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叮-咚-咚”,这样的钟声你有多久没听到了?现代生活中,当起床闹铃也被手机铃声攻占时,钟声——走得越来越远,甚至变得模糊而陌生。一同逝去的,还有曾经的岁月、历史的痕迹。
今年6月,德国Auctionata在线拍卖的一座“清乾隆蓬莱八仙八宝转亭珐琅音乐钟”,以280万欧元(约合近2000万元人民币)被中国藏家刘益谦收入囊中。由此,古董钟收藏成为了业内的焦点。
古董钟集文化、艺术、科技等于一身,其制钟技术的实用价值、手工艺术的欣赏价值、折射历史的人文价值等,均受到藏家的推崇。而从目前的拍卖市场看,古董钟属于杂项门类,但其拍卖成绩近年来却表现不俗。其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在收藏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西洋钟上演音乐剧
提到西洋钟,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属于舶来品,但其实不然。西洋钟是从中国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回中国的。中国北宋时期元佑三年(1088年),宰相苏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传动的计时器,那时还没有钟的概念。近300年后,欧洲在1314年出现了天文钟。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到,欧洲天文钟的问世鼻祖应该源自中国。后来,西洋钟又传回中国。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了两架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成为皇宫中最早收藏的西洋机械钟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欧洲各国为了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传教士、商人、技术人员等频频把西洋钟作为礼物或进献宫中,或卖与官宦富商,同时也把钟表制作的先进技术带入了中国。
左图这件铜鎏金水法人物动偶音乐御制钟便是西洋钟的精工之作。其高118厘米,宽56厘米,厚48厘米,重约60公斤。通体鎏金,分为三层,上层是一座中国式的亭台楼阁;中层有6个人物动偶,负责击打12个铃铛;下层正面为时钟,周边布满多彩料石花,两侧各一幅风景油画,绘有高山流水、苏武牧羊。令人叫绝的当属它复杂的连动机械装置—罕见的主机与副机连接在一起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数百年前钟表大师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
当水法转动时,人物动偶击打铃铛,每一刻钟敲打出不同的音乐,中部多根水法柱及上部三面水法幕随音乐转动;当报整点时,音乐、水法停止,上层亭台楼阁中的左侧门室布帘收起,一位“神父”走到中间后,转身面向前方,敲打吊在上方的铜钟,报时结束后,“神父”转身回到右侧门室中,布帘落下,音乐、水法继续运转……仿佛是在欣赏一幕音乐剧。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水流、每一声铃响,都配合得天衣无缝。从做工看,这件西洋钟产自英国,时间大约在1736年,即清朝乾隆年间,甚至更早。钟针结构为大三针,秒针在时针与分针之间(套秒),与制作年代相符。从装饰看,它有着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又是典型的中国风。无论是亭台楼阁的式样,还是廊柱上雕錾的灯笼、花篮、八宝吉祥图,亦或是象征花开富贵的牡丹,还有高山流水、苏武牧羊的油画题材,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味。
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乾隆皇帝对钟表最为痴迷,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他曾下令每年从海外订购价值3万两到6万两白银的顶级钟表。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伦敦购买价值2万英镑的钟表带往广州。据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海关文献记载,当年由粤海关进口的大小自鸣钟、时辰表、嵌表和鼻烟壶共1025件。清宫《陈设档》记载,乾隆时期,紫禁城内仅宁寿宫的东暖阁一处就陈设了16件钟表。为了迎合当时中国宫廷的审美,不少进贡的西洋钟都“改装”成中国风。这件铜鎏金水法人物动偶音乐御制钟便是英国向清廷进贡的贡品。
广钟之美 美在珐琅
在钟表收藏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辈子积了多少德才能得到一件广钟。由此可见广钟在收藏者心中的地位。何为广钟?清朝乾隆年间,宫廷对西洋钟的热爱始终未减,民间市场也开始对钟表有了一定的需求,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往来。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到欧洲采购钟表的官员把当地的名匠也带到了广州,在十三行对西洋钟进行改造,还有许多广州的帮工跟着他们学习。经过一些时日,这些帮工学会了制作西洋钟,并根据广州的工艺设计出了广钟。
广钟之美,美在珐琅。主要做法是在金属胎上錾花,贴饰金银片花纹,再罩涂透明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铜鎏金镶料石花广珐琅动偶广钟,钟表的表盘外围装饰有宝蓝色珐琅,可谓富丽堂皇。另一件铜鎏金花丝珐琅转花广钟,工艺更为精绝。它是将银拉成丝,用镊子弯成所需要的图案,形成所谓“锦地”纹,然后再填上珐琅,达到一种欧洲浮雕的效果。而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花丝珐琅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等多种工艺。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广钟之外,珐琅工艺也多见于其他古董钟上,19世纪末产自法国的画珐琅四明钟,虽然体积不大,却融合了三种工艺:机镂刻花、内填珐琅和微绘珐琅。机镂刻花工艺源于法国工程师发明的机动车床在金属上雕刻图案,后被引入钟表业;内填珐琅由法国的珐琅工匠发明,其不用掐丝作图,而是在金属地子上,以压模法或剔刻法做出花纹,并在凹下处填以珐琅彩进而烧制成器;微绘珐琅即在胎胚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像这件古董钟表盘下方的贵族妇人图中,妇人们的头发、面部、衣饰绘制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她们身着的华服,由于运用了宝石料,在灯光下会闪闪发亮,更显雍容华贵。
皮套钟:古代的iPhone 6 Plus
1810年,法国钟表大师Abraham Jouis Breguet发明了皮套钟。之所以叫皮套钟,是因为它们通常有一个皮质或木质包皮的钟套,这样做是为了对钟有更好的保护。
皮套钟体积不大,高约10厘米。其产生与19世纪初欧洲人崇尚旅游密不可分。在火车大规模运营之前,马车是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一种能适合马车携带的计时器——皮套钟诞生了,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马车钟。在1830年至1930年前后100年的时间里,皮套钟作为旅游时尚品风靡欧美。 在那个年代,皮套钟还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到旅店住宿时,人们往往先将皮套钟往柜台上一搁。侍者一看,此钟带珐琅、带问、带闹、带大小自鸣,这就是有钱人啊,相当于现代人拿着一个iPhone 6 Plus。
高质量是公认的皮套钟的品质,这类钟做工一丝不苟,雕花、珐琅、掐丝、镶嵌等工艺运用炉火纯青。比如19世纪法国满珐琅大三针竹节皮套钟,其竹节形制便极具中国风味。另一件19世纪法国铜鎏金大三针音乐皮套钟,带有八音盒功能,实属罕见。
在那个没有电灯、点蜡也麻烦的年代,问时很实用,非常受市场欢迎。同样产自19世纪的法国满珐琅大三针大小自鸣皮套钟,其报时功能就是自鸣。大自鸣是整点报相应的整数,到报刻的时候,先报时间的整点,再报刻。小自鸣在报刻的位置不报整点,一天到晚无止境的叮当响,很闹心,于是,通常这种报时皮套钟在钟的底部有个大小自鸣的转换键,还有止音键的设置,非常人性化。
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仅知道时间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日期月份。一件19世纪法国珐琅连体多功能皮套钟,即带有日期、星期、月份等,这种多功能的皮套钟也是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品种之一。
(注:本文藏品均由古董钟收藏家张宝山先生收藏)
链接
“贵玩钟”的真正内涵
在收藏界,一直流传着“穷玩金,富玩表,贵玩钟”的说法。那么,古董钟究竟“贵”在何处?
首先,“贵”在历史。古董钟的背后是历史的传承。在钟表之路上,钟表从德国、法国、瑞士传至整个欧洲,再到利玛窦用钟表叩开中国的大门,反映的是历史的兴衰。每一件古董钟都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比如19世纪法国火车头钟、多功能锚钟以及灯塔钟,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再比如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红木凤尾广钟,钟身上部用螺钿嵌出一对凤凰,取意“凤在上”,钟摆则叫“朝天摆”,连在一起便是“凤在上,朝天拜”,正好与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不吻而合。
其次,“贵”在身份。有钱只能称作“富”,要想晋升为“贵”,还需有文化、有品位。所谓“三代富才能出一个贵族”,可见“贵”有多难。玩钟亦是如此。历史上,古董钟往往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炫耀身份的标志。
最后,“贵”在价值。如今,百年前的一件宫廷古董钟还卖不过一件官窑,然而宫廷钟所体现的艺术功力相对于瓷器、字画、家具而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成熟的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的钟表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随着古董钟被越来越多的藏家重视,它的价值在今后也会更加凸显。
今年6月,德国Auctionata在线拍卖的一座“清乾隆蓬莱八仙八宝转亭珐琅音乐钟”,以280万欧元(约合近2000万元人民币)被中国藏家刘益谦收入囊中。由此,古董钟收藏成为了业内的焦点。
古董钟集文化、艺术、科技等于一身,其制钟技术的实用价值、手工艺术的欣赏价值、折射历史的人文价值等,均受到藏家的推崇。而从目前的拍卖市场看,古董钟属于杂项门类,但其拍卖成绩近年来却表现不俗。其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在收藏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西洋钟上演音乐剧
提到西洋钟,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属于舶来品,但其实不然。西洋钟是从中国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回中国的。中国北宋时期元佑三年(1088年),宰相苏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传动的计时器,那时还没有钟的概念。近300年后,欧洲在1314年出现了天文钟。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到,欧洲天文钟的问世鼻祖应该源自中国。后来,西洋钟又传回中国。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了两架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成为皇宫中最早收藏的西洋机械钟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欧洲各国为了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传教士、商人、技术人员等频频把西洋钟作为礼物或进献宫中,或卖与官宦富商,同时也把钟表制作的先进技术带入了中国。
左图这件铜鎏金水法人物动偶音乐御制钟便是西洋钟的精工之作。其高118厘米,宽56厘米,厚48厘米,重约60公斤。通体鎏金,分为三层,上层是一座中国式的亭台楼阁;中层有6个人物动偶,负责击打12个铃铛;下层正面为时钟,周边布满多彩料石花,两侧各一幅风景油画,绘有高山流水、苏武牧羊。令人叫绝的当属它复杂的连动机械装置—罕见的主机与副机连接在一起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数百年前钟表大师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
当水法转动时,人物动偶击打铃铛,每一刻钟敲打出不同的音乐,中部多根水法柱及上部三面水法幕随音乐转动;当报整点时,音乐、水法停止,上层亭台楼阁中的左侧门室布帘收起,一位“神父”走到中间后,转身面向前方,敲打吊在上方的铜钟,报时结束后,“神父”转身回到右侧门室中,布帘落下,音乐、水法继续运转……仿佛是在欣赏一幕音乐剧。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水流、每一声铃响,都配合得天衣无缝。从做工看,这件西洋钟产自英国,时间大约在1736年,即清朝乾隆年间,甚至更早。钟针结构为大三针,秒针在时针与分针之间(套秒),与制作年代相符。从装饰看,它有着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又是典型的中国风。无论是亭台楼阁的式样,还是廊柱上雕錾的灯笼、花篮、八宝吉祥图,亦或是象征花开富贵的牡丹,还有高山流水、苏武牧羊的油画题材,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味。
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乾隆皇帝对钟表最为痴迷,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他曾下令每年从海外订购价值3万两到6万两白银的顶级钟表。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伦敦购买价值2万英镑的钟表带往广州。据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海关文献记载,当年由粤海关进口的大小自鸣钟、时辰表、嵌表和鼻烟壶共1025件。清宫《陈设档》记载,乾隆时期,紫禁城内仅宁寿宫的东暖阁一处就陈设了16件钟表。为了迎合当时中国宫廷的审美,不少进贡的西洋钟都“改装”成中国风。这件铜鎏金水法人物动偶音乐御制钟便是英国向清廷进贡的贡品。
广钟之美 美在珐琅
在钟表收藏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辈子积了多少德才能得到一件广钟。由此可见广钟在收藏者心中的地位。何为广钟?清朝乾隆年间,宫廷对西洋钟的热爱始终未减,民间市场也开始对钟表有了一定的需求,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往来。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到欧洲采购钟表的官员把当地的名匠也带到了广州,在十三行对西洋钟进行改造,还有许多广州的帮工跟着他们学习。经过一些时日,这些帮工学会了制作西洋钟,并根据广州的工艺设计出了广钟。
广钟之美,美在珐琅。主要做法是在金属胎上錾花,贴饰金银片花纹,再罩涂透明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铜鎏金镶料石花广珐琅动偶广钟,钟表的表盘外围装饰有宝蓝色珐琅,可谓富丽堂皇。另一件铜鎏金花丝珐琅转花广钟,工艺更为精绝。它是将银拉成丝,用镊子弯成所需要的图案,形成所谓“锦地”纹,然后再填上珐琅,达到一种欧洲浮雕的效果。而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花丝珐琅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等多种工艺。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广钟之外,珐琅工艺也多见于其他古董钟上,19世纪末产自法国的画珐琅四明钟,虽然体积不大,却融合了三种工艺:机镂刻花、内填珐琅和微绘珐琅。机镂刻花工艺源于法国工程师发明的机动车床在金属上雕刻图案,后被引入钟表业;内填珐琅由法国的珐琅工匠发明,其不用掐丝作图,而是在金属地子上,以压模法或剔刻法做出花纹,并在凹下处填以珐琅彩进而烧制成器;微绘珐琅即在胎胚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像这件古董钟表盘下方的贵族妇人图中,妇人们的头发、面部、衣饰绘制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她们身着的华服,由于运用了宝石料,在灯光下会闪闪发亮,更显雍容华贵。
皮套钟:古代的iPhone 6 Plus
1810年,法国钟表大师Abraham Jouis Breguet发明了皮套钟。之所以叫皮套钟,是因为它们通常有一个皮质或木质包皮的钟套,这样做是为了对钟有更好的保护。
皮套钟体积不大,高约10厘米。其产生与19世纪初欧洲人崇尚旅游密不可分。在火车大规模运营之前,马车是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一种能适合马车携带的计时器——皮套钟诞生了,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马车钟。在1830年至1930年前后100年的时间里,皮套钟作为旅游时尚品风靡欧美。 在那个年代,皮套钟还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到旅店住宿时,人们往往先将皮套钟往柜台上一搁。侍者一看,此钟带珐琅、带问、带闹、带大小自鸣,这就是有钱人啊,相当于现代人拿着一个iPhone 6 Plus。
高质量是公认的皮套钟的品质,这类钟做工一丝不苟,雕花、珐琅、掐丝、镶嵌等工艺运用炉火纯青。比如19世纪法国满珐琅大三针竹节皮套钟,其竹节形制便极具中国风味。另一件19世纪法国铜鎏金大三针音乐皮套钟,带有八音盒功能,实属罕见。
在那个没有电灯、点蜡也麻烦的年代,问时很实用,非常受市场欢迎。同样产自19世纪的法国满珐琅大三针大小自鸣皮套钟,其报时功能就是自鸣。大自鸣是整点报相应的整数,到报刻的时候,先报时间的整点,再报刻。小自鸣在报刻的位置不报整点,一天到晚无止境的叮当响,很闹心,于是,通常这种报时皮套钟在钟的底部有个大小自鸣的转换键,还有止音键的设置,非常人性化。
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仅知道时间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日期月份。一件19世纪法国珐琅连体多功能皮套钟,即带有日期、星期、月份等,这种多功能的皮套钟也是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品种之一。
(注:本文藏品均由古董钟收藏家张宝山先生收藏)
链接
“贵玩钟”的真正内涵
在收藏界,一直流传着“穷玩金,富玩表,贵玩钟”的说法。那么,古董钟究竟“贵”在何处?
首先,“贵”在历史。古董钟的背后是历史的传承。在钟表之路上,钟表从德国、法国、瑞士传至整个欧洲,再到利玛窦用钟表叩开中国的大门,反映的是历史的兴衰。每一件古董钟都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比如19世纪法国火车头钟、多功能锚钟以及灯塔钟,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再比如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红木凤尾广钟,钟身上部用螺钿嵌出一对凤凰,取意“凤在上”,钟摆则叫“朝天摆”,连在一起便是“凤在上,朝天拜”,正好与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不吻而合。
其次,“贵”在身份。有钱只能称作“富”,要想晋升为“贵”,还需有文化、有品位。所谓“三代富才能出一个贵族”,可见“贵”有多难。玩钟亦是如此。历史上,古董钟往往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炫耀身份的标志。
最后,“贵”在价值。如今,百年前的一件宫廷古董钟还卖不过一件官窑,然而宫廷钟所体现的艺术功力相对于瓷器、字画、家具而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成熟的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的钟表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随着古董钟被越来越多的藏家重视,它的价值在今后也会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