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建构理论看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阅读鉴赏时,要从语言建构理论出发,要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从语言建构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尽管对于阅读能力的评级分为多个层次,但其本质基础都是建立于相同的概念原理之上,因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应建筑于语言建构基石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全方位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等诸多角度去感受作品,对其作出差异性的回馈,对于文学作品中深深吸引自己的内容作出回应,同时,在阅读鉴赏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知识性阅读,逐步过渡到理解性的阅读,最终进入发散性阅读的境界。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培养阅读能力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师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语言本身进行教学,而是在教授一种全新的语言呈现形式。其实是在摸索和开拓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行为的方式,也是指基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应用规则基础寻求突破。因此,可以将学生的每一次阅读行为都作为扩展个人内在语言深度和广度的契机。若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述的观点,而未能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具体的语言知识学习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仿佛一道精美却无味的菜肴,与学科的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因而,为了继续有效扩展高中生的内在语言图示,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除了向学生教授具体的语言知识内容之外,还应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由于语文教学本来就包含教授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自我阅读学习这一内容。同时,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必然建立在语言的累积与建构基础上,而语言建构的首要前提就是积累知识。为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基础的知识性教学,而是应该进行科学严谨地教学设计,将静止的语言知识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逐步转变为动态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塑造出个性化的学生阅读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个性化的阅读赏析活动应该是立足于个体的切身感受与过往经验等之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务必应该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语文知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讲授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对话活动中,能够有效掌握教学的内容,并能通过多次的练习,实现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二、应培养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知识性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本来就是由一篇篇精选文章组成,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可以运用已学的一些语文知识以及自学方法,对于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则应该着重讲授一些重难点内容,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在学习《最后的常青藤叶》的时候,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引导学生理解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尾处理手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寻找答案,学生通常都能找出文中老贝尔曼的愿望是创作一幅杰作、以及叶子是虚假的等内容。当学生逐渐理解到文学作品意料之外的结尾其实也是有说法支撑时,教师便可以引出“伏笔”这个写作概念。同时,与铺垫的手法进行纵横向的比较,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学生对于知识性的阅读内容的学习不光是依靠理解,还应该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训练。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可以在测验中提及“怎样理解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一句话”。因此,提升知识性阅读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巩固。
   2.培养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是在学生已经完成知识性阅读之后,对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解性阅读是建立在基础阅读能力之上的一种提升。要求学生能够在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加深层的推理与理解的行为,因而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形成既是对于文章整体的分析,还是一种更为具体化的分析。两者融合后形成了对文章的更加全面的认识,没有一点理解的偏差与误会。继而再体会作者的思想发展与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体会实际上是运用内省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再推及作品运用分析和拆读的方法,剖析作品。由此可见,体会与分析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陈述式阅读的认知缺陷,激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潜能。譬如,教师在讲授《百合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传统的小说分析方法,从故事的情节设置,小说人物的性格刻画、环境烘托等等再展开详尽的分析,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继续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如描写环境可以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去思考。教师与学生一同记忆并梳理知识点,再进行分组探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讨论的具体角度切入,对全文进行重新思考,理解其中涉及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并思索其对于表达文章主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的学生会从新媳妇与小战士的对话中分析,推导出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差别。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就是给予学生一套阅读方法论,让学生能够在掌握文学概念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阅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概括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沉浸式阅读。譬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沁园春·长沙》中概括其中运用的表達方式、修辞手法、风格特征等,选用一个特别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解读。有的学生可能会从空间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作者从一个宏大的空间视角描绘出了苍茫广阔的天地,远方的山将江水都染成红色了,江面的船儿相互追逐着奔向远方,雄鹰冲向天空……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下至上,描写出自己通过极目远眺而欣赏到的风景。仿佛将整个天地都囊括在了文章之中。通过阅读与想象,仿佛能够看到胸襟开阔、意气风发的诗人。总的来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下尝试进行个性化的文章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诗歌,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已学的语文知识,且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应该对一些指定的课文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外,教材中的选文则可以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为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发散性阅读提供一定的引导。发散性阅读能力包括了艺术审美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高阶的思维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随时引导和适当的指点,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批判性阅读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批判性阅读”是指将文章中文字包含的“表述性事实和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同时,也指在阅读的同时,对阅读内容做出更深入广泛的推理,继而找出其中的关系,明确要点,体会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等等。另外,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阅读,应该让学生分清观念和事实的区别,梳理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并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思考,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全新理解。然而,发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从最开始的知识性阅读到最终的发散性阅读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教师从备课时开始,就可以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不足,或者仅仅进入浅层化的思考作为切入口,践行对于学生的正确阅读思考习惯的引导,并以此提升学生的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成效进行复盘和反思,发现自己教学流程的不足,继而优化和完善教学手段和实现形式,最终形成更加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牡丹,2020(08):235-236.
   [2]何文斌.浅谈互联网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20(16):35-36.
   [3]孙丽军.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祖国,2017(23):201.
   [4]陈耀南.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1):97.
   [5]钱静.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9):7-8.
  
  张玲,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模式,即独立的单篇课文精读形式,已然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时代对于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因而,群文阅读的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单篇课文精读形式相比较,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阅读文本内容较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大等显著的特点而备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成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抓住古诗词阅读“群文链”,实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衔接,达成“诵读——意读”到“悟读——品读”,再到“鉴赏——
语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到许多的知识,认识不同的事物,感受不同的生活情感等,因此语文阅读在生活以及初中
文学短评的搜写教学,其本质就是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信息读取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字表达与情感表述能力,均属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语文核心素
九年级下册的小说《孔乙己》和《变色龙》中分别描写到社会底层人物“短衣帮”和“围观市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看客”。在人物形象探究时,个别学生质疑老师把他们的性格特征归纳为麻木、冷漠、自私,无聊,有学生勇敢地提出:“老师,我也当过看客,那是一种无奈的跟从,因为我觉得不跟从会被孤立,被排斥。”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表示也有过嘲笑弱者或者围观他人的经历。学生能迁移自身,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读出了小说的
分析了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问题和挑战,指出旧的监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并从落实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监督工作标准化等角度探讨新形势下强化建
以既有某网架结构的加固改造工程为例,为满足结构高度方面的使用要求,结合该工程施工现场的条件、施工的难易程度和施工工期等因素,提出采用整体顶升法进行施工。根据网架顶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单篇阅读方式,很少采用整本书阅读方式。新课改以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出整本书阅读观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理念,站在整本书的全局角度组织安排阅读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连续阅读,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改变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以来,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如预期。思
李商隐的诗作《锦瑟》,因为诗句典雅,意境优美,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由于它创作的详细时间、创作的具体背景,史料缺乏准确记载,因而该诗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后人无从知晓,再加上诗作表意含蓄、用典委婉、意境朦胧,后世读者对其写作意图、作品主旨感到扑朔迷离,难以确定,于是对这首诗的写作原由就有了多种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初次阅读这首诗作的中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讲授这首诗的教师带来了一定困
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意识本身,因而也就是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就会是不可能的。”比较是一种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其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求同、求异比较的方式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效果。   一、同中求异,拓展思维空间   (一)同人异文,体悟作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