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因果关系与非决定论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图脱离决定论框架的概率因果关系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概率因果关系通常被定义为“概率的决定论因果关系”造成的.卡特赖特通过批判概率CMC对非决定论系统的无效性揭示了这种定义无法解决“非决定论的概率因果关系”问题.而迦楼正面建模“非决定论的概率因果关系”的尝试,暴露出因果结构独立性与 自发概率相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需要在量子力学提供的非决定论框架下,从认知因果性和系统结构描述的方式上寻求解决.
其他文献
2021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回顾鲁迅先生走过的非凡一生,在文学上他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经典作品,更是为近当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期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瞻远瞩,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高远的天空,把培养航空人才作为建立人民空军的起点,抓住一切时机和可利用的条件培养、储备航空人才,为创建人民空军做艰苦准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与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关系,选派人员到新疆督办公署盛世才航空队学习飞行技术,组建一支由自己掌握的航空力量——“新疆航空队”.随着人民空军的组建和发展,后来这批骨干绝大多数人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建立和建设人民空军的中坚力量,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期刊
曾国屏(1953-2015),贵州印江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到赛博空间、创新系统、产业哲学和公民科学素质,他的研究遍布自然辩证法的各个分支领域.
期刊
周雪华是青田农商银行的一名员工,青田县周大妈帮忙团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自2017年当选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至今,周雪华始终牢记人大代表身份,践行人大代表担当,以慈善公益助推共同富裕.近日,《浙江人大》杂志社记者就做好慈善公益事业,发挥代表作用对周雪华进行了采访.
期刊
证据是理论建构的重要依据,但是证据与理论之间的非必然性关系使得如何保证二者间关系的可靠性成为科学解释所面临的难题.而证据理论作为一种或然性方法,可以测量理论的证据度,以揭示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据此提出了理论与证据的概率解释模型.该模型通过测量所有潜在理论解释的证据度以提取有效的理论解释,并通过概率指派函数为其赋予具体的证据可信度.在此基础上,模型依据对质疑度的计算,从反面为理论解释提供支撑,并最终通过确定度的求解给出理论解释合理的有效证据度.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概率解释模型应该遵循的三条规范性准则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概念建立在从现象到实在的可通达性的预设之上,它试图寻找某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合理性规则或先验推理逻辑来当作客观性标准.这种无视角的观点,排斥科学实践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认为历史细节在知识论层面上琐碎无关,因而从根本上反对自然主义.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因而它所坚持的客观性概念有异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客观性概念.它可以采用两种辩护科学知识客观性的策略.一是建立在非随意性概念之上、较少形而上学预设的策略,二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生成性特征之上的、允许某种实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是解释心身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理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价值走向,以至于提起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只是作为一个过去时的历史遗产.事实上,笛卡尔提出了很多在当代也仍然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回到笛卡尔既是重要的也是迫切的.以考林·麦金的新神秘主义为筏,简要说明当代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安全性原则和敏感性原则是当下两个主流的关于知识的模态理论.和敏感性原则相比,安全性原则在解释归纳知识,以及应对怀疑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近年来受到不少知识论学者的青睐,是外在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然而,安全性原则的弊病在于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盖梯尔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构造反例来指出在盖梯尔案例中,主体的信念是可以符合安全性原则要求的.因此,安全性原则并没有准确地把握“知识与运气不相容”这一盖梯尔案例背后的哲学直觉.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运气条件”.
在我们的日常因果直觉中,“缺失”能够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但那些认为存在“缺失”导致的因果性的哲学家必须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的因果判断中会区别对待看起来具有同等地位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哲学家试图给“缺失”导致的因果性提出一个独特的定义,从而在因果性的形而上学层面上就区分开不同的“缺失”,然而这些尝试都是不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否认存在“缺失”导致的因果性.事实上,我们可以诉诸语用学来解释这个问题,而不必认为人们的区别对待反映了某种形而上学层面的区别.
认知表达主义反对传统的描述主义元认识论,认为主体在对认知情况进行判断和主张时,除了表达信念,还同时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动性心理状态.主体的认知主张不在符合某种先在的认知规范的意义上有真假,而只在紧缩论的意义上有真假.相比于描述主义模型,认知表达主义框架下的认识论理论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规范性属性,应对怀疑论挑战,并说明主体与其认知判断之间的关系.尽管容易受到求真主义的质疑,但是从理论转向的视角看,这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