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于西方的礼拜习俗的星期休息和24小时精确计时,使人们作、息区分,做事定时,效率增加,以往顺乎天然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人们除了昼夜作息之外,日间在劳作之余,也需要一些间歇性娱乐休闲来调节。中国自古相传有“十日沐浴”之说,但民间一般只是依年节农时等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星期休息,缘于西方的礼拜习俗。每七天一个安息日,停止工作去教堂做礼拜。礼拜日休息随着西方人到中国通商开始,由此影响到与外商相关的华人商家的商务活动,甚至连聘有洋员洋匠的海关、机器局等官办机构,也开始停工休息。于是,在洋行做事的买办、细崽,在西人机构中做事的文人、职员、仆役、小工,以及西人主持的机器局工人等皆受此影响,1876年时人所撰《沪游杂记》中,记述上海的礼拜休息、中西人士游玩娱乐的情形道:“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架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
通商城市以商贸活动为社会生活的主轴,主要商贸活动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整个城市工作劳动的停歇。在外商习惯的连带影响下,逢礼拜休息便成为这些地区商业生活的节奏,也成为商、工,乃至其他市民的作息节奏。每逢礼拜天,洋行及西人各种机构停业关门,与西人洋行有关的各种商务业务也随之停歇,后来商贸活动的礼拜休息节奏,对其他商业服务业影响巨大,以礼拜为生活安排节奏的人们也日益增多,渐及一般市民。一到礼拜天,娱乐场所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时人有竹枝词题咏上海市民礼拜休息,纷纷上街消遣的习俗道:“不问公私礼拜虔,闲身齐趁治游天。虽然用意均劳逸,此日还多浪费钱。”从此竹枝词可以看到,礼拜已经成了上海人生活的一种作息节奏。这一时期上海报纸上的商业娱乐广告中,也往往以礼拜为安排营业演出的日期。
星期天休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并体制化,是20世纪初新政期间由教育改革、兴办学堂开始的。清廷开始实施新政,令全国各地兴办新学堂,新式学堂皆仿行西方学校制度,因而也仿行西方学校七日一休息的模式。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新学制章程,在中学堂合高等学堂章程里就明确规定了星期放假制度:“除年假暑假合计在七十日之外,每岁恭逢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皇后千秋节,至圣先师诞日,仲春仲秋上丁释奠日,端午中秋节,暨房虚星昂日,各停课一日。”披上了民族色彩的“房虚星昂日”即“星期天”。
后来,随着清政府设置新政机构及官制改革,北京一些官署衙门也开始陆续实行星期休息制度。先是1903年设立的商部、1905年设立的学部,由于都是新设机构,主持者多为新派人士,设立之始即实行星期休息制度。1906年各部实行官制改革,各部官署相继实行星期休息制度。成为新衙门不同于旧衙门的一个标志,有报纸评论道:“星期休息一节,真是与众不同,这就是新衙门的特色。”至1911年夏,连没有进行官制改革的吏部与礼部,也实行了星期休息制度。甚至连这一年宣统小皇帝开始典学读书,关于其作息制度是循祖制还是行新法的问题,经过朝臣帝师们的一番讨论,也决定放弃祖制而实行星期休息的新制度。
有中央机构倡行于上,1907年以后各地方官衙纷纷仿效,陆续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度。一时间,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度似乎成了官署衙门新政改革的一个标志,很快在全国推行开来。星期休息和24小时精确计时,使人们作、息区分,做事定时,效率增加,以往顺乎天然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人们除了昼夜作息之外,日间在劳作之余,也需要一些间歇性娱乐休闲来调节。中国自古相传有“十日沐浴”之说,但民间一般只是依年节农时等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星期休息,缘于西方的礼拜习俗。每七天一个安息日,停止工作去教堂做礼拜。礼拜日休息随着西方人到中国通商开始,由此影响到与外商相关的华人商家的商务活动,甚至连聘有洋员洋匠的海关、机器局等官办机构,也开始停工休息。于是,在洋行做事的买办、细崽,在西人机构中做事的文人、职员、仆役、小工,以及西人主持的机器局工人等皆受此影响,1876年时人所撰《沪游杂记》中,记述上海的礼拜休息、中西人士游玩娱乐的情形道:“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架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
通商城市以商贸活动为社会生活的主轴,主要商贸活动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整个城市工作劳动的停歇。在外商习惯的连带影响下,逢礼拜休息便成为这些地区商业生活的节奏,也成为商、工,乃至其他市民的作息节奏。每逢礼拜天,洋行及西人各种机构停业关门,与西人洋行有关的各种商务业务也随之停歇,后来商贸活动的礼拜休息节奏,对其他商业服务业影响巨大,以礼拜为生活安排节奏的人们也日益增多,渐及一般市民。一到礼拜天,娱乐场所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时人有竹枝词题咏上海市民礼拜休息,纷纷上街消遣的习俗道:“不问公私礼拜虔,闲身齐趁治游天。虽然用意均劳逸,此日还多浪费钱。”从此竹枝词可以看到,礼拜已经成了上海人生活的一种作息节奏。这一时期上海报纸上的商业娱乐广告中,也往往以礼拜为安排营业演出的日期。
星期天休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并体制化,是20世纪初新政期间由教育改革、兴办学堂开始的。清廷开始实施新政,令全国各地兴办新学堂,新式学堂皆仿行西方学校制度,因而也仿行西方学校七日一休息的模式。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新学制章程,在中学堂合高等学堂章程里就明确规定了星期放假制度:“除年假暑假合计在七十日之外,每岁恭逢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皇后千秋节,至圣先师诞日,仲春仲秋上丁释奠日,端午中秋节,暨房虚星昂日,各停课一日。”披上了民族色彩的“房虚星昂日”即“星期天”。
后来,随着清政府设置新政机构及官制改革,北京一些官署衙门也开始陆续实行星期休息制度。先是1903年设立的商部、1905年设立的学部,由于都是新设机构,主持者多为新派人士,设立之始即实行星期休息制度。1906年各部实行官制改革,各部官署相继实行星期休息制度。成为新衙门不同于旧衙门的一个标志,有报纸评论道:“星期休息一节,真是与众不同,这就是新衙门的特色。”至1911年夏,连没有进行官制改革的吏部与礼部,也实行了星期休息制度。甚至连这一年宣统小皇帝开始典学读书,关于其作息制度是循祖制还是行新法的问题,经过朝臣帝师们的一番讨论,也决定放弃祖制而实行星期休息的新制度。
有中央机构倡行于上,1907年以后各地方官衙纷纷仿效,陆续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度。一时间,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度似乎成了官署衙门新政改革的一个标志,很快在全国推行开来。星期休息和24小时精确计时,使人们作、息区分,做事定时,效率增加,以往顺乎天然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