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南三大名湖之一的玄武湖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风景园林管理的发展状况。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概括了玄武湖在六朝、唐五代、宋朝、明朝、清朝和近代的历史沿革,复原了玄武湖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风景园林;金陵;玄武湖;园林历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04-05
  收稿日期:2016-09-12
  修回日期:2016-11-17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ree Jiangnan famous lakes, Xuanwu Lak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On the basis of fully excavating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Xuanwu Lake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Tang Dynasty, the So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times, reconstructes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Xuanwu Lake from the Royal Garden Pool to the Modern City Park.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Ling; Xuanwu Lake; Garden history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區东北隅,为融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该湖最早名“桑泊”[1],三国称“后湖”[2],东晋名“北湖”。“玄武湖”始名于南朝刘宋时期,据史载,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是岁,大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3]。这是“玄武湖”第一次在史籍之中出现。北宋《太平寰宇记》:“宋元嘉末,有黑龙见湖内,故改为玄武湖也。”[4]中国古代风水讲究四神兽格局,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湖在六朝建康城北,故名“玄武”。玄武湖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风景园林管理的发展状况。
  1六朝皇家苑池
  六朝之前,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较荒凉,沿湖地带为墓葬地。吴大帝赤乌四年(241年),“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阔五丈,深八尺,以泄玄武湖水。”[5]将玄武湖水通过所开凿的青溪引入宫城之内,这是首次开发利用玄武湖,此后也一直为建康城以及城内的青溪、运渎等提供水源,维系着建康城的水生态平衡。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创北湖,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东自覆舟山西,西至宣武城六余里”[6],在玄武湖南岸修筑了一条六余里的长堤,这是首次兴修玄武湖,玄武湖堤岸漫游不定的状况开始改善。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造华林园、玄武湖,并使(张)永监统”,由张永负责修筑的华林园为六朝著名皇家园林[7],玄武湖与之一并修造,说明其已被纳入皇家苑池。当时兴修玄武湖时,宋文帝准备在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被何尚之一度劝阻,然又据《景定建康志》载:“宋元嘉中??立三神山于湖中,春秋祠之。石迈《古跡编》曰,元嘉二十三年,筑北堤,立真武湖于乐游苑之北,湖中亭台四所。”似乎宋文帝还是在玄武湖中立了三座神山,并且还在其中修筑了四所亭台。
  时至六朝,玄武湖成为王公贵族的游乐场所,著名园林乐游苑、上林苑便建造在玄武湖周边。玄武湖还成为舟师演武、阅军之地。史载:宋文帝元嘉五年,“车驾临玄武馆阅武”;孝武帝大明七年,“于玄武湖大阅水师”;齐武帝永明二年、十一年,两次“车驾幸玄武湖讲武”;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因大阅武,命都督任忠领步骑十万阵于真武湖上”;陈后主至德四年,“舆驾幸玄武湖,肆舻舰阅武,宴群臣赋诗”。这些在玄武湖的阅兵行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南唐朱存、南宋曾极在玄武湖览古时还赋诗咏及此事(图1)。
  玄武湖是建康北郊的城防形胜之地,南宋陈亮尝论道:“(南京城)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8]因此六朝时期玄武湖多次成为兵家争斗的战场。如,刘宋建平王刘景素谋反时,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道成便是在玄武湖屯兵待战,将之平定。又如,梁朝末年,侯景反叛时,引玄武湖水淹灌台城,最后将台城攻陷,直接导致了后来梁朝覆灭。


  2唐五代郊野
  公元589年,隋平陈,六朝都城被夷为平地,玄武湖的喧哗亦如烟散,留下一片静谧供后人凭吊,唐代大诗人李白、李商隐、张九龄等均在此留下怀古诗。如李白《金陵三首》诗有云:“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面对玄武湖(后湖)的明月,感伤南朝亡国之痛。李商隐《南朝》诗亦有“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繻回”之句,用的是齐武帝萧赜夜游的典故。萧赜喜欢半夜带着宫女到琅邪城附近狩猎,回来行至玄武湖北岸时,才刚刚听到鸡鸣,故此地又名鸡鸣埭。
  历经隋唐三百多年自然演化,至五代时期,玄武湖已经变为一片风光如画的城郊美景之地:“金陵北有湖,周围数十里,幕府、鸡笼二山环其西,钟阜蒋山诸山耸其左,名山大川,掩映如画,六朝旧迹,多出其间,每岁菱藕网罟之利,不下数十百千。”[9]可见南唐时的玄武湖,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皆备,并且还具有相当的经济收益。   3宋代泻湖造田
  宋代,玄武湖的经济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以至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被填埋。《太平寰宇记》卷90载:“玄武湖,在(上元)县西北七里。周迴四十里,东西两派,下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百顷。”说明北宋初年,玄武湖尚有周围约四十里的面积,能够灌溉百顷耕田。至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玄武湖开始出现淤塞。《宋史·河渠志》:“天禧元年,知升州丁谓言:‘城北有后湖,往时岁旱水竭,给为民田,凡七十六顷,出租钱数百万,荫溉之利遂废。令①欲改田除租,迹旧制,复治岸畔,疏为塘陂以畜水,使负郭无旱岁,广植浦芡,养鱼鳖,纵贫民渔采。’”这一时期的玄武湖,部分湖面在干旱后已经被辟为农田,面積逐渐萎缩,但湖尚存,天禧四年(1021年),还一度被改为放生池。
  彻底将玄武湖废湖为田,使之消失的是王安石。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决定将玄武湖“泄湖为田”,向神宗皇帝上书《湖田疏》:“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渡,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主张将玄武湖水泄去,将湖中鱼虾分给贫穷百姓;水退之后再将田地分给贫民耕种,既可解决当地贫民的生计,又能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这一建议得到朝廷许可,于是在湖中通过开挖十字形河道,将湖水泄去,改湖为田,将桑田分给当地贫民,为了方便交通,还在河道上架起了桥梁。这项在王安石看来利国利民的工程,使玄武湖彻底消失了三百年,仅“城北十三里惟有一池,而他皆废为田”。
  泄湖为田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忽视了玄武湖更为重要的生态功能。玄武湖与南京城内的诸多水道如青溪、运渎等相通,源源不断向城内输水,以利民用、运输、灌溉,如果遇上大雨,还能蓄留水量,减轻水患。玄武湖被填后,南京城河道因缺水而淤塞,城内“雨则涝,旱则涸”(《宋史·河渠志六》)。因此,泻湖造田所得经济收益事小,所失生态效益和安全屏障事大,玄武湖亟待恢复。
  4明代黄册禁地
  元代,玄武湖仍“惟有一池,他皆田地”,甚至连当年所开之河道也常淤塞。据史料记载,元代曾两次对玄武湖河道进行疏浚。一次在大德五年(1301年),“申奉省札行下,钟山乡开后湖河道”;一次在至正三年(1343年),“都水庸田司以本路言,开浚后湖河道;令壕塞官相视,上至钟山乡珍珠桥,下接金陵龙湾大江,通十七里。”[10]这两次特别是后一次疏浚,使河道从钟山乡珍珠桥一直延伸到龙湾(今下关)的今外秦淮河道,南京城雨涝旱涸的局面才稍改善。
  这两次毕竟只是疏浚河道,不是复湖,玄武湖的真正恢复是在明代。《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浚后湖及石灰山、龙湾河道凡千余丈”[11]。《万历应天府志》亦载:玄武湖,“赵宋时废为田,元大德中仅一池,国朝复为湖,以贮天下图籍。”[12]复湖后的玄武湖成为明朝政府贮藏全国户口赋役总登记册即黄册的地方。当时湖中有五洲:“西北曰旧洲,上为库以贮册籍;西南曰新洲,上有郭璞墓;前抱一洲及东二洲,皆号荒洲。近西小洲,号别岛。”[13]其中旧洲(梁洲)藏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年份黄册,中州(环洲)藏弘治、正德、嘉靖初年黄册,新洲(樱洲)藏嘉靖十一年至四十一年黄册。有明一代200余年,全国土地户口档案均藏于此,最多时共有库房960间左右,内藏黄册170万本,是我国古代较大的档案库。
  成为黄册库房后,玄武湖有专人值守,一般人不得入内,成为与世隔绝的禁区。经过若干年的自然生息,玄武湖生发为一片风光秀丽之地。正德年间,时任南京户部郎中的计宗道,到玄武湖库房核查图籍时,作《过后湖记》写道:
  凡过湖,必出太平门。命舟而行,可七八里许,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风播扬,文漪聿兴。荡漾于烟波之上,莫不气舒襟豁,情畅神爽。见之者,若游仙焉。余门立舟首四顾,其嵯峨霄汉之表,王气郁葱而峙乎东南者,钟山也;叠连如屏如帏,在西北者,幕府山也;峦岭偃蹇、盘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拔而凸出城头、殿阁参差、浮屠耸空者,鸡鸣山也;山东、西一带列如悬榜者,世传台城也;崚嶒冒水而出者,岛屿也。傍视三法司公所,隐隐错落云水之湄。重岗叠阜,遥连于其外,翔然而鸾凤峙,腾然而蛟龙走矣[14]。
  玄武湖之旖旎景色尽呈笔端,可惜美则美矣,常人难以接近,犹如一颗明珠匿藏于尘箱之底。


  5清金陵四十八景之“北湖烟柳”
  由于常人难以接近,故明万历前后南京本地文人品题南京胜景时,玄武湖尚未纳入视野之中,如较早的盛时泰“金陵十景”与稍后余孟麟“金陵二十景”中,均不见玄武湖。清兵入关,国祚易主,黄册禁地地位不复存在,玄武湖神秘面纱逐渐揭开,世人开始重新接近、认识玄武湖。清康熙时宫梦仁所撰《读书纪数略》记载的“金陵四十景”中,即有“后湖莲舫”之景,“后湖”即玄武湖,“莲舫”是采莲的小舟,玄武湖中采莲舟已成为清初金陵之胜景。此后,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金陵四十八景”,其中亦有“北湖烟柳”(图2)。“北湖”亦即玄武湖,“烟柳”则用了唐韦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之典。事实上,明末朱之蕃在将余孟麟“二十景”扩充为“四十景”[15]时,其中即有有关玄武湖的“平堤湖水”之景。这里,从“平堤湖水”到“北湖烟柳”,可看出明清两代对玄武湖感知的不同和认识的深化:“平堤湖水”中只见堤、水而不见人,“后湖莲舫”中出现舟,亦即出现人,“北湖烟柳”中则更具文化意味,这里的人,是站在景物之外、极具文化底蕴、能够感受玄武湖厚重文脉的观察者。因此,从唐人笔下怀古的玄武湖,到宋代看重其经济利益以至使之一度消失的玄武湖,到明代神秘存在的玄武湖,再到清代“北湖烟柳”的出现,玄武湖终于在实体景观和文化意境上均实现了回归。   清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多次游览玄武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登南京鸡笼山观象台,俯观玄武湖,题字“旷观亭”;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度南巡,仍登观象台,作《后湖》诗。乾隆第一次下江南(1751年)时,还一度设行宫于玄武湖北岸,他两次游湖,留下《登鸡鸣山即事》《题鸡鸣山》《元武湖即景杂咏》《泛舟后湖揽古》四首有关玄武湖的诗,其中前二首为其登鸡鸣寺远观、俯视玄武湖而作,中有“元武湖光上眉睫,金陵春色怡胸怀”和“我来畅远目,元武澄见底 ”①之句;后二首则是其驾舟入湖、亲自游览而作,中亦有“春波演澜含新蒲”与“镜涵春水一篙深,白芷青蒲剌碧浔”等句描绘湖中美景。诗中所绘,较为简略,玄武湖之秀美景色,清人钱胥洲曾在其《后湖记》[16]这样细致描述:
  为状也,中有五洲,环四十里。形势天然,四时之景可挹。春隄杨柳,秋水菰蒲;夏则菡萏香清,熏风习习;冬则雪月一色,掩映洲渚。時有游者,瓜皮泛艇,往来莲叶间,泛泛若水中之鳧,而不知自得。
  天子游历赋诗,百姓自然效仿,再加上本身天生丽质,玄武湖遂为南京一处地标性景观。
  6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
  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镇守南京,曾“泛舟城北玄武湖”,命人在玄武湖梁洲重修湖神庙,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等园林建筑,并建“杨柳楼台”牌坊于十里长堤上,“于是后湖风景焕然一新”。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时,为报曾国藩知遇提携之恩,在孤凄埂与梁州之间修筑曾公堤,解决了游人“过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便。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又在十里长堤“杨柳楼台”旧址修建“初日芙蓉”牌坊(芙蓉即荷花。在清代,玄武湖荷花已颇为壮观,成为一景。清末、民国时期,玄武湖的荷叶还一度成为官方特许经营的特产)。不过,1898年,在由法国传教士方殿华(Louis Gaillard)绘制的 《江宁府城图》(长70 cm、宽52 cm,是目前发现、留存下来最早的南京坐标地图)上,玄武湖只有四个洲,甚至连名字都叫“元武湖”[17]。
  宣统元年(1909),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在筹办南洋劝业会时,为方便游览者,决定在靠近会场的明城墙上新设一门(未及完工,端方调任直隶总督,继任者张人骏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完成这项工程),命名丰润门(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改为玄武门),并筑新堤,设游览线,扩大了湖内绿地。此外,1909年,时任清新军统制的徐绍桢还曾在湖中置地,修筑寓所复园,并建造陶公亭、湖山览胜楼,公事之余在此“射覆分曹,联吟结社”。
  晚清时期,经过曾国藩、左宗棠、端方、张人骏、徐绍桢等人的先后修筑,玄武湖中可供观赏的园林建筑大为增加,游玩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1909年丰润门(玄武门)的开辟,标志着玄武湖已经向近代意义的公园转变,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公园之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设立了直属南京市政府的玄武湖管理局 ②(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南京市公园管理处),玄武湖的城市公园特色更趋明显: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布置玄武湖景委员会”,制定玄武湖游览规则,建花卉温室,办菊花展;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筑玄武湖环湖马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庆祝南京建市十周年,举办盛大游园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涵碧轩(1947年改玄武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梁州设儿童乐园,建翠洲音乐台,举办“首都第一届菊花大会”,中华交响乐团在此作首场演出[18]。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些措施和活动,让玄武湖成为南京最负盛名的公园,公园一直免费供人游览,只有举办展览会、游艺会、音乐会等,方酌情收入场费。
  国民政府时期,玄武湖公园一度更名为五洲公园。明初复浚玄武湖后,中有五洲,但名称一直较混乱,至明末清初,五洲之名方趋稳定,即新、老、菱、志、长,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下令更改五洲名称,分别以世界五大洲命名:新为欧洲,老为美洲,菱为澳洲,志为非洲,长为亚洲,并将玄武湖公园改名为“五洲公园”:“世界之五洲,终身能游者,举世曾有几人?湖中之五洲,不半日已遍历其地。昔人谓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游玄武湖者,可以小五洲矣。”[19]这是官方首次给玄武湖五洲命名,虽长官意识浓厚,但使玄武湖更具现代气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南京市长石瑛认为玄武湖五洲命名毫无意义,且缺乏历史依据,决定予以更改,在市政府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后,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于次年市政府会议上通过决议:亚洲改环洲,欧洲改樱洲,美洲改梁州,非洲改翠洲,澳洲改菱洲。从此,玄武湖五洲以环、樱、梁、翠、菱之名沿用至今(图3)。
  玄武湖,时越千年,历经沧桑,见证了金陵一地的兴衰起伏,亦是金陵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景致、文脉早已融入南京城和南京人的血脉之中。玄武湖的历史或许能给今日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注:本文图1为作者拍摄,图2来源《金陵四十八景》(徐上添,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图3来源于站酷网(http://www. zcool.com.cn/gfx/ZMTE2MjE2.html)
  参考文献:
  [1]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5.
  [2]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98.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94.
  [4]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786.
  [5]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1593.
  [6]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5.
  [7]胡运宏.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史考[J].中国园林,2013(4):112-114.[8]陈亮.陈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
  [9]郑宝文.南唐近事(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2.
  [10]张铉.至正金陵新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5493,5500.
  [11]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638.
  [12]程嗣功.万历应天府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〇三.济南:齐鲁书社, 1996:468.
  [13]赵官.后湖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6.
  [14]汪涌豪.历代游记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119-122.
  [15]陈圣宇.金陵四十八景的由来[J].寻根,2012(5):55-57.
  [16]王曼犀.金陵后湖志[M].南京:翰文书店,1933:12.
  [17]江山华,成岗,邵丹.百多年前玄武湖曾叫元武湖[N/OL].南京晨报,2012-01-12[2016-09-12].http://www.js.chinanews. com/news/2012/1130/49232.html.
  [18]廖庆和.南京园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175.
  [19]刘纪文.五洲公园记[J].首都市政公报,1928(22):11-17.
其他文献
摘要: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探讨。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以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方向,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参考国际宜居城市经验,确定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首要目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绿地信息库,并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辅助绿地规划。在对珠海市绿系统规划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用
期刊
摘要:以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金龙路垃圾转运站立体绿化建设项目为例研究了模块式外墙立面绿化的营造技术,从项目的概况、设计思路、骨架系统、种植模块、滴灌系统、基质配比、植物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模块式立体绿化建设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建立体绿化协会、编制技术指引和确定养护定额等对策。  关键词:模块式;外墙绿化;营造;深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
期刊
摘要: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广州从化区境内,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核心景区——天堂顶风景区打造的花海近年来吸引众多游人参观。通过分析广州花海营造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花海景观营造及其运营模式,对广州市花海主题景观营造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广州市花海景观建造应从系统规划着手,重点考虑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吸引游客,凸显岭南文化特色,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同时,在景区管理上应配备专业
期刊
摘要:以广州动物园规划为例,提出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元论。动物园规划设计应满足动物和游客的需求,采用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为本、人与动物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阐述动物园设计必须从动物、人、环境三元素出发,建立动物园规划设计框架系统,为城市和野生动物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动物园;广州动物园;三元论;生态展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整饬型宗族聚落是单姓宗族聚落中的一种类型,受宗族文化影响颇深。选取海南石村为例,探析宗族文化在微观建筑、中观房派、宏观聚落三层面上对海南整饬型聚落形态的影响,并将海南整饬型传统聚落与岭南地域层面的同类型聚落形态进行比较,得出海南整饬型传统聚落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聚落布局具有明显的秩序性,但由于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宗族文化弱化,房派观念减弱,祠堂的中心组织性被削弱,祠堂规模
期刊
摘要: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的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从原有的专业基础与设计表现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创新设计及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专项研究五个板块;改进教学方法,分别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与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方面,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风景园林;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存在着过度、无序开发的现象,旅游景观规划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竞争力,以贵州滑石板苗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该苗寨碎片化肌理,引入“织补”策略,以生活性、形态性、原真性、动态性为织补规划原则,以局部织补、横向整合、纵向延伸为织补策略,对滑石板苗寨活力、文脉、生活、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织补”,使特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织补”策略;碎片化;民
期刊
摘要:将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特点的园林专业技能转化为校园文化产品既能丰富校园文化,也可促进其技能的利用。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在阐释甘肃农业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了基于园林专业技能的校园文化产品的类型、转化途径、应用及其产生的效益,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以专业技能为依托的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园林专业;技能转化;校园文化产品;甘肃农业大
期刊
摘要:2016年广州园林博览会广州儿童公园会场立体花坛为契合“金穗嘉年华——童梦剧场”主题,在设计和置景时充分体现制作者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运用建筑力学原理,巧妙配置各种载体材料,结合现代新材料和新工艺元素,有效地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立体花坛造型,展示植物材料的绿化效果,突出花卉植物在立体构架上的装饰特点,体现出美感和岭南文化内涵;烘托主题意境,彰显出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嘉年华气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和社会调查方法,对影响观山湖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日常养护、施工、规划与设计等技术因素以及管理、政策法规、经济、自然和社会等非技术因素对园林绿化养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评价排序和综合比较分析,初步确定了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质量的17個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影响绿化养护质量因素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化养护质量;主要因素;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