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6年·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以其震撼的情景表演虏获了全国观众的心,首次亮相的户外水上舞台设计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三者的完美融合。”演出节目包括交响乐、舞蹈、越剧、古琴大提琴合奏、钢琴独奏等,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本文通过对文艺表演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出G20峰会文艺演出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G20峰会 艺术特色 文艺演出
1 .G20峰会文艺演出历史回顾
G20杭州峰会作为重要欢迎活动之一,9月4日晚9点15分,在杭州西湖上演。整台演出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意境中开篇,张艺谋担任此次文艺演出的总导演,他对自己“G20新作”形容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整个团队在原有的《印象西湖》基础上打造出一台大型的水上表演交响音乐会,秉承G20杭州峰会“创新、活力、联动和包容的”主题,来体现江南韵味、杭州特色、西湖元素、中国气派及世界大同的要求。
2.G20峰会文艺演出的艺术特色
2.1 文艺演出彰显了我国历史文化特色
G20晚会首曲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全新的交响配编之后体现了音乐的意境美,全曲意境深远,中国风十足。它生动地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整个乐曲张弛有度、合奏与独奏相结合,将诗意般的自然美景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一种和谐、优美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意境的描绘引发出人们无穷的联想。
由古琴和大提琴合奏的《高山流水》,古琴曲中加入大提琴元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高妙,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美好心愿。它的旋律唯美、含蓄而意味悠长,每个乐段所表现的情境和传达的感情均有所不同,即为听者勾勒了一幅群山、流水的美丽画卷,也传达了曲作者和演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第六个节目《月光》是人数最少的一个节目,整个节目只有一架白色钢琴立在水中央,他的演奏将在西湖上引导人们奇异的想象力,体会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意境。
2.2 文艺演出显示了音乐的韵律美
韵律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先后一致的反复回应,而韵律美是早期对建筑的描述,建筑的韵律美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之后,德国音乐家普德曼又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类似,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表达,G20峰会水上音乐的整体风格就是建筑与音乐构成的一种韵律美。
《采茶舞曲》由300名身穿江南传统服饰的女舞者集体演绎,这也是整台晚会群舞人数最多的节目,作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在音乐上与开篇的《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舞者缓慢进入舞台,两个作品在音乐与舞蹈中做了无缝连接,把看似平常的采茶劳动巧妙地转化为旋律欢快优美的舞曲,传递了茶乡美和劳动美。
而群舞《天鹅湖》的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分不清究竟有几只“天鹅”在雀跃。从弦乐器开始,舞者由一个人变为两个再到多个,舞剧的序幕开始拉开,旋律线条的流淌,清新的舞姿,使听众沉浸在诗一般的优美音乐之中。它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丰富了舞剧音乐表现力,提高了艺术效果,使音乐由附属地位转化为舞剧的灵魂。
2.3文艺演出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
西湖,是杭州人心头最柔软的一汪盈盈碧水。水,也是这台节目最动人的美学元素。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各方来宾置身于湖光山色中,聆听经典名曲,观看水上歌舞,感受到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梁祝》中的经典唱段《十八相送》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刚开始两位演员手持折扇,在唱词和表演上让观众感受到十八里路途上不断变换的春景,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两个重要特点:虚拟和抒情。之后两名舞者伴随着小提琴的弦声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给人一种起伏、流动的感觉,在演唱中表达的是爱国情怀,音乐情感的表达就在于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通过演唱者歌唱表达出来。《难忘茉莉花》饱含着少女懵懂的对爱情的向往,就是这样温柔、委婉的曲调与唱词把一个江南女子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当演出终章《欢乐颂》的音乐响起时,音乐与整个灯光、喷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气势辉煌的画面,整场演出画上了完美的记号。
3.结语
G20峰会本来体现的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整场表演没有哗众取宠般的喧闹,而是在静谧的氛围中散发出独特的优雅气质,音乐大部分具有中国特色。它的成功在于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和音樂的艺术特色,动感与静感的结合,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民族元素与世界元素的结合等审美特色,注定是一场不可超越的美的盛典。
参考文献
[1]胡红云. G20峰会:背景、主旨和机遇[J]. 浙江经济,2016(05):26-29.
[2]东艳,张琳.与历届G20峰会相比,杭州G20峰会有何特色[J]. 人民论坛,2016(25):29-31.
[3]李文增. 杭州G20峰会为何影响那么大[J]. 世界文化,2016(11):4-7.
[4]程翠平. G20峰会与杭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徐志.从G20峰会文艺演出看新媒体技术下的舞台艺术[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370.
作者简介:
毛金梦(1990,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
【关键词】 G20峰会 艺术特色 文艺演出
1 .G20峰会文艺演出历史回顾
G20杭州峰会作为重要欢迎活动之一,9月4日晚9点15分,在杭州西湖上演。整台演出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意境中开篇,张艺谋担任此次文艺演出的总导演,他对自己“G20新作”形容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整个团队在原有的《印象西湖》基础上打造出一台大型的水上表演交响音乐会,秉承G20杭州峰会“创新、活力、联动和包容的”主题,来体现江南韵味、杭州特色、西湖元素、中国气派及世界大同的要求。
2.G20峰会文艺演出的艺术特色
2.1 文艺演出彰显了我国历史文化特色
G20晚会首曲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全新的交响配编之后体现了音乐的意境美,全曲意境深远,中国风十足。它生动地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整个乐曲张弛有度、合奏与独奏相结合,将诗意般的自然美景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一种和谐、优美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意境的描绘引发出人们无穷的联想。
由古琴和大提琴合奏的《高山流水》,古琴曲中加入大提琴元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高妙,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美好心愿。它的旋律唯美、含蓄而意味悠长,每个乐段所表现的情境和传达的感情均有所不同,即为听者勾勒了一幅群山、流水的美丽画卷,也传达了曲作者和演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第六个节目《月光》是人数最少的一个节目,整个节目只有一架白色钢琴立在水中央,他的演奏将在西湖上引导人们奇异的想象力,体会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意境。
2.2 文艺演出显示了音乐的韵律美
韵律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先后一致的反复回应,而韵律美是早期对建筑的描述,建筑的韵律美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之后,德国音乐家普德曼又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和音乐类似,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的表达,G20峰会水上音乐的整体风格就是建筑与音乐构成的一种韵律美。
《采茶舞曲》由300名身穿江南传统服饰的女舞者集体演绎,这也是整台晚会群舞人数最多的节目,作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在音乐上与开篇的《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舞者缓慢进入舞台,两个作品在音乐与舞蹈中做了无缝连接,把看似平常的采茶劳动巧妙地转化为旋律欢快优美的舞曲,传递了茶乡美和劳动美。
而群舞《天鹅湖》的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分不清究竟有几只“天鹅”在雀跃。从弦乐器开始,舞者由一个人变为两个再到多个,舞剧的序幕开始拉开,旋律线条的流淌,清新的舞姿,使听众沉浸在诗一般的优美音乐之中。它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丰富了舞剧音乐表现力,提高了艺术效果,使音乐由附属地位转化为舞剧的灵魂。
2.3文艺演出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
西湖,是杭州人心头最柔软的一汪盈盈碧水。水,也是这台节目最动人的美学元素。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各方来宾置身于湖光山色中,聆听经典名曲,观看水上歌舞,感受到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梁祝》中的经典唱段《十八相送》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刚开始两位演员手持折扇,在唱词和表演上让观众感受到十八里路途上不断变换的春景,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两个重要特点:虚拟和抒情。之后两名舞者伴随着小提琴的弦声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给人一种起伏、流动的感觉,在演唱中表达的是爱国情怀,音乐情感的表达就在于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通过演唱者歌唱表达出来。《难忘茉莉花》饱含着少女懵懂的对爱情的向往,就是这样温柔、委婉的曲调与唱词把一个江南女子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当演出终章《欢乐颂》的音乐响起时,音乐与整个灯光、喷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气势辉煌的画面,整场演出画上了完美的记号。
3.结语
G20峰会本来体现的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整场表演没有哗众取宠般的喧闹,而是在静谧的氛围中散发出独特的优雅气质,音乐大部分具有中国特色。它的成功在于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和音樂的艺术特色,动感与静感的结合,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民族元素与世界元素的结合等审美特色,注定是一场不可超越的美的盛典。
参考文献
[1]胡红云. G20峰会:背景、主旨和机遇[J]. 浙江经济,2016(05):26-29.
[2]东艳,张琳.与历届G20峰会相比,杭州G20峰会有何特色[J]. 人民论坛,2016(25):29-31.
[3]李文增. 杭州G20峰会为何影响那么大[J]. 世界文化,2016(11):4-7.
[4]程翠平. G20峰会与杭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徐志.从G20峰会文艺演出看新媒体技术下的舞台艺术[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370.
作者简介:
毛金梦(1990,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