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卓越人才”培养,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推行分类培养、重点探索的方式解决校企联合培养的问题,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进行平台建设,逐步稳定的推进“卓越计划”,从而完善学生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4-0152-03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industry,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s developed to achie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ossess the capabilities and qualifications to be an outstanding engineer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and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o account, we have revised the training pla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ur college tries to solve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training problem, and then gradually and steadily promotes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lan" by construc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plat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mechanism; explore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面向电子、信息及通信行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应用、维护、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
  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实施“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后,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修定2014版培养方案
  专业以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立足学校的特色定位,依托学科建设,根据行业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2014年,专业立足“目标导向”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认证体系,以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修订依据。培养目标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综合确定,并且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应不低于2014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构建宽视野,厚基础,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二)完善课程整合成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
  在学校实施大类培养和学分制培养的背景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2014版培养方案中重新修订电路基础,并设立独立的电路基础实验,将高频电子线路和随机信号分析修订为通信电子线路和统计信号处理,将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FPGA)修订为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FPGA),同时增设专业导论和职业规划。以专业培养要求为基础,加强三个核心课程群建设,结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并建设专业方向核心课,及企业联合课程。
  (三)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方法
  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和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FPGA)”引入实验室,并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将“C语言工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改革成为项目牵引式教学,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研发实践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对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过程考核,明確各门实践课程的过程考核方法,严格过程考核记录,完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实施、校院两级自评的效果,制定学院依据学校教学要求及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各教学环节,细化了教学质量要求,形成学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结合学校管理文件指导精神,并结合学院及专业特点,在学校管理文件的基础上,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听课评教、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管理条例及规定,保证专业教学过程的高效实施和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面向工程能力培养,全面推进实践式毕业实习
  根据专业方向定位,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习模式,利用学校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电研究所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实施实践式毕业实习,并重点深入探索校企联合实习培养。
  二、政策措施
  (一)学生遴选及管理
  “卓越计划”的学生前2.5年不分专业方向,统一上课。按专业原班级进行管理,为每个班配备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校企联合授课期间,为每个由企业工程师授课的班级配备一名校内教师,集中进行校企联合实践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设计期间,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监管教师,总体协调指导监督等事务。
  (二)教师评聘与考核
  为保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学院聘请东软集团工程师、中电研究所的专家为学院兼职教师,负责校企联合授课、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同时在教师评聘中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具有三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
  (三)校企合作
  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借助大型企业的教育服务计划和岗前培训等资源,完善学生培养条件建设,同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达到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目标。
  (四)经费保障与管理
  学院为保证“卓越计划”教育的顺利实施,专业建设经费重点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优先鼓励支持参与“卓越计划”教育的教师;学生创新和实习方面,学院优先保证“卓越班”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优先支持相应的实验室、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另外,学院利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重点解决“卓越计划”推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培养的主体就是教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开设工程开发类课程,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2.借助企业授课、专业实习,有计划的安排校内教师参与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工程能力,3.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工程能力;4.联合企业根据专业方向特点、遴选企业导师,充实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四、校企合作
  “卓越计划”培养包括在学校学习和校企联合培养两部分,在校企联合培养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学习行业标准和规范,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校企联合还肩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深度合作。专业已与东软集团、中兴通讯、中电研究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求职、师资队伍、产学研结合等环节全方位合作。
  1. 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所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
  2. 开展全面深入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课程,同时联合企业工程师开设“C语言工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和“Java程序设计”,并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方面开展联合培养。
  五、未来工作
  (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专业布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专业将立足“卓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考核方法、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全面深入建设三个课程群。
  (二)立足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推进校企联合培养
  以现有建设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内,为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设备与资源,为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产品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便利条件。从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为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需要对专业课程进一步整合,改革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工程能力等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校教师培养相关政策为基础,借助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学团队的发展和建设,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将进一步结合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过程档案资料的归档、分析等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结束语
  专业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和校企联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和提高。同时,为了保证卓越人才的培养,将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以一,王雁.对工程教育改革中关键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4-1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1(2):47-55.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其他文献
一、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2009年的民生难题.200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来临,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塑造应当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党政公共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期舆论宣传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提出了"新闻执政
《解放日报》体育部还是比较有气魄的,刘翔去美国开刀、做手术以及康复治疗,已有两个多月了,这次专门派记者张玮去采访。我想刘翔单就开刀、做手术、康复治疗来说,确实也没有多少
张紫葛(1919年-2006年10月1日),饱受争议的传奇式人物和传记文学作家。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在增长。在民政部门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中.养老机构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发挥了缓解社会供需矛
教育公平问题近些年被得到关注,促进教育公平是人民大众的时代诉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公平的状况成因、解决教育不公的措施值得深入研究。在和谐社会
21世纪,3G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词,有人甚至将21世纪称为移动信息社会.近年来我国从各个层面支持3G建设,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完成、具有自主知
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们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是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
在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悲剧原因被古今学界不失兴趣进行探讨的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可以发现焦、刘二人的悲剧是由兰芝和焦母两个强女人之间人格尊严的冲突所致,这种冲突将使
科技档案是指在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和信息资料,是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技术发展和科研成果的珍贵信息资源,是反映一个单位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