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笔者学校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三年来的实践,阐述了课程建设中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开发实践性课程、专业教学中有效渗透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精神 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
2011年7月,为了适应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的建设需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笔者学院正式签约进行合作办学,双方商定自2011年6月起,至2014年5月止,每年开办上海大众汽车机电工班(20人)和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班(30人)各一个,采用中德合作、双元制模式培养一批关键岗位后备技术工人。项目建设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步教育教学工作,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理应成为校企合作“冠名班”课程建设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其中所包含的“敬业、诚信”等内容也正体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素。作为职业学校正大力开展的深度校企合作,更应积极完善学校、企业、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动职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然,要培养出一流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就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
2.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必然举措
调查表明:与技能相比,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上岗要求中更重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学校也逐步领悟到,职业精神养成教育是科学发展现代职业学校的本质和核心,它紧扣教育的本质,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使个体活动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之中。鉴于此,职业学校要借力于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开设,在课程建设中勇于革新,将职业精神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提升学校就业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2014年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受企业青睐,必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冠名班”中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冠名班”未能将职业精神培养真正纳入教学体系范畴
职业精神的培养效果在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加上在校企合作“冠名班”教学效果评价中没有专门的评估硬性标准,使得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精神培养课程,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专题讲座或现成的课本知识,而且这些内容仅仅是一些理论上的泛泛之谈,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冠名班”的教学中,普遍表现出对于职业技能的重视,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计划,在完善的考评体系下能得到有效落实,而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软实力的培养,在操作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很难立竿见影,进而也就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2.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自己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漠视
对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认为进了冠名班,就是为了学习未来这个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将“冠名班”的学习等同于技能培训,而且由于没有技能学习中诸如“考证”之类的硬性指标,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思想,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过分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考核时采用分数这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又加剧了学生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三、校企合作“冠名班”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1.发挥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既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德育课作为通向道德的阶梯,承担着塑造学生的爱国思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性格等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既体现了显性教育的特性,更彰显隐性教育的魅力。有效利用德育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非常符合德育课程的本质目标。德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涵括了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等课程体系,包含了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诸多内容,教师必须挖掘出德育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并加以整理分类,将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德育课程教学,将课堂教学和职业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中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进行:
(1)以德育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梳理整合其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内容,并将这些职业精神内涵有效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教材中这些隐性的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出发,并穿插相关专业职业精神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职业精神内涵的认知。
(2)以校企合作“冠名班”中企业自身的职业规范等内容为基础,运用案例教学等,全面培养学生在理想、态度、意志等方面的职业意识,在实践中激励他们对职业精神的不断追求。
2.开发实践性课程,拓宽职业精神培育途径
一个人的职业精神表现如何在于能否自觉地把职业精神因素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同时,职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主动、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投入和参与,加深其感受和体验,从而把书本外化的职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内在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将职业精神培养引入到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可以将职业精神培养和校园主题活动有机整合,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视角拓展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强意识,培养他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将社会实践大课堂引入职业精神培养中。社会大课堂是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实践的宝贵机会,因此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德育功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课程建设中有关“职业精神”要求的内容有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精神培养的社会实践中。如通过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强调主动和奉献,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社会有了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参加“模拟法庭”,体会职业中严谨、严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纪律要求。
3.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培养
校企合作“冠名班”教学中,专业内容占很大比例,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并融入相关职业精神内容的教育,将职业精神培养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将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贯穿其中,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通过专业课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
(1)在理论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设职业场景,通过模拟各种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设置教学场景,假如你是销售前台,接到顾客的投诉电话,甚至是谩骂,你怎么办?让学生在模拟处理复杂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员工形象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2)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意识,实现校企对接。这里的实践教学包括学校的实习、实训和到企业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中,首先结合企业和岗位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与职业岗位相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培养学生严谨、守纪、敬业、创新的职业品质,如让机电班学生试着设计校徽并制作,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电脑上设计校电视台台标等。事实上,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做事情的规矩,学会了敬业,认清了自己在做事情中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自己进步的方向,学会了精业、勤业。其次在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企业的“6S”等规章制度要求,进行责任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同时通过各种动态考核,将企业的这些职业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精神。
四、小结
校企合作“冠名班”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潜心追求、精心设计、专心实践,相信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关键词:职业精神 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
2011年7月,为了适应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的建设需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笔者学院正式签约进行合作办学,双方商定自2011年6月起,至2014年5月止,每年开办上海大众汽车机电工班(20人)和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班(30人)各一个,采用中德合作、双元制模式培养一批关键岗位后备技术工人。项目建设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步教育教学工作,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理应成为校企合作“冠名班”课程建设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其中所包含的“敬业、诚信”等内容也正体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素。作为职业学校正大力开展的深度校企合作,更应积极完善学校、企业、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动职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然,要培养出一流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就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
2.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必然举措
调查表明:与技能相比,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上岗要求中更重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学校也逐步领悟到,职业精神养成教育是科学发展现代职业学校的本质和核心,它紧扣教育的本质,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使个体活动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之中。鉴于此,职业学校要借力于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开设,在课程建设中勇于革新,将职业精神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提升学校就业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2014年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受企业青睐,必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冠名班”中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冠名班”未能将职业精神培养真正纳入教学体系范畴
职业精神的培养效果在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加上在校企合作“冠名班”教学效果评价中没有专门的评估硬性标准,使得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精神培养课程,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专题讲座或现成的课本知识,而且这些内容仅仅是一些理论上的泛泛之谈,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冠名班”的教学中,普遍表现出对于职业技能的重视,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计划,在完善的考评体系下能得到有效落实,而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软实力的培养,在操作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很难立竿见影,进而也就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2.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自己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漠视
对校企合作“冠名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认为进了冠名班,就是为了学习未来这个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将“冠名班”的学习等同于技能培训,而且由于没有技能学习中诸如“考证”之类的硬性指标,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思想,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过分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考核时采用分数这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又加剧了学生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三、校企合作“冠名班”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1.发挥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既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德育课作为通向道德的阶梯,承担着塑造学生的爱国思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性格等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既体现了显性教育的特性,更彰显隐性教育的魅力。有效利用德育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非常符合德育课程的本质目标。德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涵括了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等课程体系,包含了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诸多内容,教师必须挖掘出德育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并加以整理分类,将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德育课程教学,将课堂教学和职业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中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进行:
(1)以德育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梳理整合其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内容,并将这些职业精神内涵有效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教材中这些隐性的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出发,并穿插相关专业职业精神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职业精神内涵的认知。
(2)以校企合作“冠名班”中企业自身的职业规范等内容为基础,运用案例教学等,全面培养学生在理想、态度、意志等方面的职业意识,在实践中激励他们对职业精神的不断追求。
2.开发实践性课程,拓宽职业精神培育途径
一个人的职业精神表现如何在于能否自觉地把职业精神因素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同时,职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主动、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投入和参与,加深其感受和体验,从而把书本外化的职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内在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将职业精神培养引入到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可以将职业精神培养和校园主题活动有机整合,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视角拓展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强意识,培养他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将社会实践大课堂引入职业精神培养中。社会大课堂是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实践的宝贵机会,因此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德育功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课程建设中有关“职业精神”要求的内容有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精神培养的社会实践中。如通过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强调主动和奉献,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社会有了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参加“模拟法庭”,体会职业中严谨、严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纪律要求。
3.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培养
校企合作“冠名班”教学中,专业内容占很大比例,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并融入相关职业精神内容的教育,将职业精神培养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将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贯穿其中,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通过专业课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
(1)在理论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设职业场景,通过模拟各种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设置教学场景,假如你是销售前台,接到顾客的投诉电话,甚至是谩骂,你怎么办?让学生在模拟处理复杂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员工形象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2)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意识,实现校企对接。这里的实践教学包括学校的实习、实训和到企业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中,首先结合企业和岗位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与职业岗位相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培养学生严谨、守纪、敬业、创新的职业品质,如让机电班学生试着设计校徽并制作,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电脑上设计校电视台台标等。事实上,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做事情的规矩,学会了敬业,认清了自己在做事情中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自己进步的方向,学会了精业、勤业。其次在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企业的“6S”等规章制度要求,进行责任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同时通过各种动态考核,将企业的这些职业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精神。
四、小结
校企合作“冠名班”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潜心追求、精心设计、专心实践,相信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