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很远,并不比北京更远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fengyue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甘露专访
  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但“此地是他乡”,他说地域并不能决定一个作家,对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阅读。在阅读中,他度过春夏秋冬,在阅读中,他在安定中寻找着漂泊。
  孙甘露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80年代,带着澎湃的诗情和忧悒的哲人气质,他以先锋派的姿态进入文坛。自那之后,20年,他坚持着独特的言说方式,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毛尖说她最怕她的学生写研究孙甘露的论文。毫无疑问,孙甘露的作品是先锋的,他质疑了小说的叙事模式,动摇了根深蒂固的文学接受观念,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不异于一颗重磅炸弹。
  只是,他的身影似乎有些孤单。他的写作是绝对的,不同凡俗的,同时,90年代之后的巨变让他对写作产生了一些怀疑。孙甘露,8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零星发表的小说、随笔和诗歌中维持着人们对他的期待。直到近年,随着长篇小说《少女群像》片断和作品系列的出版,孙甘露才给人以春蛰之后冬眠初醒的感觉。
  12月16日,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协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孙甘露和80年代先锋文学的命运”孙甘露作品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在同济大学见到他,一身黑色,显得很精神。他很健谈,但是并不张扬,他说他只赞美他认为好的事物,很少去批评他人。更多的时候,他选择静静地聆听,直到和你面对面地谈起文学,他才会敞开心扉,与你坦诚相见。
  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但“此地是他乡”,他说地域并不能决定一个作家,对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阅读。在阅读中,他度过春夏秋冬,在阅读中,他在安定中寻找着漂泊。
  北岛说,他的作品给人感觉很冷是因为童年,孙甘露的情况是否相似?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的童年谈起。
  
  早年记忆
  
  新民周刊:您的少年时代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当时是否也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绘的那样,过着一种非常态的幸福生活?
  孙甘露:没错,王朔比我大一岁,基本上那个年代背景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在北京我在上海。我父亲是军人,隶属于空四军地勤部队,我们家也没有随军,就在地方上,住在部队的院子里。后来我父亲去援越抗美,小孩就是放羊式地生活着。很巧,我1966年进小学,1976年中学毕业,“文革”十年正好我都在上学。小学6年,中学4年,没有初中高中之分。“文革”结束那年我毕业,学工学农,各三个月。学农在崇明,睡在猪圈改建的宿舍里,我记得天很冷,就在这时中央粉碎“四人帮”,我们还在学农的地方刷标语,一个时代结束,我的学生时代也结束了。
  新民周刊:北岛他们在7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食指的诗歌,接触到一些地下文学,当时您在上海有没有这种情况?
  孙甘露:那时候我看的主要是家里或朋友留下的书籍,四大名著、苏联小说与《红与黑》等等。我母亲和外公都是老师,所以还留了一些书,虽然我们都比较害怕。我记得我母亲还被游过街,那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然更多的是革命小说,《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诸如此类。也有“文革”前出版的书籍,比如雪莱、海涅的诗集,繁体字,有横排有竖排。还有很多没头没尾的书,看得人太多,给翻烂了。你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真的是如饥似渴,拿到一本书就看。写作的兴趣都是从阅读来的。
  新民周刊:这应该算是您最初的文学记忆,您真正喜欢上写作是什么时候?
  孙甘露:真正喜欢上文学,那应该是“文革”结束之后的事。“文革”结束后,大量的文学作品被重新出版,包括翻译小说和五四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另外坦率地说,其实“文革”时的样板戏、《学习与批判》杂志、《朝霞》丛刊、“文革”时期出版的长篇小说《飞雪迎春》、《沸腾的群山》和“文革”前出版的《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阅读体验,培养了我对叙事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当时毕竟年龄小,并不能分得很清楚,什么是苏俄文学,什么是法国文学,什么是“文革”文学,没有那种概念,就觉得它是小说。
  特别是英雄故事对于男孩子来说,会让他产生一种幻想。当时它们影响你的方式,不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方式,而是建立在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它是混合的经验,你知道的只是:它是一个读物。
  新民周刊:您毕业后到邮政局工作,主要做些什么?和后来发表的小说《信使之函》有关系吗?
  孙甘露:我中学毕业后分配到邮政局,在原来的人民公园附近。那时我19岁。邮政局当时很难进。当时的情况是多子女的家庭,最大的孩子要下乡,所谓的“一工一农”。但是由于我父亲刚从越南回来,出于照顾,把我留在上海,但不能进工厂。我先进了邮政局的技校,读了两年,毕业后正式去邮政局上班。如果我下乡了,我大概就成了一个知青作家。
  《信使之函》是一个幻想性的作品,从文学意义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只能是附会。但是如果你说完全和我的经历没有关系,好像也有点。我在邮政局什么都做过,送信、送电报、送报纸、卖邮票,凡是邮政局里有的活我差不多都干过,从1979年至1989年,前后十年,直到我开始写作进入作协工作为止。
  
  踏入文坛
  
  新民周刊:您早期的作品中诗歌的痕迹很重,但您却说您一开始就写小说。
  孙甘露: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诗歌和小说我都写,交叉着写,小说方面我一开始写作是写小的故事。除了《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中国古典诗词,最初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海涅的《歌谣集》、查良铮译的雪莱的诗集以及一本莫洛亚写的《雪莱传》,它们对我的文风有一定影响。这些译本文字非常漂亮,近乎华丽,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其中的句子:“我的飞翔是黄昏时分一片枯叶的飞腾,要往那金星落处的天空求那灿烂的死”,太漂亮了,特别我当时那么小,马上就把我征服了。
  然后再接觸到歌德、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文革”之后再要阅读小说就变得很容易。
  新民周刊:您刚刚提到的都是古典主义的作家,现代主义的作品对您产生影响是在什么时候?
  孙甘露:其实当时绘画对我的影响更大。我还去学过素描,在中学的后期还和一个美术老师学画画,可是我画具象的形体是永远都画不准的。80年代初有一个法国绘画大展在上海展览馆举办,来了很多原作,那次对我影响很深。
  我最早看到的美术作品是哈定的水彩画,他是上海一个比较出名的水彩画家,古典画风,画街景,从此开始对风景画感兴趣。当然当时看的大部分都是画册,然后渐渐地接触到印象派。再后来就像阅读一样,完全开放了。
  这些绘画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我观察事物的态度和对这个世界的想象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接受的都是非常形象化的、古典意义上的叙事。对于艺术史的理解也是如此。你理解的艺术史是从圣像这样一个宗教题材一直到民间世俗的绘画,从皇室到平民,从风景到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发展脉络。但是当你看到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时候会非常震惊,以前对绘画的概念是风景和人物,是具象,现代主义绘画将既有的观念完全颠覆了。
  其实当时我对音乐、绘画、诗歌的兴趣要超过我对小说的兴趣,这也很正常,因为一方面是青年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则是官能冲击的直接性,它们都要比小说更为有效。是它们铺平了我之后接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道路。
  新民周刊:这次研讨会的一个议题是“孙甘露与85新潮”,我不知道您和先锋美术之间还有什么关联?
其他文献
如果任由一票否决多数方的意见,民主是民主了,但是此种“民主”的代价实在太高。    随着《东盟宪章》的签署,东盟协商一致的原则再次受到追捧。说实话,东盟各国大小不一,意识形态迥异,历史上内部矛盾不少,在这样一个国家集团内讲求协商,有其必要。但是任何事物有其两面,过了头就未必合适。  那就是协商与协商一致的差别。无论协商还是协商一致,都是民主的形式。协商是为了达到寻求共识,奉行的是民主原则,但共识尚
“失败是肯定要经历的,但我不希望在《集結号》上失败。”  12月20日,冯小刚今年倾力打造的《集结号》正式公映,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却仍被安排在年底的贺岁档上映。这是他10年来贡献给我们的第9部影片。从1997年冯小刚带着《甲方乙方》来为观众“贺岁”开始,“冯氏贺岁片”几乎成为品牌,不少人年末都有一种期盼:与贺岁片有约,与冯小刚有约。    “贺岁片”    新民周刊:《甲方乙方》是内地第一部挂名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这十年,成就了两个品牌。一是“人民的导演”冯小刚,二是王中军的华谊。如今的华谊是娱乐圈里的强势品牌,而冯小刚则是这个品牌的旗帜。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这十年,成就了两个品牌。一是“人民的导演”冯小刚,二是王中军的华谊。如今的华谊是娱乐圈里的强势品牌,而冯小刚则是这个品牌的旗帜。  冯小刚之于王中军,就如同张艺谋之于张伟平。所不同的是,张伟平是只运作“张艺谋”一个品牌(“种萝卜和卖萝卜
2006年内地的电影总票房26.2亿元,然而这些票房并不是均匀分布在一年的365天。电影放映也有自己的季节,也有起伏冷暖,而年底的“贺岁档”,绝对是一年当中最热的电影季。  又到一年贺岁时,满城叫卖贺岁片。  容纳了圣诞节、元旦、春节甚至情人节四个节假日的贺岁档,已经成为了国内最成熟、最稳定和票房产出比最高的档期。所以在没有了“黄金甲”似的垄断和霸道后,今年的贺岁档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但挤进了
香港电影的贺岁档为中国人缔造了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节日。  贺岁片一词进入中国内地是12年前——1995年。当年成龙的《红番区》作为贺岁片热遍香港,档期票房达5000万港元。伴随《红番区》一同进入内地的是“香港贺岁片”这个称谓。《红番区》一片内地票房高达8000万元(当时京、沪、穗等地的最高票价不过15元至20元,要是换算成今日的票价,《红番区》票房超过2亿)。这个数字让中国内地电影人为之一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月底发布,再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而此前,教育部官方网站曾公布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其中提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要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并要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  这再一次扰动公众的神经。4%
周星驰VS葛优    同样以喜剧起家,同样在贺岁电影中呼风唤雨,同样演绎“小人物”况味人生,身在香港的周星驰和身在内地的葛优形成了一种别有意味的南北对照。  冯小刚前不久在接受媒體专访时,曾细数中国有票房号召力的5位演员: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葛优。冯导在这个行当涉水极深,这个名单不是戏言,应该是有一定的准确度的。在这5个人当中,周星驰与葛优是“喜剧明星”,他们一南一北,风格是迥异的,但
谈判何时才能结束现在尚不清楚。去年,谈判各方在圣诞节前就已经开始达成一致,而今年或将拖延数月。    疯狂的石头    2007年底,铁矿石正让许多人抓狂。  国内大多数钢厂、贸易商以及投资咨询机构纷纷看涨明年铁矿石进口协议价,摩根士丹利9月预测价格上涨20%,10月则将涨幅上调到50%;麦格里的预测涨幅也从9月的25%上调到10月的50%。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冰生12月1日表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遗产,至今还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也是当时的杰作,可惜后来付诸一炬,成为人类的永远遗憾。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意义不同寻常。我们要通过中国馆体现什么?靠什么留给人类和后世?    一个传递了两千年的建筑符号    12月18日上午,浦江南岸的世博会园区内,打桩机宣告一项重大工程的启动。它就是万众瞩目的中国馆——一个标志性建筑将拔地而
好的建筑都应该是雕塑,它屹立在城市核心部位,深深地嵌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它不仅是一个标志,还应该成为一个可以召唤游子和未来的声音。  前一天刚从广州飞来上海参加12月18日世博会中国馆开工典礼的何锦堂院士在世博集团项目办公楼里接受记者采访。冬日的上海下着小雨,简陋的办公楼周围一地污水,一墙之隔就是世博会园区的工地,但年近七旬的何院士脸上一片阳光。何院士的名片上罗列着好几个头衔,最重要的是: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