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协同视野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以提升中职学生策略认知、生涯规划、决策管理、反思调适四大核心能力为内容,坚持科学的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切实增强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本文阐述了校企协同视野下职业生涯教育具有的现实意义、应遵循的教育基本原则,并从统一人才培育目标、融通教育全过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校企协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时代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则明确,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随着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主体平等、双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用[3]。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必须突出职教特色,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因此探索“校企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教育校企协同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人才培养的失衡性与片面性倾向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顺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办学模式,其本质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4]。校企双方应在“目标统一、内容贯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背景下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建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不能将教师是否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唯一考核目标,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意识,在教学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价值取向、就业创业观,培养学生科学规划、决策管理等能力,纠正学生重技能轻品德、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性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短时的经济效益,只顾及员工的技术培训,而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以人才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长远发展机制,注重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纠正员工培训的片面性。
(二)有利于缓解学生需求“长期性”与课程“终结性”的矛盾
校企协同视野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根本出发点,把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岗位履职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鉴于中职学生发展任务与身心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生涯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成长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是终身的、长期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一样,也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目前,中职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课程结业即教育终结”的短视现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终结后,对学生的后续跟踪指导与教学不够,导致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被“断点”熔断,不利于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校企协同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调查、职业体验、目标调整等学习过程的情况,能有效缓解学生需求“长期性”与课程“终结性”的矛盾。
(三)有利于打破教育力量单薄与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企业双方的教育力量及资源能有效整合起来,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同步,达到1 1
〔关键词〕校企协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时代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则明确,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随着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主体平等、双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用[3]。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必须突出职教特色,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因此探索“校企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教育校企协同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人才培养的失衡性与片面性倾向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顺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办学模式,其本质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4]。校企双方应在“目标统一、内容贯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背景下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建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不能将教师是否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唯一考核目标,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意识,在教学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价值取向、就业创业观,培养学生科学规划、决策管理等能力,纠正学生重技能轻品德、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性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短时的经济效益,只顾及员工的技术培训,而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以人才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长远发展机制,注重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纠正员工培训的片面性。
(二)有利于缓解学生需求“长期性”与课程“终结性”的矛盾
校企协同视野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根本出发点,把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岗位履职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鉴于中职学生发展任务与身心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生涯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成长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是终身的、长期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一样,也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目前,中职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课程结业即教育终结”的短视现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终结后,对学生的后续跟踪指导与教学不够,导致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被“断点”熔断,不利于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校企协同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调查、职业体验、目标调整等学习过程的情况,能有效缓解学生需求“长期性”与课程“终结性”的矛盾。
(三)有利于打破教育力量单薄与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企业双方的教育力量及资源能有效整合起来,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同步,达到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