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替实验中油相核磁共振T2谱表征方法

来源 :石油地质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核磁共振T2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岩心的孔喉大小、分布及岩心中流体的分布状态、可动流体含量等信息,是研究孔隙结构及流体分布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而渗流实验是研究储层渗流能力、残余油分布、驱油效率等重要的开发实验.结合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和核磁共振T2谱,用MnCl2溶液(锰水)对岩心进行驱替,发现用锰水驱替后可以较好地屏蔽岩心中水的核磁信号,且锰水驱替相比于锰水浸泡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锰水驱替实验还可以反映出饱和油和残余油的核磁信号,为研究残余油的分布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实验方法.
其他文献
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是渤海油田精细化勘探的重点区域,但该区沉积环境变化较快.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石臼坨东部东营组、沙河街组等层位展开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各层位MgO/CaO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2%,说明研究区从石炭系到东营组时期的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营组为较温暖的潮湿沉积环境,沙一段与沙二段存在干旱或蒸发沉积环境.Fe3+/Fe2+比值显示研究区东营组以还原环境为主,沙河街组以弱氧化环境为主,且砂体相对发育的层位Fe3+/Fe2+比值均比泥岩段略大.
滨里海盆地K区块稠油油藏储层类型独特,目的油藏埋深较浅.针对哈萨克斯坦K区块开发后期含水上升快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开发后期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建立符合盐上稠油油藏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及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结果表明,K区块为注入水水淹,水淹程度为中水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在水淹后均增大,泥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电阻率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降低;水淹程度主要受沉积韵律及物性的影响.据此建立了定量判别水淹级别图版,适合泥质砂岩稠油油藏的水淹层测井解释.
径向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砾石充填参数对充填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研究径向水平井砾石充填过程中各因素对充填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参数的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对砾石充填工具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仿真数值与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横向对比,评估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砂浆排量越高、携砂液黏度越大的砾石输送的距离远,更易到达径向水平井水平段末端,充填效率更高;携砂比越大,虽然砾石沉降速度和砂床堆积速度也越快,但容易发生砂堵现象,实际充填效率变低;同时,砂浆排量为850 L/min、携砂比为15%和携砂液黏
A油田是渤海典型薄互层油藏之一,具有纵向上层数多、单层厚度薄且物性差异大的特点,采用大段合采方式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表现出产量递减快、见水早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双管水驱实验及三维非均质水驱实验研究,明确了薄互层油藏层间干扰特征、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层间干扰程度,即渗透率级差越大,干扰程度越严重,当渗透率级差控制在3以内时,层间干扰影响较小,各层驱替较均匀;同时结合油水两相动态运移规律及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有效指导渤海南部A油田细分层系开发方案的制定以及产液结构调整,并首次提出渤海南部区
[目的]了解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流行与发生地理空间分布,获取疫源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为疫情防控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区域重心分析以及多环缓冲区分析等,揭示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空间格局和分布特征,并对疫情扩散风险进行预测,利用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三峡宜昌区域疫情重灾区集中在当阳市、夷陵区和宜都市;受害松林密度相对集中,传播距离长、跨度大,疫情传播特征呈现地理面状扩散,疫源呈跳跃和迁移式发展,局部爆发特点;松林受害地理分布集中在海拔12
在旋转导向钻井过程中需要根据井下实时获取的伽马成像图对钻头进行调整,但是钻井随钻测量数据的传输数量较少,单次所能传输的数据有限.为了获得连续的伽马值,使用三次样条插值和Akima插值两种方法分别对井周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测量数据进行插值处理.使用LabVIEW软件对两种插值方法编程,绘制井深和井周方向上插值结果的曲线图和强度图.使用辽河油田某钻井数据对所编程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插值后所得到曲线和强度图能够准确地反映地层的信息,可为钻井导向和地层评价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以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宝北区块为例,对由冲起构造模式控制的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应力场进行模拟,进而对研究区裂缝发育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宝北区块致密砂岩储层中裂缝发育,主要为天然构造缝,包括剪切裂缝、张性裂缝和挤压裂缝.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精细地质建模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恢复了目的层在冲起构造模式下的古应力场,通过综合破裂率定量预测了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一致,为宝北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此类致密砂岩裂缝型储层甜点的有效预测提供
陕北某气田井筒存在腐蚀和结垢,导致井筒堵塞严重.选取22口典型堵塞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堵塞因素与日均减产量之间的灰关联分析井筒堵塞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气井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并研究与井筒堵塞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起陕北某气田井筒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井筒腐蚀、CaCO3结垢和气井出砂;引起气井堵塞的主要原因排序为:pH值>日均产水量>压差>CO2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将影响气井堵塞的因素综合为六个因素,其中生产制度和阴离子含量对井筒堵塞影响明显;pH值、CO2含量和压降协同作用是引起陕北某气田井
井壁失稳是碳酸盐岩储层钻完井及开发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工程难题.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油井井壁失稳、出泥砂严重,井壁失稳给油井投产、生产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对失稳现象进行有效分析,明确失稳来源和失稳形态,发挥油井产能,基于工程表象和作业数据提出井壁失稳程度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在生产动态和探冲砂作业基础上,形成井壁失稳动态评价方法.利用井壁失稳程度的动态评价方法分析109口失稳井的井壁失稳特征,借助冲捞砂样和储层岩心分析井壁失稳形态.结果表明,哈拉哈塘油田失稳主要为非生产层组的垮塌和生产层组裂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已超过7年,井筒积液、油管腐蚀穿孔、管柱堵塞等问题逐渐显露,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为提高涪陵气田页岩气井异常判别的准确性,基于“U”型管原理,建立气井生产过程合理油套压差计算方法,从8种组合方式中优选出H&B—B&B组合模型作为井筒多相流流动计算模型,并优选了振荡式冲击携液模型计算临界携液气量.结合各类异常情况动态过程分析,形成了页岩气井井筒积液、油管堵塞、油管异常窜漏的几类典型特征曲线,并综合井口放喷、气举验证、流压测试、井下电视等手段,建立了一套页岩气井生产过程异常诊断与现场排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