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为家长提供“爱的帐篷”研发讨论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ap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网上“娇生惯养”的批评,熊金琪不以为然。“父母的陪伴并不意味着我被宠坏了。”他期待着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
  2018年9月6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体育馆内满是五颜六色的迎新帐篷,为新生家长提供短期免费住宿。
  到天津大学报到的大一新生杨哲宇(音),似乎已经做好了迎接校园生活的准备。他的行李里装着厚厚的字典、冬天的外套、四双鞋,以及牙膏。在离宿舍几百米的地方,他的母亲在体育馆地板上的一个蓝色帐篷里待命,随时准备给他送去方便面,帮他买肥皂,甚至为他擦地。
  “她在这里我感觉更安全,”这个来自距天津1100公里的中部城镇的18岁男孩告诉美国《纽约时报》,“我以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
  杨哲宇的母亲丁红艳(音)是个农民。上个月,她和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018级新生父母一起,住进了学校在体育馆内搭设的帐篷里,以便照顾孩子。“他从小就容易生病。”丁红艳告诉《纽约时报》,她还担心儿子无法适应这个纷扰复杂、充满摩天大楼的都市。
  经历了36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的长途奔波后,丁红艳劝告儿子不要打游戏、不要交懒散的朋友,不许谈恋爱。儿子对这些建议有些不以为然——“没必要。”这个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有一点胡茬的男孩回答。
  据《纽约时报》报道,过去5年来,天津大学一直为家长们提供免费的“爱心帐篷”,方便贫困家庭参与迎新传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学季为家长提供临时住所,帮助新生和家长适应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随着开学季到来,大学不仅在欢迎新生,也在欢迎新生的父母。”德国《明镜周刊》写道,“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校为陪同孩子入学的家长提供了600多个临时床位,仍然供不应求。因为不放心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在校园中过夜,有些家长睡在大学体育馆内的床垫上……位于广东省的汕头大学,早在8月底就搭建了几十个帐篷,供家长们免费使用。由于帐篷的数量有限,不少素昧平生的家长不得不挤在一个帐篷里过夜。”
  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父母挤满学校体育馆的图片,这引发了关于中国独生子女是否被家长过分溺爱的辩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中国的千禧一代经常被父母和祖父母溺爱,这让人们担心,这是一代无法自理或不愿自理的“小皇帝”。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对“爱心帐篷”的出现表示“难以置信”。该报写道:“令人吃惊的是,一些中国年轻人对‘爱心帐篷’的出现感到理所应当……”有学生对《每日邮报》表示,父母送行是因为自己有太多行李,这让父母很担心。“老实说,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坐火车。”
  美国《石英》杂志网站分析认为,中国父母对孩子如此爱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长大离家的时候,父母自然會跟孩子难分难舍——“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孩子,父母也应该学会独立”。
  批评声不绝于耳,但也有观点认为,问题的严重性可能被夸大了。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CNN:“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一直存在。每个学年开始,大学里都会挤满送孩子的父母,还会与他们一起生活几天。对一些家庭来说,这只是他们庆祝家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的的方式而已……分享这份喜悦并没有错。”
  杨鲁平自称是个“虎妈”,她告诉《纽约时报》,自己多年来勤奋工作,就是为了保证女儿能上一所好大学。在她看来,女儿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在女儿开始独立迎接大学生活前,她希望让女儿知道家庭的支持,而这一点很重要。“我想在她身边确保她安全和快乐,”她说,“我总是告诉她,希望来世我们依然做母女。”
  “上大学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我的父母不想错过这一刻。他们渴望看到未来四年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天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新生熊金琪(音)对《纽约时报》说。为了分享这一刻,熊金琪的父母从江西省出发,乘19小时的火车来到天津,但这些付出绝对值得,并且“明智”。“孩子行李很多,我们也想顺便来这里旅游。”熊金琪的父亲说,“不过学校附近的酒店都已经订满了,我们现在住在帐篷里。”
  对于网上“娇生惯养”的批评,熊金琪不以为然。“父母的陪伴并不意味着我被宠坏了。”他期待着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
  韩晓寒摘自《青年参考》
其他文献
特蕾莎修女有一张严肃到让人吃惊的脸。如果你以为她是一个像圣人那样温柔的人,就会发现她的眼神、神情都很严厉,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透露着忧伤。   那是一张一直凝视的脸,既凝视着那些被遗弃了,认为自己的生死无足轻重的悲惨之人的生与死,也凝视着那些被抛弃的孩子的死亡。   创立“合歡树学院”的宫城麻里子说过:“温柔吧,温柔吧,温柔是很强大的!”我想,我们要对被认为无用的人、被抛弃的人伸出温暖援手的话
期刊
跟老同学共进午膳,她递给我一大袋好东西——柠檬姜、酥核桃、话梅、桂花姜,都是我從小吃到大的零食,六年同窗,到底是知我,没有客客气气地送我一件银器,或者一支金笔,大包小包酸酸咸咸甜甜的东西,全是我们的童年和磨洗不掉的情谊。  老同学跟我,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社交圈子绝对迥异,然而我知道,假若我需要帮忙,她总会想办法帮助我一点什么。我们小时争吵,我们小时生大家的气,然而友谊的默契,就是在那些风波中一点一
期刊
2009年,阿根廷女诗人克里斯蒂娜·多梅内克应邀参加圣·马丁大学在第四十八教养所举办的写作班。她问参加写作班的犯人:“你们为什么会来参加?”“想把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事情都写到纸上。”克里斯蒂娜的心被这句话打动了,她觉得,没有比诗歌更适合教给这些学员们的。  犯人们的知识水平大都很低,于是克里斯蒂娜就教他们读短诗。诗的语言打破了固有的逻辑,他们很快尝试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一名被关押了近6年的女
期刊
我也知道这事儿早晚兜不住,可是我能拒绝吗?你小子别不知足,我要有个这样的妈,让我干啥都行。  【爱心泛滥、用力过猛的老妈】   在犹豫了数日之后,我还是点了“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的设置,未能免俗地将我妈屏蔽了。   当然,原因是我妈也是个不能脱俗的妈,每次不管我在朋友圈发点儿什么,随意的一张图片一句话,在她那里,都会引起剧烈震动。   这个问题,所有被老妈关注的亲们都有共鸣吧,比如,不
期刊
爱的路上,陪伴才是最深情的。  天快亮的时候,26床住进来一位煤气中毒的老人。老人瘦弱纤小,被二十多岁的高高大大的孙子小心翼翼地抱了进来。   吸氧,输液,抽血,医生、护士、家人各种忙活后,老人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意识一点点恢复,病房里焦躁不安的情绪慢慢安静下来。   过了一小会儿,刚安静下来的26床旁边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是老人的几个孩子围绕老人煤气中毒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
期刊
格里舒克,我这手当然是老猎人的手,但是我扣不下扳机去,你知道,我疼那小家伙……  乌拉尔山很遥远,在那遥远的乌拉尔山区北部,那里森林很大,而路很少。在那穷乡僻壤有个十一户人家的小村,都是木屋,叫木屋村。这村说是十一户,其实只有十户,因为第十一户离村庄很远,紧挨着森林,是孤立的一户人家。村子四周长满了枞树和冷杉树,它们耸立着,像一堵很不规则的城墙。越过那针叶树的树巅,能清楚地望见远处连绵的群山。那群
期刊
它拼命摇着尾巴,睁着大眼睛深情地看着我,从眼神中,我看出了安慰和焦急。  女儿的新西兰家里还有三个成员,那就是一只狗、两只猫。狗是名犬,叫Mila。记得刚到新西兰,回家时,车还未停稳,就听到有力的汪汪声,一进门,一个黑乎乎的家伙扑向女儿,它后爪子站着,和女儿差不多高。女儿抱着它的头,亲热了半天才推开它。它马上转向了T,T显然对排第二有点不满意,只是敷衍了一下就去整理东西了。谁知,狗却冲着我来了,吓
期刊
爱有许多种,有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但更深的爱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体会才能看得見。  我们家乡村子里有一对残疾老年夫妻,丈夫左手残疾,妻子是一位盲人。   一天,左手残疾的丈夫搀着他的盲人妻子来到县城里吃饭。进到一家店里,他对店员说要两份鸡汤粉。当他右手拿着两双筷子去付钱的时候,他又跟收款员低声说了几句。后来,服务员送上来的是一大一小两碗粉汤,大碗的是鸡汤粉,小碗的是素粉。丈夫把大碗的鸡汤粉端
期刊
是的,我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母亲,因为不一样,从她把我抱在怀里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她对我的爱是卑微的;因为不一样,她对我的爱又是那样的清亮而纯粹;因为不一样,世俗加重了她的委屈和艰辛,但她从不改变对我的爱。  ①   是的,我有一个和你们不一样的母亲。她的皮肤、眉毛、头发、睫毛因为缺乏黑色素都是白色;她的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是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没错,医学上称这种病为“羊白
期刊
当我为克罗地亚踏上草坪的时候,我经常想起我的父亲和那个时刻。能够为你的祖国出战,捍卫你的肤色……这种感觉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父亲从盒子里取出它们的那一刻,我和哥哥就知道,我们永远都不会丢弃它们了……  盒子运到瑞士的家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上面只写着一个在克罗地亚的回执地址。那是一个被称作家的地方,但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在瑞士家中说克罗地亚语,居住的小镇里有很多克罗地亚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