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确,发生在大肠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溃疡性病变。由于此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性,治疗复杂疗效较差,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所以,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很重要。我们采用灌肠疗法治疗的32例(UC)患者,以观察灌肠疗法在治疗UC过程所起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75岁,平均38.5岁。病程1-17年。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病变部位多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轻者排便3—5次/d,无便血或便血量少。重者排便10—12次/d,均为粘液性浓血便,大便隐血(+),大便性质与病情有关。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左下腹多见。
1.2 灌肠方法。中药灌肠液选用黄连5g、黄柏15g、白头翁15g、茜草根15g、紫草根深蒂15g、诃子6g、仙鹤草10g加水浸泡半小时,再煮半小时后滤出,煎至200ml,将白芨15g研成粉,青黛15g加入药汤搅匀。患者均日服西药柳氮磺胺嘧啶,常规抗感染、抗免疫、营养支持等。辅以中药灌肠,每晚9时左右让患者解完大小便后,先用温开水常规清洁灌肠,再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灌肠后患者至少保留8h以上。具体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臀部抬高15cm[1],药液温度39℃—40℃;用16-18号双腔气囊导管代替肛管,导管插入深度10一20cm,灌肠速度40—50滴/rain;2次/d,2周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结肠镜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者既往有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的经历,导致在这次治疗过程中信心不足,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而且很多患者没有接触过中药的灌肠治疗,特别是治疗过程中需要暴露隐私部位,内心有抵触心理。护士必须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患者,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治疗和转归。告知其中药灌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效果,打消患者的疑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能够配合护士的工作。灌肠前向患者讲解灌肠的作用及方法,分散其注意力,嘱其自行排空二便,若患者1d内无大便。灌肠液温度适宜,选择细导管,掌握好深度及压力。灌肠的病室保持室温在20℃-26℃,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防着凉。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保持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机械性刺激,必要时肛周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
1.3.2 灌肠的护理。应先给予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再保留灌肠。灌肠时,先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导管前端及肛门口,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顺利插入所需深度。通常直肠炎插管深度为5-7cm,乙状结肠炎及以上部位炎症插管的最合适深度为13-15cm[3],液面距肛门不超出过30cm。灌肠液要摇匀。直到灌完为止,使其能均匀作用于溃疡部位。嘱患者尽可能忍耐,多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保留时间不少于1h,并观察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的改变情况。灌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和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如果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降低灌肠筒高度以减慢灌肠或暂停片刻并嘱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腹部胀痛、心慌、气急等,应立即缓慢或停止灌肠,让其平卧位休息,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3.3 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并记录具体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将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检查结果作比较,以便综合判断疗效。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物、牛奶和乳制品。灌肠治疗期间患者所进饮食,建议是柔软、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宜少量多餐,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食物。在配餐上,根据患者的口味,食品应多样化,使其增进食欲,已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腹泻的频次和大便的性状,如大便是否混有黏液和脓血、腹部体征。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精心药物和灌肠治疗和均获痊愈,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是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性人群,使之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黏膜损害所致。受损的肠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脆而易出血、糜烂和浅表小溃疡,还可见有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形成。在UC患者中发现的异常细菌代谢物和一些细菌致病力的改变很可能严重影响了上皮细胞的功能,导致黏膜的慢性损伤。直肠给药灌肠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UC好发于直肠和结肠下段,灌肠给药可使药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促进炎性反应和溃疡的愈合。因为局部给药,避免和减少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肝脏被降解,也防止了胃肠消化系统酸、碱、酶环境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直达患处可充分发挥作用。早期采取灌肠治疗将对预后、减少并发症和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伟英.灌肠后抬高臀部对药物保留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9):676-677
[2] 任伟.保留灌肠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插管深度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0,6(03)
[3] 尹红,鲁桂鸣,李春香,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75岁,平均38.5岁。病程1-17年。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病变部位多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轻者排便3—5次/d,无便血或便血量少。重者排便10—12次/d,均为粘液性浓血便,大便隐血(+),大便性质与病情有关。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左下腹多见。
1.2 灌肠方法。中药灌肠液选用黄连5g、黄柏15g、白头翁15g、茜草根15g、紫草根深蒂15g、诃子6g、仙鹤草10g加水浸泡半小时,再煮半小时后滤出,煎至200ml,将白芨15g研成粉,青黛15g加入药汤搅匀。患者均日服西药柳氮磺胺嘧啶,常规抗感染、抗免疫、营养支持等。辅以中药灌肠,每晚9时左右让患者解完大小便后,先用温开水常规清洁灌肠,再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灌肠后患者至少保留8h以上。具体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臀部抬高15cm[1],药液温度39℃—40℃;用16-18号双腔气囊导管代替肛管,导管插入深度10一20cm,灌肠速度40—50滴/rain;2次/d,2周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结肠镜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者既往有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的经历,导致在这次治疗过程中信心不足,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而且很多患者没有接触过中药的灌肠治疗,特别是治疗过程中需要暴露隐私部位,内心有抵触心理。护士必须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患者,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治疗和转归。告知其中药灌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效果,打消患者的疑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能够配合护士的工作。灌肠前向患者讲解灌肠的作用及方法,分散其注意力,嘱其自行排空二便,若患者1d内无大便。灌肠液温度适宜,选择细导管,掌握好深度及压力。灌肠的病室保持室温在20℃-26℃,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防着凉。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保持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机械性刺激,必要时肛周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
1.3.2 灌肠的护理。应先给予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再保留灌肠。灌肠时,先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导管前端及肛门口,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顺利插入所需深度。通常直肠炎插管深度为5-7cm,乙状结肠炎及以上部位炎症插管的最合适深度为13-15cm[3],液面距肛门不超出过30cm。灌肠液要摇匀。直到灌完为止,使其能均匀作用于溃疡部位。嘱患者尽可能忍耐,多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保留时间不少于1h,并观察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的改变情况。灌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和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如果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降低灌肠筒高度以减慢灌肠或暂停片刻并嘱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腹部胀痛、心慌、气急等,应立即缓慢或停止灌肠,让其平卧位休息,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3.3 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并记录具体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将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检查结果作比较,以便综合判断疗效。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物、牛奶和乳制品。灌肠治疗期间患者所进饮食,建议是柔软、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宜少量多餐,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食物。在配餐上,根据患者的口味,食品应多样化,使其增进食欲,已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腹泻的频次和大便的性状,如大便是否混有黏液和脓血、腹部体征。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精心药物和灌肠治疗和均获痊愈,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是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性人群,使之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黏膜损害所致。受损的肠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脆而易出血、糜烂和浅表小溃疡,还可见有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形成。在UC患者中发现的异常细菌代谢物和一些细菌致病力的改变很可能严重影响了上皮细胞的功能,导致黏膜的慢性损伤。直肠给药灌肠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UC好发于直肠和结肠下段,灌肠给药可使药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促进炎性反应和溃疡的愈合。因为局部给药,避免和减少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肝脏被降解,也防止了胃肠消化系统酸、碱、酶环境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直达患处可充分发挥作用。早期采取灌肠治疗将对预后、减少并发症和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伟英.灌肠后抬高臀部对药物保留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9):676-677
[2] 任伟.保留灌肠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插管深度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0,6(03)
[3] 尹红,鲁桂鸣,李春香,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