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的钾摆:新世纪以来青年作家的乡土书写——以李凤群的“江心洲叙事”为例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至今,随着城市化推进引起了乡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乡土文学也面临着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新世纪乡土文学也在积极回应,创作特色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乡土书写的主体亦即乡土文学作家也在悄然位移,开始有越来越多的70年代出生的甚至更年轻的作家涉足乡土书写,并呈现出不同于50、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面貌。这在青年作家李凤群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某些具体呈现。李凤群的创作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新世纪青年作家乡土书写的若干特点及局限,也隐含着此后乡土文学的某种可能。
其他文献
基于渐进主义解释逻辑的传统政策扩散分析框架难以有效解释政治实践中急剧且快速的政策扩散现象。政策爆发作为一种非渐进政策扩散现象,描述的是公共政策在外部压力机制作用下的大规模快速扩散过程。与渐进式政策扩散模式的s型扩散曲线不同,爆发式政策扩散曲线呈指数式的R型。事实上。以政策创新和政策试验的经验推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地方政府政策扩散过程不必然导致渐进式的政策扩散模式,亦存在产生爆发式政策扩散模式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制度背景下的政策爆发存在显著的动力机制差异,联邦制政策爆发源自政策过程的正反馈效应导致的
祭祀是古代中国对以"受命于天""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抽象最高政治理念的具体制度安排,在建构政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实操作和行动层面,祭祀建构政治秩序的策略性安排呈现出复杂性特征。对于统治集团内部、士人层级和底层民众等不同群体,祭祀建构政治秩序的策略都有所不同,表现出层级类差。统治者灵活借助祭祀仪典中象征性资源以及围绕祭祀所创制的一套宗法伦理体系,实现了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意识形态化、差异化和等级化,实现对不同层级的普遍支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尤其在我们要追溯贫困的原因时。通过收集尽可能多的各种贫困定义,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最终将贫困归为四大类:经济视角下的“匮乏说”、发展视角下的“能力说”、社会视角下的“剥夺说”和阶层视角下的“地位说”。然后将以上四种不同视角下的“贫困”整合为一个“多维贫困”的模型。接下来利用“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对多维贫困进行了定量评估,最后以“雷达图”对多维贫困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描述,并比较出其中的长板和短板。
去产能既是宏观经济政策治理研究的焦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着重剖析了政府行为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产能过剩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固定资本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比值作为产能过剩的测度变量,刻画了我国宏观层面产能过剩的动态和省域特征,并结合宏观和省级面板数据以及系统GMM方法,多角度检验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产能过剩的主要变量是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数量,政府的投资支出和收入对产能过剩具有抑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