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和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西部论坛》主编黄志亮教授就中国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与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问题,对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大卫·科兹教授进行了访谈。现将此次访谈中大卫·科兹教授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金融风险;新自由主义;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F09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8)04-0001-03
  黃志亮: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请问科兹教授,您对中国发展有何观察?您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哪些展望?
  大卫·科兹: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斐然成就,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总体表现最好。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市场与计划并行、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在引入市场经济的同时,国家仍然不遗余力地进行经济计划(economic planning),积极调控市场。而且,在允许私有企业运营的同时,坚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地位,特别是主要的银行仍然由国家掌控。在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通信及现代经济的其他基础行业,公共投资出现高速增长,而与此同时,私人投资也在不断增长。
  正是由于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中国得以成功规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危害,并有效应对了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大衰退。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阻止了西方的高风险金融证券进入中国。这些新的金融证券于21世纪初出现,在不久后的2008年就发生了价值崩溃。在2008年秋爆发的那场全球经济大衰退中,中国政府比其他国家政府反应更快,推行大规模刺激计划,以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引致的出口下滑的影响。
  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渐下降,到2016年下降至6.7%。决策者们认为,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可以降低空气和水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尽管近年来经济减速,中国仍然是最快的经济增长体并且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爬坡上坎,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的发展态势,意味着中国迈向全球科技前沿指日可待。
  黄志亮:中国目前正在扩大金融开放,请问科兹教授,应该如何在金融开放的同时防范金融危机?
  大卫·科兹:在目前阶段,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前推进还存在一些潜在障碍。其中的一个障碍涉及金融系统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大型国有银行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国有银行主要为生产性活动提供资金。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国有银行主要为生产性活动提供资金,而非从事投机性金融活动。
  这与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大约自1980年起,高风险的金融投机活动在美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愈发盛行,创立了混合金融证券,并进行交易,而这些证券通常以低质债务为基础。对银行来说,这些做法比为生产性活动提供资金的利润更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银行业利润保持着持续增长。然而,银行的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降低了生产性投资水平。生产性投资水平比1980年前的水平还要低,而1980年之前银行被禁止从事此类投机活动。二是金融体系中的高风险混合证券的累积,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大型银行最后只有依靠政府紧急援助才得以生存下来。
  向中国境外的私营机构开放中国金融体系会带来一些风险。外国银行或财团进入中国金融体系进行投资只有一个目的,即从投资中获取最大利润。如果外国投资者能获得对中国银行政策的影响力,他们会利用这个影响力推动利己政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短期来看,金融机构倾向于投机活动,因为其收益要远大于其资本在生产活动投资的收益,从而攫取更大利润。这样不仅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会给中国金融体系健康带来风险。
  中国监管部门会设法阻止这些银行的此类行为。然而,如果外国投资者在这些银行持有大量股份,并且唯利是图,他们当然希望银行监管能够放松。作为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他们也力图在政策制定方面获取发言权。允许外资银行和财团进入中国金融体系,这可能会带来很大收益,也可能会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中国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招致风险。因此,对这两方面的权衡尤为重要。
  黄志亮:您近年来一直对新自由主义展开批判。您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如何抵制新自由主义的侵袭?
  大卫·科兹:要有效地抵制新自由主义,就必须了解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和目标。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兴起;1980年左右,新自由主义在美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占支配地位。新自由主义是一个集理念、理论、政策、制度为一体的结合体,以挑战二战后占主导地位几十年的“管制资本主义(regulated capitalism)”。
  管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政府密切监管企业和市场活动,工会在决定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惠及工人阶层的社会福利计划得以推行,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起着一定作用。管制资本主义基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妥协,大企业集团在二战后勉强接受了管制资本主义。当时,大企业集团担心会再次发生“大萧条”,希望通过政府管制防止这类危机的重演。另外,大企业集团也希望,对劳工的妥协能降低社会主义对工人的吸引力。
  管制资本主义催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迅速、最广泛的经济增长,相对较低的失业率和进步性改革(progressive reform)的大气候让工会、社会主义党派及共产主义党派势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迅速,自1950年到1975年,前苏联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全世界各地似乎都有了社会主义在发展。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新策略出现,旨在阻止世界各地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在资本主义国家恢复资本对劳工的全部权力。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紊乱,利润率下降,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大企业集团借机迅速废止了管制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主要理念,新自由主义思想、政策和制度取而代之。管制资本主义被抨击为“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a road to socialism)”,“自由市场”被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制度,政府监管只会对之造成伤害;国有企业被视为效率低下的社会主义机制;工会被看成是剥夺工人个人自由的机构。新的口号出现了:“自由化”“去管制”“私有化”“保稳定”。其中,“保稳定”指的是取消惠及工人阶层的政府社会福利项目,以削减政府开支。此后,对金融业和其他行业的监管迅速放开,社会福利项目大幅削减,国有企业私有化,新自由主义时代从此开启。
  在新自由主义时代,美国和西方大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1980年后,美国工人实际工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升反降,而富人阶层的总收入迅速上升。自那时起,从GDP增速或劳动生产率增速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明显恶化。在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美国,赤贫重现,越来越多的人无家可归,而这些情形在管制资本主义时代基本消失了。新自由主义时代使得金融危机再现,终究迎来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以上历史对于当今中国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有着重要的启示。市场与计划并行、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并存,这让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混合经济模式给中国带来4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却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崛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的许多聲音一直倡导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和政策。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多数大学中占主导地位,留学英美的中国学生得以接触到它们。全球主要经济组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与此同时,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关系,也会倾向于新自由主义观点。那些市场活动中的成功者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优异品质,而忽视了政府监管、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投资,以及工人对企业的贡献。他们倾向于把政府监管看做是对他们自由追求利润的阻碍。
  在这段时期,新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为中国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直接源发于新自由主义。他们呼吁缩减甚至去除国有企业,以便让私营企业扩张。如果实行私有化有难度,他们就要求国有企业能像私营企业一样,仅仅关注利润。他们提出削减公共投资,认为这样会鼓励私人投资。他们要求国家减少对企业的管制,他们呼吁建立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体系。
  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开的药方去做,中国的崛起将会戛然而止。银行私有化后,经济增长将放缓,金融将会不稳定。这将危害中国的产业政策,而这些政策早已写进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中国迈向全球科技前沿。减少对企业的监管与改善自然环境的目标相背,后者只有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严格管制才能实现。由于私人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中无法获得广泛的经济收益,因此,减少公共投资不会换来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将削弱国家迈向世界技术前沿的能力。有证据显示,在中国,相较国内私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创造了更为重要的诸多新技术。
  如上所述,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阻止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手段而引入的。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不仅会阻止中国的崛起,而且将使中国从社会主义滑向资本主义。如果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如果政府停止对经济的积极管制,如果金融体系的资本仅以追逐利润为目的,那么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将消失殆尽。
  (编辑:易 淼)
其他文献
摘 要: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采用动态SAR模型分析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TFP整体上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增速趋于下降;农业TFP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惯性;农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农业TFP增长相互促进;劳动和
期刊
摘要: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包括策略制定、路径选择和研发努力等,其具体行为选择由内部、外部环境及偶发事件交织形成的国别情景和时代背景决定,其实践成效则是环境条件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三个支柱性企业(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同质化与异质性并存: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优势资源换技术+技贸结合”的学习追赶策略、“从引进成
期刊
摘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对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呈现出当代流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整体运用,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期刊
摘要: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由于要素投入结构及实施的风险程度不同,其影响因素及效应可能存在差异。利用对甘肃省10个县区20个村521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更多的农户实施了劳动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表明目前农业绿色生产中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对农户的劳动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的
期刊
摘 要: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在新时代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对四川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温江模式”“龙华模式”和“三水模式”等的考察表明,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认识问题、资产量化和改革范围问题、成员身份确认问题、股权设置及管理和轉让问题、治理结构问题、集体经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库区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难题和新机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三峡库区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库区,其发展难题的探讨和破解对于其他库区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三峡重庆库区发展面临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受限、百万移民安稳致富难及脱贫攻坚更难、地质灾害防治难等现实制约因素。本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新定位新目标,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新路径:建设三峡水陆新通道,突破长江
期刊
摘要:如何应对农村垃圾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农村垃圾处置是否恰当关系到农村环境的稳定、农民生活的幸福与农村社会的和谐。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太湖流域地区部分农村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应对农村垃圾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农民在垃圾处置过程中转变了环境意识,并改变了自身不恰当的环境行为,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了一种“生态自觉”的状态。太湖流域地区农民垃圾处置行
期刊
摘要:农户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和收入差异的合理控制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和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湖北宜昌、随州732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下农户收入状况及其结构性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融合组的户均收入水平及不平等状况明显高于非融合组,而融合组和非融合组家庭增收渠道差异导致农户收入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异质性。进一步依据收入结构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
期刊
摘要: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对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武陵山区特色蔬菜种植村41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促进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业项目的几率较低,政策支持激励了农户的参与行为但降低了农户的参与意愿;家庭人口规模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促进农户持续参与特色农业项目,而贫困农户和偏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发展绘制了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2004—2017年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的人文、历史、经济等因素复杂多样,相关政策难以周全,影响到中央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在2017—2018年度中央一号文件地方贯彻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调研中,发现调研区域的乡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和自来水)、人居环境(污水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