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并且大学生愤怒水平其关系性攻击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大学生的愤怒水平对其关系性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来带来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是否会带来被试行为上无意识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电子握力计数值的变化,判断内隐攻击性的变化。
3.情绪的测量。实验以Watson和Tellegen开发的情绪自评量表(PANAS)中文版作为情绪稳定性的测量工具,经张卫东等(2004)验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它的信度很高,内在一致性系数可以达到0.87。2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组成了该份情绪量表,在5点量表上被试要逐一评估当下体验到的情绪,体验到的情绪非常轻微或没有用1表示,极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就用5表示,随着等级的逐步增加,被试体验到的情绪强度也会不断递增。基于实验需要,本实验选取恐惧、快乐、害怕、哀伤、兴奋、愤怒六种情绪组成缩减版的情绪量表,重点关注愤怒情绪的变化。本研究中的情绪自评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646。
4.新闻评论类材料的选取。本研究中新闻评论类报道的选取方法是,在腾讯新闻网、搜狐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综合性新闻网站查找报道客观属实,较少含有个人情感在内的六篇新闻报道,每篇新闻后都包括九条评论。整理新闻报道及评论,随机选取西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共20人作预测被试对每条新闻下的评论进行分类。向预测被试说明新闻评论的含义以及暴力新闻评论、中性新闻评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的区别,最后综合20人的共同意见,筛选出每条新闻下暴力性评论、中性评论、非暴力性评论各三条,作为后续实验的启动刺激。
例如新闻报道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对全国十多个省市、0-15岁的上万名儿童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一孩家庭无意生二孩,孩子教育问题是影响该决定的重要因素。评论:(1)搞这项调查纯粹忽悠人!现在的农村生三,四个的多的是,中国人口如此爆满,环境极差,还要生多少?!(2)生得起,养不起。(3)我们就一个孩子,不要二孩的原因是费用太高,再生一个,负担大孩子就捉襟见肘了,生活水准立即下降。(4)搞这项调查纯粹撑的!现在家庭的能力有多少能伺候得了两个?你们这些人不是过日子的人?(5)对于二孩政策的预期目标,只调整生育政策根本不够,同时更需要完善这个方面的服务政策。简单说,如果逼着我生二胎,除非这样说,不生二胎不许上班,什么时候二胎生出来满产假。(6)我们这边都想生二胎,就是年龄大了,身体不争气。(7)生二孩有多苦,负担有多大,长大就业有多难,考虑好了再生!不要盲目的看待政策允许了,感觉不生就吃亏了!(8)關键是养不起。(9)成本太高,别的不说,光是奶粉,费用就不低,更别提以后要买房。20名预测被试中有18人将(1)、(4)、(7)归为暴力性评论,将(2)、(5)、(8)归为中性评论,将(3)、(6)、(9)归为非暴力性评论,根据多数预测被试意见我们把(1)、(4)、(7)确定为暴力性新闻评论,(2)、(5)、(8)确定为中性新闻评论,(3)、(6)、(9)确定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
分类过程中被试普遍反映中性新闻评论和非暴力性新闻评论不好区分,相对于暴力性新闻评论而言其他两者的区分度不高。
5.实验程序。本论文采用被试间前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新闻评论的类型(暴力性新闻评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中性新闻评论),每组被试20人,男女各10人。因变量是前后测外显攻击性、前后测情绪稳定性、前后测握力计读数。前后测握力计读数作为内隐攻击性指标。60名被试的情绪自评量表在前后两次测评中都保持基本稳定,符合实验要求。
在图书馆、教室等随机选取被试,并告知被试实验的用途单纯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此打消被试的疑虑。将被试分为暴力性新闻评论组、非暴力性新闻评论组和中性新闻评论三组,每组男女各10人。
本文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测,分别让被试填写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外显攻击性量表,并让被试用惯用手握两次握力计取平均数,从而获得被试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基线水平,外显攻击性基线也是个体的攻击性特质。接着指导不同被试组阅读不同性质的新闻评论报道,作为启动刺激。第二部分为后测,让被试重新填写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外显攻击性量表,再握两次握力计取平均数,实验结束。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
(一)被试在前测情绪稳定性、外显攻击性和握力计读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情绪稳定性、外显暴力、握力读数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将每组的前后测成绩相减,得到一组新的变量:后前握力,后前情绪,后前外显暴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后前握力、后前情绪、后前外显暴力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后前握力存在边缘显著(F(2,57)=2.731,p=0.074,在0.05—0.1附近)(Pritsehet,Powell
关键词:暴力新闻评论;外显攻击;内隐攻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391-03
暴力新闻评论,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该定义强调新闻评论的主体和主体的目的以及暴力言语的特点,但缺少对评论对象的危害。我们认为暴力新闻评论是指人们对新闻事件做出有攻击、侮辱、歧视等性质地表达,造成个体或群体精神、心理上的伤害,旨在建立自身或群体的优越感和道德感,保护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可以认为人们借助新闻这个触媒展现自我的知识或观点,在评论时,将自己的利益和权威作为背景,使评论具有“批判性”、“打击性”,从而导致“语言暴力”继而引起人的攻击性,对评论对象造成心理、精神上的伤害。暴力新闻评论分为显性暴力新闻评论和隐形暴力新闻评论。当个体明显感知到新闻评论中的攻击性与冒犯性时,可称为显性暴力新闻评论,而不会被人觉知到的隐性暴力新闻评论则体现为对话语权的绝对掌控以及对社会权威的占有。暴力性新闻评论一般表现为:(1)在理论论证与推理过程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得出论断。(2)应用的言语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3)通过语言表达自身诉求时只能考虑到自己,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以及对社会的影响(4)新闻评论的表达目的是在社会中建立权威和在道德上占领高度。已有研究显示,网民新闻评论量不断提高,评论中的语言暴力现象频频出现,这些语言暴力往往会带有极端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已有研究证实,暴力媒体和负面新闻的使用对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有着一定影响,而共情能力与攻击呈负向关系,通过已有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暴力新闻评论和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张学民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发现青少年暴力媒体使用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使用时间、频率和暴力偏好与攻击倾向、身体攻击呈正相关。暴力新闻评论不仅导致个人心理畸形,还冲击了传统理论道德,因此探究暴力新闻评论对攻击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攻击行为,是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且有意伤害别人心理或身体状况的行为。攻击性包含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就外显攻击性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外显行为倾向性或深层次的心理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早先研究认为攻击性可以将其定为故意伤害他人的认知和外显行为。Dollard等人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强调了攻击行为的目的性。Baron和Richard在Dollard等人的基础上提出,“攻击性是指一种被攻击者不愿意接受攻击者有意伤害的行为”,强调了被攻击者的被强迫的特点,并区分了自伤行为。Anderson指出“攻击性是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標有避免伤害的动机”。一些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内在心理特质,如Bech认为,“身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及神经特点决定了攻击性属于一种心理特质”。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与愤怒情绪紧密联系,经常表达愤怒情绪的人更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攻击行为将愤怒表现出来。而Buss等则对攻击性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认为攻击性是愤怒、冲动、敌对、攻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隐攻击”一词诞生于内隐社会认知,通常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眼动技术、启动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杨治良等人利用偏好判断法与再认测验法对攻击性的社会认知进行了内隐与外显的实验性分离,证明了内隐性的存在。刘俊升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眼动技术佐证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Eric和Jane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证明较短时间内玩暴力游戏对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使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显著增高。高桦采用了图片投射测验的方法研究罪犯的内隐攻击性,证实罪犯与普通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罪犯采用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表达情绪。曾文雄用男女语音作为启动材料对个体内隐攻击性进行研究,发现语音对内隐攻击性同样具有启动效应。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具有潜意识性、沉淀性、易受启动性以及自动化等特征。
尽管以往研究证实内隐攻击性是存在的、不存在性别差异、易受启动刺激因素、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并会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从古典心理学到时下流行的心理学说中,研究者选取不同的被试、实验材料分别证明了通过图像、影音和字词材料等形式作为攻击线索,能够对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缺少对新闻评论的分析,新闻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消息载体,新闻评论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同类型的评论对于传统攻击性有何影响?面对社会时刻都在发生的语言抨击和网络攻击,新闻评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内隐攻击性文献进行整理,将研究重点放在暴力性新闻评论类报道对内隐攻击的影响上,将启动刺激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在握力计读数上,对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进行补充和发展,从而帮助人类在内隐认知层面寻找到有效解决暴力问题的新方法。
假设1:暴力性新闻评论与非暴力性评论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暴力性新闻评论与非暴力性评论在外显攻击性和情绪稳定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被试选取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本科生共8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其中男女生各40人,最后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有效样本数为60人,男女生各30人。
(二)方法
1.外显攻击的测量。吕路、高见和至等修订的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共22题,采用5点计分。由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性4个分量表构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4个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3~0.85。本研究中Buss-Perry攻击性问卷的α系数为0.79。
2.内隐攻击的测量。采用实验中前后测电子握力计的读数的变化表示。根据以往研究证实,高水平的愤怒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并且大学生愤怒水平其关系性攻击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大学生的愤怒水平对其关系性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来带来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是否会带来被试行为上无意识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电子握力计数值的变化,判断内隐攻击性的变化。
3.情绪的测量。实验以Watson和Tellegen开发的情绪自评量表(PANAS)中文版作为情绪稳定性的测量工具,经张卫东等(2004)验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它的信度很高,内在一致性系数可以达到0.87。2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组成了该份情绪量表,在5点量表上被试要逐一评估当下体验到的情绪,体验到的情绪非常轻微或没有用1表示,极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就用5表示,随着等级的逐步增加,被试体验到的情绪强度也会不断递增。基于实验需要,本实验选取恐惧、快乐、害怕、哀伤、兴奋、愤怒六种情绪组成缩减版的情绪量表,重点关注愤怒情绪的变化。本研究中的情绪自评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646。
4.新闻评论类材料的选取。本研究中新闻评论类报道的选取方法是,在腾讯新闻网、搜狐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综合性新闻网站查找报道客观属实,较少含有个人情感在内的六篇新闻报道,每篇新闻后都包括九条评论。整理新闻报道及评论,随机选取西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共20人作预测被试对每条新闻下的评论进行分类。向预测被试说明新闻评论的含义以及暴力新闻评论、中性新闻评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的区别,最后综合20人的共同意见,筛选出每条新闻下暴力性评论、中性评论、非暴力性评论各三条,作为后续实验的启动刺激。
例如新闻报道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对全国十多个省市、0-15岁的上万名儿童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一孩家庭无意生二孩,孩子教育问题是影响该决定的重要因素。评论:(1)搞这项调查纯粹忽悠人!现在的农村生三,四个的多的是,中国人口如此爆满,环境极差,还要生多少?!(2)生得起,养不起。(3)我们就一个孩子,不要二孩的原因是费用太高,再生一个,负担大孩子就捉襟见肘了,生活水准立即下降。(4)搞这项调查纯粹撑的!现在家庭的能力有多少能伺候得了两个?你们这些人不是过日子的人?(5)对于二孩政策的预期目标,只调整生育政策根本不够,同时更需要完善这个方面的服务政策。简单说,如果逼着我生二胎,除非这样说,不生二胎不许上班,什么时候二胎生出来满产假。(6)我们这边都想生二胎,就是年龄大了,身体不争气。(7)生二孩有多苦,负担有多大,长大就业有多难,考虑好了再生!不要盲目的看待政策允许了,感觉不生就吃亏了!(8)關键是养不起。(9)成本太高,别的不说,光是奶粉,费用就不低,更别提以后要买房。20名预测被试中有18人将(1)、(4)、(7)归为暴力性评论,将(2)、(5)、(8)归为中性评论,将(3)、(6)、(9)归为非暴力性评论,根据多数预测被试意见我们把(1)、(4)、(7)确定为暴力性新闻评论,(2)、(5)、(8)确定为中性新闻评论,(3)、(6)、(9)确定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
分类过程中被试普遍反映中性新闻评论和非暴力性新闻评论不好区分,相对于暴力性新闻评论而言其他两者的区分度不高。
5.实验程序。本论文采用被试间前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新闻评论的类型(暴力性新闻评论、非暴力性新闻评论、中性新闻评论),每组被试20人,男女各10人。因变量是前后测外显攻击性、前后测情绪稳定性、前后测握力计读数。前后测握力计读数作为内隐攻击性指标。60名被试的情绪自评量表在前后两次测评中都保持基本稳定,符合实验要求。
在图书馆、教室等随机选取被试,并告知被试实验的用途单纯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此打消被试的疑虑。将被试分为暴力性新闻评论组、非暴力性新闻评论组和中性新闻评论三组,每组男女各10人。
本文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测,分别让被试填写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外显攻击性量表,并让被试用惯用手握两次握力计取平均数,从而获得被试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基线水平,外显攻击性基线也是个体的攻击性特质。接着指导不同被试组阅读不同性质的新闻评论报道,作为启动刺激。第二部分为后测,让被试重新填写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外显攻击性量表,再握两次握力计取平均数,实验结束。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
(一)被试在前测情绪稳定性、外显攻击性和握力计读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情绪稳定性、外显暴力、握力读数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将每组的前后测成绩相减,得到一组新的变量:后前握力,后前情绪,后前外显暴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后前握力、后前情绪、后前外显暴力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后前握力存在边缘显著(F(2,57)=2.731,p=0.074,在0.05—0.1附近)(Pritsehet,Po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