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该是主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实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本文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及要求,就改进策略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目标整合,坚持整体推进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提高能力的方法,又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的现象。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上下工夫。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上,既要注重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加强语感的培养。
(1)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关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造:朗诵是一种创造,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理解是一种创造,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
(2)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才能使学生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位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是积极激活学生想象,触发语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二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
三、在阅读机能的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诵读
默读在平常阅读中最有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后,就要加强默读的训练。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逐渐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要学生逐渐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以及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诵读适于古诗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语感。要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传达出对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儿。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四、处理好质疑的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所学,有所获,有所发现,就得思考,而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产生疑问,只有通过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他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老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受尊重的心理,使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或因问题太简单、幼稚而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当有的同学因知识面狭窄或对课文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其提问的勇气和胆量,其次,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这样学生便可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把自己阅读中的不解提出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在质疑环节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点:(1)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质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最深入的阶段,其任务就是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2)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和质疑在程序上谁先谁后,在实践上孰重孰轻,要因文而异,辩证处理。一般说,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古诗词,教学可以感悟在先,质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时间,构成“感悟型”教学模式;常识性课文、说理性较强的文艺性课文、语言故事等,教学时可以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在质疑解疑上可以多花些时间,构成“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3)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的帮助学生解疑。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创新性阅读、目的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新,富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使阅读课变成师生在教材文本前的平等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灵动地鱼跃,个性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扬!
(青海师大附中)
一、加强目标整合,坚持整体推进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提高能力的方法,又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的现象。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上下工夫。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上,既要注重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加强语感的培养。
(1)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关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造:朗诵是一种创造,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理解是一种创造,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
(2)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才能使学生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位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是积极激活学生想象,触发语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二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
三、在阅读机能的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诵读
默读在平常阅读中最有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后,就要加强默读的训练。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逐渐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要学生逐渐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以及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诵读适于古诗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语感。要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传达出对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儿。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四、处理好质疑的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所学,有所获,有所发现,就得思考,而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产生疑问,只有通过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他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老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受尊重的心理,使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或因问题太简单、幼稚而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当有的同学因知识面狭窄或对课文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其提问的勇气和胆量,其次,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这样学生便可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把自己阅读中的不解提出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在质疑环节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点:(1)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质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最深入的阶段,其任务就是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2)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和质疑在程序上谁先谁后,在实践上孰重孰轻,要因文而异,辩证处理。一般说,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古诗词,教学可以感悟在先,质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时间,构成“感悟型”教学模式;常识性课文、说理性较强的文艺性课文、语言故事等,教学时可以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在质疑解疑上可以多花些时间,构成“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3)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的帮助学生解疑。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创新性阅读、目的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新,富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使阅读课变成师生在教材文本前的平等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灵动地鱼跃,个性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扬!
(青海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