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作家刘震云在序言里写的,“由谁代表自己,都不如自己代表自己”。别人代表自己,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依然躲在自己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生存。但如果他们会发声,他们会告诉别人他们感觉到的、想要的,而别人也愿意听,那么他们就有了自信、有了尊严。
  “河套人爱吃胡油,以前种胡麻的可多了。夏天胡麻花开成一片一片的,头顶上是蓝盈盈的天,地里头是蓝盈盈的胡麻花,可好看了……夏天过了,胡麻结出圪蛋蛋,样子长得跟牵牛花的果果差不多,秋天熟了的时候,里面的籽籽有的是深紫色的,有的是浅黄色的。籽籽紫的叫紫胡麻,白的叫白胡麻。”
  2011年前,秦秀英从没想过这样的文字能够出自自己的笔下。彼时,她还只是内蒙古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沉默,不自信,对身边喧哗繁忙的现代化城镇有着疏离和恐惧。但今年6月,她写作的文章结集成《胡麻的天空:一位母亲的“自然笔记”心灵史》出版,引起出版界关注。一位农村妇女的文字,为什么能触动人们的心灵?一个普通人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书写,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笔者采访了秀英奶奶和鼓励她写作的儿媳妇芮东莉,试图寻找答案。

重拾对生活质朴的爱


  生在河套平原的农村,小时候恰逢大集体时代,在艰苦的条件下,秀英奶奶没有童年本应拥有的欢乐和自由,也没有对她周边环境进行感受和探索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没日没夜地与公社集体一起劳动。谈起她的童年,秀英奶奶对记者说,“那时候每天种地,没有所谓‘大自然’的概念,只知道跟集体一起劳动而已。”到了青年时期,她的爱情又被农村的包办婚姻所掠夺,失去了表达和感受人与人间温柔的情感的机会,被迫提早面对家庭生活的千沟万壑。进入中年后,像众多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把自己的精力和资源都贡献给家庭生计的维持和孩子的抚育上,没有一点能够留给自己的空间。而随着她渐渐老去,丈夫和孩子因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搬到了城里,她只能放弃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来到现代化的城镇里,而城镇生活于她而言陌生又复杂,她在迷惘中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秀英奶奶如同广大农村妇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放弃自己所应该享有的和感受的。在这些不可抗拒的失去中,她们逐渐习惯了不断失去的苦恼,也习惯了把这苦恼深埋在日渐沉默的躯体中。
  2011年,儿媳妇芮东莉让秀英奶奶做起“自然笔记”,希望她能从包容的大自然中找到些寄托。于是,在家人的鼓励下,这个小学文化的农村妇人从零开始学习写字、画画、使用电脑。一本《新华字典》被她翻坏了,又缝补起来;原本不会抓笔的手,颤颤巍巍地描画每一片树叶。秀英奶奶用她的顽强和坚持向写作的梦想靠近。随着她慢慢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故事注入一页页美丽的图画与文字中,她眼中的世界也敞亮起来,很少像以前一样,为烦恼所困扰。而更让儿子和儿媳妇惊喜的是,通过这些图画和文字,他们读到了一向沉默寡言的秀英奶奶生动有趣的内心世界。
  一个普通农妇,本没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文采和智慧,但她对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却令人备感亲切。当代社会,尤其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淡漠,这种情感无疑是稀缺品。
  离开故土的秀英奶奶,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却在自己的劳动里找回了价值:胡麻、麦子、糜子、糖菜、哈密瓜……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怎样种,种出来能做什么吃,都写得仔仔细细。做了吃的,那风味也是记得真切:麦子和面烙厚烙饼,“到了冬天,把猪一杀,做一锅猪肉烩菜,拿酸白菜、土豆和粉条子一烩,锅边上把饼子一贴,又省事又香”;胡麻打了拿去榨油,“胡麻油拿来炸油糕、烙月饼、拌饺子馅、调凉菜都可香了,炸出来的糕,烙出来的月饼,颜色也比用葵花油的好看”;糖菜削了熬糖糊糊,“烙烙饼的时候,和点儿在面里,面就又甜又虚。要是不想和在面里,也可以用白皮烙饼蘸着吃,又能吃到甜味,又能吃到面的香味。吃酸粥的时候,要是把糖糊糊抹在粥上,粥就又酸又甜,那是说不出的好吃。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炸二三十斤油糕,人们最爱吃的就是糖糊糊蘸糕”……吃的通常还连上人的交往情谊,食材买卖、礼尚往来、喜庆节日,食物蒸腾的香气间,洋溢着人间的小喜悦。
  在访谈时,秀英奶奶向笔者提起她种植过的食物,滔滔不绝之余也难掩失落,因为很多农作物品种都已经不再种植了,如同她离开了故乡,与亲戚邻里相聚的小团圆亦已不再。在城里,她依然关心瓜果蔬菜,但早已不是故乡的味道。同样远离的,还有她忠诚的宠物、雪天里不问回报尽心护送她和姐姐到家的骆驼人,和人们手工制作礼物的真诚,这是她所熟悉的,也是她所在乎的。世事沧桑,但人们在乎的好像始终没有变—是渴望能被大自然善待,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和信任。只是,在冷漠疏离的城市空间里,这种最简单的渴望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深深地藏了起来,渐渐就遗忘了。如今,这份渴望随着奶奶质朴真诚的情感静静流淌出来,汇成一曲《胡麻的天空》。它是家里母亲轻吟的摇篮调,也是梦里故乡胖小狗憨厚的脸,重新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爱。

个人即历史


  秀英奶奶从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记录中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但对美好的热爱并不等于拥有美满的人生,生活的无奈与残酷常常比美好更大,也更值得记录。
  在上海的时候,秀英奶奶一直在记录植物。但从上海回到内蒙古之后,因为内蒙古的植物品种较少,秀英奶奶遇上了“创作瓶颈”。这时候,她在儿子和儿媳妇的建议下,开始记录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喜有忧,从大集体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以一个平民的角度描绘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变迁。秀英奶奶的笔下有当逃兵的父亲和表姐夫、聪明而乐于助人的地主二喜民、想要读书但却被父亲逼迫嫁人的姐姐、公有制时故意隐藏自家收成的社员、包产到户前霸占共有财产的队长……这些人设身处地地处在那个空间当中,不知道一件事为何而起也不知道将会带他们到何处去。因此,他们的世界观里有人性的自私,迷惑和恐惧,也有喜悦和真情。生活于普通人而言是不可抗拒的,而正是在这不可抗拒的生活下,平凡人真实的渴求和情感是最需要被聆听的。
其他文献
前题·关键·基础·方法·保证──我市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的几点体会泉州市农机局潘云山我市从1994年到现在重点抓了"三弯腰"和抗减灾机具。共推广耕整机和机耕船近200台,农友-5型手拖及配
一李继定吞吞吐吐地说,我是如此焦虑,所以我拍摄的新闻照片都不够冷静,显得那么浮躁。报社的张总编点着一根烟,笑眯眯地对李继定说,再想想,那你也不至于提出辞职呀。你现在是
2006年7月7日,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之际,“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与会专家代表还赴艾思奇的故乡腾冲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了艾思奇的生平及其理论成果,深入了解了云南腾冲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通过这次理论研讨,理清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明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抓“十个坚持”,促农机推广晋江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张含良晋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把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兴农、改革农业生产结构、强化社会服务当成我市"稳粮、增
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和照明设计的创新,在家居空间设计中,照明方式的选择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让传统照明方式焕发出新的魅力。这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创意的资源,也为主人的个
针对中小型液化石油气站电力设计时防爆、防雷、防静电及检漏与报警中的问题给予技术上的分析和建议。 Provide technical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blems
农业要现代化,关键在机械化──在南平市农业机械顺昌观摩会上的书面讲话南平市市长夏玉瑚这次全市农业机械顺昌观摩会是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工作,齐心协力奔小
2015年4月,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卓玛的《中外比较视阈下的当代西藏文学》一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不论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该书都在
吴长青的长篇报告文学《破局——一个教育创业者的中国梦》,对殷广平自下而上创建教育集团的事件给予了完整再现和深度挖掘,同时,艺术而真实地展示了殷广平立体多维的人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